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城市化进程在带来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使得不少孩子患上了孤独、自闭、忧郁、焦虑、情感饥渴、感觉统合失调等各式各样的城市病。人们形象而生动地概括城里孩子:居高楼大厦,远离儿童游戏,远离人群——孤独;出门坐车,闲置起造物主为行走而赋予人类的双脚——运动不足;能看到车水马龙,灯光璀璨,却看不到日出日落、星星月亮——心胸狭窄;天天听的是汽车马达的轰鸣与小贩的叫卖声,却听不到鸟儿的鸣叫、河流的吟唱——缺乏情感陶冶;可以在商店买到各种糖果,却不能摘到树上的果实——收获感的失落;可以得到各种电动玩具,但无处可捉萤火虫和金龟子——远离自然;会按图示垒起精美的积木,却无法造出一把木枪或一支苇笛——缺乏创新……五彩世界亘古不变,都市孩子的童年记忆却没有色彩,这不仅仅是孩子的悲哀!只有家长改变教养方式,才能避免城市化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种种弊端。
孩子缺的是感觉刺激
(段女士,35岁,化妆品销售人员)
有一种现代都市儿童的流行病——感觉统合失调症。医生告诉我,这种病在城市儿童中的发病率高达10%~30%。以前我对这种病知之甚少,连病名都说不全。忽然有一天,医生跟我说,我儿子墩墩患了感觉统合失调症,通俗点说,就是孩子的身体感觉器官协调系统出了问题。我顿时有些发蒙:孩子怎么会患上这种病?原因是什么?通过跟医生咨询,我对这种城市儿童病才有了一定了解。
墩墩4岁左右时,我就注意到了他的异常,感觉他做事情总是笨手笨脚的,比如扣扣子、系鞋带、端杯子、拿筷子等,动作都不够灵活,拖拖拉拉,慢慢腾腾。而且拿东西总像抓不住似的,很容易失手。每次自己喝水,他不是把水洒得满身都是,就是把杯子掉到地上。当时我也没多想,觉得如今的孩子都比较娇惯,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男孩本来动作就没有女孩灵活。
除了动作方面的异常,墩墩还很不喜欢运动,好多小朋友喜欢玩的游戏他都不喜欢,比如旋转木马、荡秋千、骑车等。更让我奇怪的是,他好像本能地惧怕一些事情,比如,拉着他的手跨过一个小水沟,他会迟疑半天,一副很害怕的样子;他爸带他去看球赛,把他举高一点想让他看得更清楚,他紧张得不得了,蹬着腿又哭又闹要下来;他还特别怕黑,别说是突然停电了,就是把灯光调暗一点他都反应强烈,甚至莫名其妙地哭闹;最让我们头疼的是他怕坐电梯,我们家住8楼,很多时候因为他不进电梯门,我们只好爬楼梯,上不了两层他就走不动了,要大人抱,他爸打趣,说好在我们家不是住在30层。
在墩墩上幼儿园之前,我并没有很在意他的异常,觉得孩子的胆量有大有小,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长大一点就会好的。可儿子上幼儿园后,老师一再跟我反映他的情况,我没法不在意了。老师告诉我,墩墩上课时注意力特别不集中,别的小朋友大都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十几分钟,他却连一分钟都坐不稳当,不是玩文具,就是跑下座位捣乱;阅读时不是漏行丢段,就是翻错页码;写字时计算粗心,颠三倒四。老师说的情况我在家也注意到了,墩墩写字时经常会把数字或字词写颠倒,比如把9写成6,把12写成21,把中午写成午中……他爸认为他就是不用心,训斥过他好几次,但没什么效果。把这些现象综合在一起,我心里不由得一沉:墩墩是不是有问题,比如智障之类的?于是,我决定带他去医院看看。
这一看才知道,孩子原来患了“感觉统合失调症”。和墩墩一样前来就诊的孩子还真不少,儿童心理学专家解释的原因更让我感到吃惊。专家说,这多半是都市生活和城市教养方式所致。比如孩子在10个月大的时候,需要在地上爬行以锻炼四肢之间的协调能力以及视觉、触觉之间的协调,但城市生活空间狭小,加上父母的溺爱,孩子满地爬的机会很少,根本没有协调能力的锻炼机会。还有,孩子经常被关在房间里,看电视、玩游戏,这种封闭的生活也使得其接受外界信息刺激的机会很少,感觉统合不协调也就在所难免。
