陕西省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与需求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lo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老年抚养比的增加,社会对养老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以陕西省为例,选择陕北、陕南及关中三大区域18个自然村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实地调查,运用调研数据和相关官方统计数据,对陕西省养老保障现状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目前阶段,居家养老仍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这种养老方式受到家庭经济供养能力和子女供养意愿的影响,面临巨大的需求缺失。文章在对缺失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合理配置农村养老资源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养老资源;养老方式;农村养老;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2-0018-05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事关社会发展的全局,涉及到社会经济、家庭生活及个人生命周期的诸多方面。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抚养比的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养老保障需求的增加。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如梁鸿、褚亮认为中国农村养老需求在不断增长,人口老年化程度、农村生产方式市场化和生活方式商品化加剧了农村养老需求的增长;同时认为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是农村家庭养老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缺口的根本原因,而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与家庭养老能力弱化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或不能直接说明,提出解决农村养老资源问题的途径是类群的分化与资源的分担集聚[1]。周莹、梁鸿从理论上比较了我国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的收人增长率,并据此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再从我国城镇和乡村就业人员增长比率,就业人员户口构成,就业人员年龄构成等方面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资源的缺失[2]。路军提出资源整合的有效方式和复合型弹性保障机制的模式,通过“一揽子”计划建立基于五类资源的五个保障层次。在每个保障层次中,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选择弹性化的保障,找出最合适的计划组合[3]。黄乾深刻剖析了养老资源的供给变化,他发现自我养老资源和家庭资源趋向于减弱,制度性资源仍较匮乏。他主张政府应通过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来调整农村养老资源的组合,即提高家庭资源和自我资源的供给,逐步增加制度性资源的供给,从而增强各种养老资源[4]。耿庆茹、卢彦军对中国西部农村的养老现状进行了考察,分析了西部农村养老困境的成因:主要受地区经济落后的制约,传统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失,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公共空间狭窄和社会支持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是西部农村养老保障值得考虑的选择[5]。王全美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克雷顿奥尔德弗的三种核心需要理论划分了养老资源的层次,并在对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状况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其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认为这两类地区应结合强弱关系型资源的特点在低层次的生存养老需求和补充提高型养老资源进行协调[6]。陈晶根据网络理论中的延伸——强弱关系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区分农民不同种类的养老需求,探寻欠发达和发达地区农村养老资源的最优配置途径,有所侧重地推进养老资源的发展,从而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7]。
  相关文献梳理中发现,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过程中广泛领域内农村社会养老需求的增长与缺失问题,但是未能根据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开展深入的分析。而根据区域人口发展趋势,从总体上把握区域未来对社会养老保障的需求,是国家和区域政府部门进行人口管理、合理配置社会保障资源而有效率地提供社会养老保障的前提。因此,本文以陕西省为例,选择陕北陕南关中三大区域18个自然村180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实地调查,运用调研数据和相关官方统计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一、陕西省老年人口养老保障的
  现状评估
  (一)老年人养老的经济资源状况
  1.月均收入。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老年人的月均收入水平比较低,手头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无收入和300元以下收入的老年人有142人,占总调查老年人的78.89%(见表1)。
  2.收入来源。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按比例多少依次为子女提供、政府和村里补助、自己劳动收入取得和离退休金来源,以上四个方面依然是农村老年人收入的四大支柱。此外,社会保险和财产性收入也占有一定比例,并逐渐发挥作用(见表2)。
  3.月均支出。老年人月均支出水平较低,主要集中在200元以下,共计159人,占11.67%。其中饮食、穿衣和医疗保健支出是老年人支出的主要方面,各占总支出构成的78.89%,43.33%和45%
  注:以上数据根据对陕北陕南关中三大区域18个自然村的调查资料统计 (二)老年人养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资源状况
  1.养老的生活照料状况。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主要由子女、老伴和自己承担,政府充当的角色次之,亲朋和村集体的作用不是很明显。调查中,对“您的生活由谁来照料”问题的回答,选择集中在“子女”和“自己”两个方面,比例分别为73.33%和56.11%;在“是否与子女一起生活”的问题中,有122位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占67.78%;在"您生病时的医疗费用主要由谁来承担"问题中,其比例大小顺序分别为 “子女”、“老伴”、“自己”和“亲朋、政府和医疗保险” 注:以上数据根据对陕北陕南关中三大区域18个自然村的调查资料统计