专家的话让我恍然大悟,我们家墩墩根本就不会爬,一来家里地方小,没法让孩子在地上爬;二来墩墩奶奶溺爱孙子,整天抱着他,也舍不得让他爬。我以前还很自豪地跟人家说,我儿子不会爬,直接就会走了,完全没想到,不会爬会影响孩子的协调能力。说到把孩子关在屋里,墩墩小时候由奶奶带着,很少外出,他想下楼找小伙伴玩,奶奶不放心,不让。后来上了幼儿园,节假日我们也很少带他出去,多半都是“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孩子的确缺少跟外界的接触和与小朋友的交往。可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会造成孩子感觉失调。好在专家说墩墩的情况不严重,而且“感觉统合失调症”在小学三年级以前比较容易矫正,我才稍稍放心。按照医生指点的“游戏治疗法”,我们用走独木桥帮孩子提高“平衡统合能力”;用滑板梯帮孩子提高“触觉统合能力”……同时,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鼓励孩子动起来,拍球、骑车、荡秋千,在草地上跑、跳、打滚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的毛病已经部分得到矫正,但我依旧不敢掉以轻心。我知道孩子还需要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刺激,我时时提醒自己,加倍努力,争取在儿子上学以前给他矫正过来。
创设条件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邢先生,33岁,外企管理人员)
上个星期天,我5岁的女儿朵朵一大早就起床了,待我起了床透过客厅的落地窗一看,人家正在阳台上的花丛中捉蝴蝶呢。说实话,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堡里,想看到翩翩起舞的蝴蝶还真不容易,我家阳台种了几十种花草,才引来了一些蝴蝶和蜜蜂。那天,蝴蝶好像比往常要多,朵朵兴奋地用捕蝴蝶的纱网捕捉,捉到一只便轻轻放到另一处花丛中——妈妈告诉过她,捉了蝴蝶、蜻蜓之类的昆虫要放掉,因为它们是属于大自然的。发现我在注视她,朵朵大声说:“爸爸,你看我给花都浇过水了!”我一看还真是,植物的叶子都湿漉漉的,朵朵的脸上也被汗水弄得湿漉漉的。我表扬她是个勤快的孩子,可她忙得根本顾不上答理我,除了捉蝴蝶,她还要观察太阳花开了几种颜色,那是她妈妈交代她要写的观察日记;她还要给自己种的辣椒、西红柿施肥,并趁机观察蚂蚁搬家、蜜蜂采蜜……怎么样,我女儿像个勤劳的小园丁吧?这情景在我家可不是偶尔出现,而是朵朵经常性的“娱乐项目”。
城里的孩子生活条件的确优越,但孩子们在享受这些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童年缺憾,比如没有多少机会亲近大自然,很容易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像我姐姐家的孩子,四五岁时就能熟练地帮她妈妈在网上偷菜、种菜,却不知道现实生活中土豆是长在树上还是埋在土里;天天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却没见过真正的牛和羊……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这样,我希望创设条件,让她亲近自然,与万物生灵做朋友,减少都市生活对她的负面影响。
除了在阳台上给女儿搭建了一个小花园,我们在给孩子选幼儿园时也和别人的想法不同,没有选择条件很好的家门口的公立幼儿园,而是选择了郊区一家民办幼儿园,主要就是看中了那家幼儿园有个生态园,园子里有菜地、果园、花木等。记得第一天到幼儿园,朵朵在蔬菜园里见到了辣椒、茄子、黄瓜、豆角等好些在菜市场或识字卡片上见过的蔬菜,相当兴奋!她伸手就去摘黄瓜,才发现上面有很多小刺。朵朵被扎了一下,很委屈地说:“爸爸,这个黄瓜怎么会有刺呀?我们家的黄瓜就没有刺。”我耐心地跟她讲解:“新鲜的黄瓜都有刺,我们买的黄瓜已经被洗过了,所以就没有刺了。”朵朵费了好大劲才把黄瓜摘下来,开心极了。我把黄瓜洗干净给她吃,刚摘的黄瓜特别清香,原本不怎么爱吃黄瓜的朵朵居然把一整根黄瓜都吃了。这个幼儿园没有什么高科技玩具,户外的一些玩具也都是实木做的,孩子们的活动场地大,吃的、玩的都是原生态的东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让孩子亲近自然,从中体味到什么叫生命、责任、付出、收获,有利于孩子养成热爱劳动、喜欢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有利于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能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农庄度假,晚饭后朵朵做导演,让她妈妈把一个梨放在头上扮演太阳,她自己把一个香蕉放在头上扮演月亮。按照朵朵的要求,该谁登场了谁就要说一段台词。妈妈扮演太阳说了一段台词,朵朵显然不满意,她干脆一人充当两个角色,演了太阳再演月亮。她把梨子放在头顶的时候,很投入地念出一段台词:“清晨,太阳出来了,放射出万丈光芒,照耀着大地,人们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随后,她又把香蕉放在头顶上说:“太阳慢慢地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高高地挂在天空。月亮放射着月亮的光芒,小星星们都滴答滴答地笑着!”一起去的朋友都兴奋地叫好,我笑着说,最经典的是那句“月亮放射着月亮的光芒”!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天然的教育场所,这是我深切的体会。
孩子要粗养和放养
(杨教授,46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都市生活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怎么把这种影响减到最小呢?我觉得家长的教养方式很重要,孩子要粗养和放养,不要圈养,家长要创设条件,多给孩子一些原生态生活,让孩子走出都市生活的禁锢,回归自然社会,过简单快乐的生活。
前面提到的一些教养方式我觉得挺好,比如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激发孩子的童趣、野趣等,都值得提倡,我在这里给家长们提点参考意见。
先说吃。现在的孩子吃得大多是精制食品,富含激素的鱼、肉、海鲜及反季节蔬菜、瓜果等,还要补充维生素、钙片及各种营养品,以为这样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殊不知,却吃出了体弱多病,吃出了早熟和肥胖。现在的孩子吃不到我们小时候吃的麦麸面、荞麦面、窝窝头等,营养不均衡,身体当然不会健康。那么,家长能不能先从吃抓起,让孩子吃得粗一点,杂一点,多吃五谷杂粮?给孩子吃的瓜果、蔬菜能不能尽量是时令的。那些好看不好吃的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能不能不吃?还有洋快餐,基本属于垃圾食品,最好还是不要让孩子吃。
再来说说“接地气”。我们在楼上上班的一些同事,工作中间休息时,都会忙里偷闲到楼下走走,美其名曰“接地气”。天天在楼上是接触不到“地气”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接“地气”。你看那些农村孩子,夏天光着脚丫在田野里跑,他们的“地气”就很旺,很少生病。城里的孩子整天待在家里,户外活动少,“地气”当然就上不来。家长不要把孩子圈养在家,交给电视、电脑、电玩等电子保姆,想想你有多久没带孩子走出家门,到野外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了?没有时间不是借口,天气不好也不是理由。亲近大自然其实不用太多的外在条件,只要父母有心,孩子就可以轻松地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带孩子玩玩简单的游戏,在石头上蹦蹦跳跳,采些小花做花环,用树叶吹出声响,或者给孩子一把汤匙或小铲子,让他构筑自己的城堡,甚至玩玩泥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玩泥巴这种祖母级的老游戏对孩子来说永远都不过时,我们不要将孩子与孕育万物的风雨和泥土隔绝开来。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有一位在外企当高管的吴先生,精心为6岁的儿子设计了“修心之旅”,参观名校、到世界名城旅游,可儿子总是提不起兴致,相反,他总是吵着要爸爸带他回老家山西农村,对唯一的一次故乡行念念不忘。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羊拉的屎是黑色的,第一次知道土豆原来是从土里挖出来的,也第一次知道他几乎天天见到的小米还是“穿着衣服”的……听听鸡鸣鸟叫,嗅嗅泥土气息,既能增长孩子的见识,又能让孩子远离城市病的困扰。康乃尔大学环境心理学教授威尔斯的研究显示,孩子与大自然有更多接触,压力会减轻,注意力能够集中更长时间。
最后说说给孩子松绑。现在不少家长过分重视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双休日、节假日,喜欢让孩子去“流学”,即到这里学弹琴,到那里学绘画,流动着学这学那,把竞争意识过早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压制了孩子应有的兴趣。只有让孩子身心得到放松,孩子才能远离城市病。
记得李开复有句经典箴言:“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都市家长们不妨想一想,在教养孩子方面,哪些是你必须正视而很难改变的事情,哪些是你只要用心就可以改变的事情。