  2.养老的精神资源状况。(1)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在对“您会感到孤独吗?”的调查中,有134人选择有“孤独感”,占调查对象的74.44%。(2)农村老年人的空闲时间打发方式单一,精神生活单调。调查数据显示农村老人个人爱好还是很广泛的,在唱歌、跳秧歌、传统乐器的拉弹和剪纸等方面,但是在对“如何打发空闲时间”的问题上,回答集中在“照看孙辈、打牌或聊天和干家务”上,只有很少的老人,约12.22%的人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   注:以上数据根据对陕北、陕南及关中三大区域18个自然村的调查资料统计
  二、陕西省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
  需求分析 在对农村老人养老现状分析基础上,为了更进一步探讨目前老人养老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问卷同时设计了“您对目前您的总体生活状况满意吗”、“当前的养老保障形式是否能解决养老问题”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您对目前您的总体生活状况满意吗”的问题调查中,老人对当前的养老状况不是特别满意,有84人处于“基本满意”的状态,占46.67%,而有29人处于“不满意”的状态,占16.11%。而当问及到“当前的养老保障形式是否能解决养老问题时”分别有89人和15人认为“解决少部分或者基本得不到解决”,各占49.44%和16.11%。
  (一)老年人养老保障需求的资源匮乏
  1.收支不平衡。从前面老年人的收支状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月均收入在300以下的老人达到142人,占78.89%,开支在300元以下的有174人,占96.67%,说明老年人在生活支出方面是非常节约的。但在对“您每月的收支关系”进行调查时发现仍然有29人选择”收不抵支”,86人选择”基本持平”,各占16.11%和47.78%。在对老年人开支构成的调查中,发现其主要开支就是用在基本生活的维持和延续上面,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不高,或者说没有多余的收入去考虑这些问题。在“开支用在哪些方面”的回答中,有142人选择了吃饭,占78.89%;81人选择了医疗,占45%;78人选择了穿衣,占43.33%。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Glayton·Alderfer的ERG理论,认为农村老年人目前的生活需求还只是处于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上,对自身高层次的需要缺乏物质基础支撑。
  2.生活照料和精神照料资源缺乏。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主要由子女、老伴和自己承担,但是这些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致使资源缺乏。(1)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使得老年人生活和精神照料的主体大量外流,虽然不能说明家庭养老能力弱化了(这里主要指的是经济供养能力)[1]61,但是空间距离造成的不方便,使得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支持方面是弱化了。调查中,有127位老年人的子女外出打工,占71%,其中经常与父母联系的有90人,占70.86%,还有37人不经常联系,占29.14%。(2)传统的孝道观念弱化,年轻人养老意识淡化,使得代际交换成不平衡发展的趋势,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上代养下代加强,而下代养上代减弱现象[8]。(3)由于受到当前养老制度、文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子女养老的支持愿望也发生了变化,使得养老纠纷时有发生。调查中有78位老人选择了因为养老而发生纠纷,占43.33%,当然没有选择发生纠纷的不一定就没有纠纷存在,可能是很多老人碍于面子,在家丑不外扬思想下的一种权衡选择。
  (二)养老保障覆盖率低
  当前的养老保障形式多样,但是覆盖率较低,解决养老问题的效果受到限制。农村老年人养老涉及到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商业保险、社会救济和五保及敬老院制度等,但是真正能参加并享受这些保障形式的老年人并不多,覆盖率受到限制。调查中,在“目前保障是否解决养老问题”的回答中,有105人,约58.33%的人认为“未能很好地解决养老的问题”。在对“如果让您选择,您最喜欢以下什么养老方式”问题的选择上,有160人选择了“家庭养老”,占88.89%;其中以“自我养老”为优选,占51.67%,其次为“子女供养”,占37.22%。这一方面说明农村老人对子女的依赖性在减少,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诸多因素下农村老年人无奈的选择。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试行和逐步推广阶段,政策还有待于完善。首先,目前受到参保人经济能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养老保险的思想还未能深入人心。截止2009年底,全省253.7万人参加农村社会保险,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1.9%,比2008年3.08%的参保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已享受保金的人只占全省农村人口的2.37%(见表7)。其次,对参保老年人养老金的发放水平太低,与中部和东部相比,差距太大,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社会工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的商品化水平也必然随之提高,农民生活的商品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现金支出数额,由实物养老到商品增加了老年农民的生活负担[9]。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统计
  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与参与程度有待提高。调查中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老人占85%,但在“对合作医疗制度多大程度上解决您的医疗问题”的回答上,只有20%的人认为在“60%及以上程度上”解决了自身的医疗问题,还有80%的人认为“解决的力度不大”。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障
  需求的政策建议 养老保障服务是政府最大的公共服务项目之一,是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面对逐渐弱化的家庭赡养能力,如何顺应当前居民对于养老保障需求的强劲增长趋势做出充足必要的制度提供和资源提供是当前政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0]。