〔编辑:冯士军〕
城市化进程在带来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使得不少孩子患上了孤独、自闭、忧郁、焦虑、情感饥渴、感觉统合失调等各式各样的城市病。人们形象而生动地概括城里孩子:居高楼大厦,远离儿童游戏,远离人群——孤独;出门坐车,闲置起造物主为行走而赋予人类的双脚——运动不足;能看到车水马龙,灯光璀璨,却看不到日出日落、星星月亮——心胸狭窄;天天听的是汽车马达的轰鸣与小贩的叫卖声,却听不到鸟儿的鸣叫、河流的吟唱——缺乏情感陶冶;可以在商店买到各种糖果,却不能摘到树上的果实——收获感的失落;可以得到各种电动玩具,但无处可捉萤火虫和金龟子——远离自然;会按图示垒起精美的积木,却无法造出一把木枪或一支苇笛——缺乏创新……五彩世界亘古不变,都市孩子的童年记忆却没有色彩,这不仅仅是孩子的悲哀!只有家长改变教养方式,才能避免城市化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种种弊端。
孩子缺的是感觉刺激
(段女士,35岁,化妆品销售人员)
有一种现代都市儿童的流行病——感觉统合失调症。医生告诉我,这种病在城市儿童中的发病率高达10%~30%。以前我对这种病知之甚少,连病名都说不全。忽然有一天,医生跟我说,我儿子墩墩患了感觉统合失调症,通俗点说,就是孩子的身体感觉器官协调系统出了问题。我顿时有些发蒙:孩子怎么会患上这种病?原因是什么?通过跟医生咨询,我对这种城市儿童病才有了一定了解。
墩墩4岁左右时,我就注意到了他的异常,感觉他做事情总是笨手笨脚的,比如扣扣子、系鞋带、端杯子、拿筷子等,动作都不够灵活,拖拖拉拉,慢慢腾腾。而且拿东西总像抓不住似的,很容易失手。每次自己喝水,他不是把水洒得满身都是,就是把杯子掉到地上。当时我也没多想,觉得如今的孩子都比较娇惯,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男孩本来动作就没有女孩灵活。
除了动作方面的异常,墩墩还很不喜欢运动,好多小朋友喜欢玩的游戏他都不喜欢,比如旋转木马、荡秋千、骑车等。更让我奇怪的是,他好像本能地惧怕一些事情,比如,拉着他的手跨过一个小水沟,他会迟疑半天,一副很害怕的样子;他爸带他去看球赛,把他举高一点想让他看得更清楚,他紧张得不得了,蹬着腿又哭又闹要下来;他还特别怕黑,别说是突然停电了,就是把灯光调暗一点他都反应强烈,甚至莫名其妙地哭闹;最让我们头疼的是他怕坐电梯,我们家住8楼,很多时候因为他不进电梯门,我们只好爬楼梯,上不了两层他就走不动了,要大人抱,他爸打趣,说好在我们家不是住在30层。
在墩墩上幼儿园之前,我并没有很在意他的异常,觉得孩子的胆量有大有小,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长大一点就会好的。可儿子上幼儿园后,老师一再跟我反映他的情况,我没法不在意了。老师告诉我,墩墩上课时注意力特别不集中,别的小朋友大都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十几分钟,他却连一分钟都坐不稳当,不是玩文具,就是跑下座位捣乱;阅读时不是漏行丢段,就是翻错页码;写字时计算粗心,颠三倒四。老师说的情况我在家也注意到了,墩墩写字时经常会把数字或字词写颠倒,比如把9写成6,把12写成21,把中午写成午中……他爸认为他就是不用心,训斥过他好几次,但没什么效果。把这些现象综合在一起,我心里不由得一沉:墩墩是不是有问题,比如智障之类的?于是,我决定带他去医院看看。
这一看才知道,孩子原来患了“感觉统合失调症”。和墩墩一样前来就诊的孩子还真不少,儿童心理学专家解释的原因更让我感到吃惊。专家说,这多半是都市生活和城市教养方式所致。比如孩子在10个月大的时候,需要在地上爬行以锻炼四肢之间的协调能力以及视觉、触觉之间的协调,但城市生活空间狭小,加上父母的溺爱,孩子满地爬的机会很少,根本没有协调能力的锻炼机会。还有,孩子经常被关在房间里,看电视、玩游戏,这种封闭的生活也使得其接受外界信息刺激的机会很少,感觉统合不协调也就在所难免。
专家的话让我恍然大悟,我们家墩墩根本就不会爬,一来家里地方小,没法让孩子在地上爬;二来墩墩奶奶溺爱孙子,整天抱着他,也舍不得让他爬。我以前还很自豪地跟人家说,我儿子不会爬,直接就会走了,完全没想到,不会爬会影响孩子的协调能力。说到把孩子关在屋里,墩墩小时候由奶奶带着,很少外出,他想下楼找小伙伴玩,奶奶不放心,不让。后来上了幼儿园,节假日我们也很少带他出去,多半都是“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孩子的确缺少跟外界的接触和与小朋友的交往。可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会造成孩子感觉失调。好在专家说墩墩的情况不严重,而且“感觉统合失调症”在小学三年级以前比较容易矫正,我才稍稍放心。按照医生指点的“游戏治疗法”,我们用走独木桥帮孩子提高“平衡统合能力”;用滑板梯帮孩子提高“触觉统合能力”……同时,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鼓励孩子动起来,拍球、骑车、荡秋千,在草地上跑、跳、打滚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的毛病已经部分得到矫正,但我依旧不敢掉以轻心。我知道孩子还需要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刺激,我时时提醒自己,加倍努力,争取在儿子上学以前给他矫正过来。
创设条件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邢先生,33岁,外企管理人员)
上个星期天,我5岁的女儿朵朵一大早就起床了,待我起了床透过客厅的落地窗一看,人家正在阳台上的花丛中捉蝴蝶呢。说实话,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堡里,想看到翩翩起舞的蝴蝶还真不容易,我家阳台种了几十种花草,才引来了一些蝴蝶和蜜蜂。那天,蝴蝶好像比往常要多,朵朵兴奋地用捕蝴蝶的纱网捕捉,捉到一只便轻轻放到另一处花丛中——妈妈告诉过她,捉了蝴蝶、蜻蜓之类的昆虫要放掉,因为它们是属于大自然的。发现我在注视她,朵朵大声说:“爸爸,你看我给花都浇过水了!”我一看还真是,植物的叶子都湿漉漉的,朵朵的脸上也被汗水弄得湿漉漉的。我表扬她是个勤快的孩子,可她忙得根本顾不上答理我,除了捉蝴蝶,她还要观察太阳花开了几种颜色,那是她妈妈交代她要写的观察日记;她还要给自己种的辣椒、西红柿施肥,并趁机观察蚂蚁搬家、蜜蜂采蜜……怎么样,我女儿像个勤劳的小园丁吧?这情景在我家可不是偶尔出现,而是朵朵经常性的“娱乐项目”。
城里的孩子生活条件的确优越,但孩子们在享受这些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童年缺憾,比如没有多少机会亲近大自然,很容易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像我姐姐家的孩子,四五岁时就能熟练地帮她妈妈在网上偷菜、种菜,却不知道现实生活中土豆是长在树上还是埋在土里;天天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却没见过真正的牛和羊……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这样,我希望创设条件,让她亲近自然,与万物生灵做朋友,减少都市生活对她的负面影响。
除了在阳台上给女儿搭建了一个小花园,我们在给孩子选幼儿园时也和别人的想法不同,没有选择条件很好的家门口的公立幼儿园,而是选择了郊区一家民办幼儿园,主要就是看中了那家幼儿园有个生态园,园子里有菜地、果园、花木等。记得第一天到幼儿园,朵朵在蔬菜园里见到了辣椒、茄子、黄瓜、豆角等好些在菜市场或识字卡片上见过的蔬菜,相当兴奋!她伸手就去摘黄瓜,才发现上面有很多小刺。朵朵被扎了一下,很委屈地说:“爸爸,这个黄瓜怎么会有刺呀?我们家的黄瓜就没有刺。”我耐心地跟她讲解:“新鲜的黄瓜都有刺,我们买的黄瓜已经被洗过了,所以就没有刺了。”朵朵费了好大劲才把黄瓜摘下来,开心极了。我把黄瓜洗干净给她吃,刚摘的黄瓜特别清香,原本不怎么爱吃黄瓜的朵朵居然把一整根黄瓜都吃了。这个幼儿园没有什么高科技玩具,户外的一些玩具也都是实木做的,孩子们的活动场地大,吃的、玩的都是原生态的东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让孩子亲近自然,从中体味到什么叫生命、责任、付出、收获,有利于孩子养成热爱劳动、喜欢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有利于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能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农庄度假,晚饭后朵朵做导演,让她妈妈把一个梨放在头上扮演太阳,她自己把一个香蕉放在头上扮演月亮。按照朵朵的要求,该谁登场了谁就要说一段台词。妈妈扮演太阳说了一段台词,朵朵显然不满意,她干脆一人充当两个角色,演了太阳再演月亮。她把梨子放在头顶的时候,很投入地念出一段台词:“清晨,太阳出来了,放射出万丈光芒,照耀着大地,人们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随后,她又把香蕉放在头顶上说:“太阳慢慢地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高高地挂在天空。月亮放射着月亮的光芒,小星星们都滴答滴答地笑着!”一起去的朋友都兴奋地叫好,我笑着说,最经典的是那句“月亮放射着月亮的光芒”!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天然的教育场所,这是我深切的体会。