  政府应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扶持、优化管理和监督,积极发展民间组织,促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政府介入的政策手段并非单一模式.而是有着多元的策略选择,既可以通过经济推动和财政投入来促进保障,也可以通过立法颁布和政策制定来规范实施,还可以通过氛围营造和文化引导来辅助促进调整经济结构。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经济是解决农村养老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供和构建完善保障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解决农村养老资源问题关键是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实现强国富民,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具体来说,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及市场贸易、科技推广等环节实行支持与保护,从而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护农民利益[11]。利用陕西省自然、环境、文化等资源的优势,建设以文物观光为特色的旅游基地,以苹果为重点的水果基地和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大力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支柱经济。   2.继续完善政策制度,充分发挥政府资源配置公平性的调剂作用。目前陕西省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已建立了多层次的法律保障制度、初步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但是当前法律制度,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养老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和养老保障的不到位。因此认为,相关法律制度应对农村养老进行适当的倾斜,从制度上进行保护,给予农村老年人良好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就医难、医不起的问题;继续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为农村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给予及时有效地补偿和帮助;加强和改进农村五保工作,尤其是对以城乡“敬老院”或“养老院”为主的社会照料机构和农村医疗基础设施配备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并积极开发新的照料模式,建立完善的综合性、多功能老年人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组织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服务.尽可能地方便老人生活,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12]。
  3.营造敬老氛围,充分发挥政府在巩固家庭养老功能中的导向作用。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非常好的养老经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当前因家庭经济能力和子女价值观念的变化,对其赡养义务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养老纠纷时有发生。政府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开展 “和谐家庭奖”、“五好家庭”、“最佳婆媳关系”等评选活动,营造敬老光荣的氛围;另一方面应加强司法保护和法律服务工作,严厉打击不赡养老人行为,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在赡养纠纷比较多的地方强行推广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增强家庭成员养老自觉性;同时,对部分无力赡养老年人的家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农村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为家庭养老提供有力的补充。
  4.构建多元化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养老资源多样性的主导作用。在构建多元化保障体系中政府要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法律与政策支持,为其提供保障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励社会各方面力量进入农村养老领域,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非赢利组织在农村养老中的积极作用,推动非赢利组织的健康发展,使其发展步人良性的轨道,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由国家、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共同提供福利服务的社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 梁鸿,褚亮.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两种观点的比较——兼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模式选择[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4):6063.
  [2] 周莹,梁鸿.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问题研究[J].南方人口,2005(4):5253.
  [3] 路军.基于资源整合与机制建构的农民养老经济保障[J].改革,2006(12):6365.
  [4] 黄乾.农村养老资源供给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人口与经济,2005(6):5759.
  [5] 耿庆茹,卢彦军.西部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模式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54.
  [6] 王全美.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J].农村经济,2010(11):7576.
  [7] 陈晶.不同地区农村养老资源的最优配置分析——基于分类分层的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3):120121.
  [8] 刘桂莉.眼泪为什么往下流?——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倾斜问题探析[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6):34.
  [9] 杨守宝.“刘易斯转折点”上农村养老资源需求层次理论分析[J].农村经济,2010(1):8789.
  [10] 钟洪亮.构建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中的政府责任[J].中南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03211.