孩子要粗养和放养
(杨教授,46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都市生活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怎么把这种影响减到最小呢?我觉得家长的教养方式很重要,孩子要粗养和放养,不要圈养,家长要创设条件,多给孩子一些原生态生活,让孩子走出都市生活的禁锢,回归自然社会,过简单快乐的生活。
前面提到的一些教养方式我觉得挺好,比如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激发孩子的童趣、野趣等,都值得提倡,我在这里给家长们提点参考意见。
先说吃。现在的孩子吃得大多是精制食品,富含激素的鱼、肉、海鲜及反季节蔬菜、瓜果等,还要补充维生素、钙片及各种营养品,以为这样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殊不知,却吃出了体弱多病,吃出了早熟和肥胖。现在的孩子吃不到我们小时候吃的麦麸面、荞麦面、窝窝头等,营养不均衡,身体当然不会健康。那么,家长能不能先从吃抓起,让孩子吃得粗一点,杂一点,多吃五谷杂粮?给孩子吃的瓜果、蔬菜能不能尽量是时令的。那些好看不好吃的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能不能不吃?还有洋快餐,基本属于垃圾食品,最好还是不要让孩子吃。
再来说说“接地气”。我们在楼上上班的一些同事,工作中间休息时,都会忙里偷闲到楼下走走,美其名曰“接地气”。天天在楼上是接触不到“地气”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接“地气”。你看那些农村孩子,夏天光着脚丫在田野里跑,他们的“地气”就很旺,很少生病。城里的孩子整天待在家里,户外活动少,“地气”当然就上不来。家长不要把孩子圈养在家,交给电视、电脑、电玩等电子保姆,想想你有多久没带孩子走出家门,到野外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了?没有时间不是借口,天气不好也不是理由。亲近大自然其实不用太多的外在条件,只要父母有心,孩子就可以轻松地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带孩子玩玩简单的游戏,在石头上蹦蹦跳跳,采些小花做花环,用树叶吹出声响,或者给孩子一把汤匙或小铲子,让他构筑自己的城堡,甚至玩玩泥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玩泥巴这种祖母级的老游戏对孩子来说永远都不过时,我们不要将孩子与孕育万物的风雨和泥土隔绝开来。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有一位在外企当高管的吴先生,精心为6岁的儿子设计了“修心之旅”,参观名校、到世界名城旅游,可儿子总是提不起兴致,相反,他总是吵着要爸爸带他回老家山西农村,对唯一的一次故乡行念念不忘。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羊拉的屎是黑色的,第一次知道土豆原来是从土里挖出来的,也第一次知道他几乎天天见到的小米还是“穿着衣服”的……听听鸡鸣鸟叫,嗅嗅泥土气息,既能增长孩子的见识,又能让孩子远离城市病的困扰。康乃尔大学环境心理学教授威尔斯的研究显示,孩子与大自然有更多接触,压力会减轻,注意力能够集中更长时间。
最后说说给孩子松绑。现在不少家长过分重视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双休日、节假日,喜欢让孩子去“流学”,即到这里学弹琴,到那里学绘画,流动着学这学那,把竞争意识过早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压制了孩子应有的兴趣。只有让孩子身心得到放松,孩子才能远离城市病。
记得李开复有句经典箴言:“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都市家长们不妨想一想,在教养孩子方面,哪些是你必须正视而很难改变的事情,哪些是你只要用心就可以改变的事情。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