  [11] 朱有国.农村社会养老中的政府责任[J].农村经济,2009(9):9697.
  [12] 焦克源,张彦雄.农民工收入地域差异对留守老人养老保障的影响[J].西北人口,2011(2):5960.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黄河北煤田赵官煤矿大水高瓦斯厚冲积层薄基岩复杂开采条件,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法对赵官煤矿综采工作面采场上覆岩层纵向分带发育规律和其结构形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采场上覆岩层纵向运动破坏规律及其结构形态,即在采动应力作用下,采场上覆岩层开始呈现较平的“枕型”结构形态,随着采场支承压力不断增加,采动破坏岩层逐渐演化为“拱型”结构形态,当工作面推采距离达到工作面长度时,采场上覆破坏岩层在
期刊
摘要:近年来,年轻夫妇“两头走”这一新型家庭居住模式逐渐在鄂西农村变得普遍起来。通过实地调查着重分析了这种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居住模式重塑的微观家庭权力结构,进而探讨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变迁。不同于传统从父居模式下的以男方父代家庭与年轻夫妇为主、女方父代家庭较为次要的主次型家庭权力结构,两头走的婚居模式形塑的家庭权力结构为男女双方父代家庭与年轻夫妇的三角平等结构。这对我们认识当下的代际关系与养老
期刊
摘 要:为探究自然界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的膨胀变形特性及其影响机理,以南宁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0~4次干湿循环后试样膨胀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分析了膨胀曲线不同阶段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研究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的土水特征曲线,分析了基质吸力在膨胀变形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不论是否经历干湿循环作用,膨胀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膨胀曲线)都是非线性的;未经历循环的试样的膨胀速率最低,约在230 min后完才成
期刊
摘 要: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最根本、可持续的方略。以甘肅省永昌县东寨镇发展产业带动脱贫致富为例,运用事例证实、数据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资源禀赋历史的视角分析东寨镇农民贫困的原因、发展产业带动脱贫的阶段性特征和产业带动脱贫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用时空跨越的思维方式和历史进程的细微思辨,得出干旱农区产业扶贫是解决农民生活困难、贫困户脱贫、区域性整体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3卷论区域地缘形象与区域媒体对外传播收稿日期:20120319  基金项目:郑州航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2162001)  作者简介:尹朝晖(1975-),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政治学。尹 朝 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 450015)  摘 要: 区域媒体是塑造区域地缘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区域媒体的对
期刊
摘 要: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着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投资制度和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约束。针对一系列制度约束,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内涵出发,构建了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新制度框架。应从创新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维护人居空间有序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人居公共物品供给;创新农村社区
期刊
摘 要: 经济学的产权结构论,主要关注产权的结构设计以及产权的静态结构对于经济效益的贡献。政治学的产权过程论,主要研究作为利益分配和权益维护的政治过程。从产权的政治学研究来看,产权过程就是政治过程。宏观的产权过程是政权更替过程,微观的产权过程是政治合法性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产权过程;政治合法性;产权结构;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F0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
期刊
摘 要: “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重要而特殊的两年,对这两年给予什么样的定位,关系到对当时全党上下特别是党中央工作成就的评价。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我们一直称之为“在徘徊中前进”。30年后的今天,回顾比较当年的是是非非,用历史的、矛盾的、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将之定位为“历史转折的准备时期”更为确切和适当。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徘徊;拨乱反正;历史转折  
期刊
摘 要: 西部地区一些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负债问题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乡镇负债成因复杂,主要原因有:乡镇财政收入的源头先天不足;农业税费改革使乡镇财政的增收空间缩小;各种刚性支出超越乡镇财政的实际负担能力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非正常超额支出及不合理考评机制严重影响了乡镇财政收支平衡;乡镇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状况严重以及乡镇体制内存在的问题等。这些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加大
期刊
摘 要: 社会模式的设计和建构是社会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模式具有价值、规律和约束条件综合集成的三维结构。西安曲江模式经历起步、形成、推广三个阶段,是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和城市运营启动城市化进程而建构的一种地区性社会发展模式。曲江模式的价值目标是发展民生、复兴城市、激活文化。其建构过程必须遵循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演进规律以及社会工程规律。曲江模式的形成是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