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9日,台湾“总统府”首度对港澳大陆游客开放。随着两岸交往的频繁,台“总统府”与阿里山、日月潭一起,成为大陆赴台游客必游之地。对台湾人来说,这里毫无疑问是台湾政治活动的中心,“总统府”门前的凯达格兰大道,是各种游行、示威与造势的首选之地。
开放区域中,有关于“总统府”历史与建筑风格的图片说明。在近百年的时间内,这里始终是台湾的权力中心之所在。这个呈日字型的建筑,原是日本殖民时期的总督府,始建于1912年,并于1919年竣工。和中国传统坐北朝南的建筑不同,它是坐西朝东,共有五层,中央有60公尺高塔,是钢筋水泥及砖石造建筑物。这里共有大小厅室300多间,约可容2000多人在此工作。
总督府堪称当时台北第一高楼。1945年5月,美军轰炸了总督府,大火烧了三天二夜,总面积80%受损,但建筑堪称坚固。台湾光复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其建筑改名为“介寿馆”并着手重修,直至1948年底才恢复旧观。重修也改变了原有的部分格局,正大门中央塔前原有二个角楼建筑设计为左右两个半圆形屋顶,改为现今的斜四垂形角楼;正大门停车厅之屋顶原设计为斜面屋顶,后修改为平面屋顶。
蒋介石1950年3月1日正式“复行视事”后即进驻“总统府”。
强人已远,悲情不再
我事后才知道,在我进入“总统府”内参观时,马英九正在“总统府”正前方百米处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纪念碑”前参加追思仪式,他向受难者献上了百合花。这一天是台湾解除戒严纪念日。
陈水扁把对公众开放的时间由假日扩充到平时,在台湾,这叫“空间解严”。更重要的是,“介寿馆”的名字正式更改为“总统府”——去威权化,同时,他也将敞厅里面的孙中山铜像放进了库房——去中国化。
这里毫无疑问是台湾政治活动的中心,“总统府”门前的凯达格兰大道,是各种游行、示威与造势的首选之地。没有围墙的“总统府”始终面临着来自民间的监督与对抗,既有常态的一个人的“司法战车”,也有非常时期的百万红衫军。在著名的红衫军“倒扁”期间,“总统府”四周围满拒马、蛇笼与喷水车。
但当任何人都可以在权力中枢撒尿留念时,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在台湾,官府的去衙门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总统府”如此,台湾两大政党的总部更能体现这一点。国民党党部原先就位于“总统府”的对面,距离不过数百米,后来卖掉了,现在位于八德路的党中央所在地,入口处仅有一个小小的标识,部分楼层已经租了出去,甚至连地下室都成了党中央副主席的办公室。但相比于民进党中央党部,已经算很豪华了,后者甚至没有独立的党部大楼。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种呛官文化,以及热点事件后民粹的流行。有时候我也想:台湾有时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站在台北的“总统府”前,我知道,答案要若干年后才会清晰。
而短期内成为话题的,是“总统府”是否要迁离这个具有日本殖民色彩的建筑。在马英九2008年当选地区领导人但尚未就职之际,他拜访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陈芳明时,曾表达把“总统府”迁移到关渡的想法,现在这个地方,可以改为博物馆或其他什么空间。
这个想法引起很多讨论,但迄今并无实施的迹象。在马英九就职一年半之后,反而传出要扩大“总统府”周边特区的讯息。因“总统府”位于台北博爱路附近,周边尚有“国防部”、“行政院”、“最高法院”等机关,所以该区是具有一定警备管制的区域——简称“博爱特区”。
博爱特区当然有管制,譬如除非特别许可不能有航空器飞过,譬如新建筑物及其高度均受限制。“总统府”也有自己的“安全检查实施要点”——“为维护本府建筑物及各项设施及用电安全,藉实施保密安全检查、违禁品查察及人员清查等诸方式,确保介寿馆区之安全,特订定本要点。”
2009年9月,出于安全顾虑博爱特区要扩大四倍的消息传出后,遭到社会广泛的批判,而最终不得不草草收场。在安全和开放之间,台湾主流的意见仍然选择后者。
开放区域中,有关于“总统府”历史与建筑风格的图片说明。在近百年的时间内,这里始终是台湾的权力中心之所在。这个呈日字型的建筑,原是日本殖民时期的总督府,始建于1912年,并于1919年竣工。和中国传统坐北朝南的建筑不同,它是坐西朝东,共有五层,中央有60公尺高塔,是钢筋水泥及砖石造建筑物。这里共有大小厅室300多间,约可容2000多人在此工作。
总督府堪称当时台北第一高楼。1945年5月,美军轰炸了总督府,大火烧了三天二夜,总面积80%受损,但建筑堪称坚固。台湾光复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其建筑改名为“介寿馆”并着手重修,直至1948年底才恢复旧观。重修也改变了原有的部分格局,正大门中央塔前原有二个角楼建筑设计为左右两个半圆形屋顶,改为现今的斜四垂形角楼;正大门停车厅之屋顶原设计为斜面屋顶,后修改为平面屋顶。
蒋介石1950年3月1日正式“复行视事”后即进驻“总统府”。
强人已远,悲情不再
我事后才知道,在我进入“总统府”内参观时,马英九正在“总统府”正前方百米处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纪念碑”前参加追思仪式,他向受难者献上了百合花。这一天是台湾解除戒严纪念日。
陈水扁把对公众开放的时间由假日扩充到平时,在台湾,这叫“空间解严”。更重要的是,“介寿馆”的名字正式更改为“总统府”——去威权化,同时,他也将敞厅里面的孙中山铜像放进了库房——去中国化。
这里毫无疑问是台湾政治活动的中心,“总统府”门前的凯达格兰大道,是各种游行、示威与造势的首选之地。没有围墙的“总统府”始终面临着来自民间的监督与对抗,既有常态的一个人的“司法战车”,也有非常时期的百万红衫军。在著名的红衫军“倒扁”期间,“总统府”四周围满拒马、蛇笼与喷水车。
但当任何人都可以在权力中枢撒尿留念时,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在台湾,官府的去衙门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总统府”如此,台湾两大政党的总部更能体现这一点。国民党党部原先就位于“总统府”的对面,距离不过数百米,后来卖掉了,现在位于八德路的党中央所在地,入口处仅有一个小小的标识,部分楼层已经租了出去,甚至连地下室都成了党中央副主席的办公室。但相比于民进党中央党部,已经算很豪华了,后者甚至没有独立的党部大楼。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种呛官文化,以及热点事件后民粹的流行。有时候我也想:台湾有时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站在台北的“总统府”前,我知道,答案要若干年后才会清晰。
而短期内成为话题的,是“总统府”是否要迁离这个具有日本殖民色彩的建筑。在马英九2008年当选地区领导人但尚未就职之际,他拜访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陈芳明时,曾表达把“总统府”迁移到关渡的想法,现在这个地方,可以改为博物馆或其他什么空间。
这个想法引起很多讨论,但迄今并无实施的迹象。在马英九就职一年半之后,反而传出要扩大“总统府”周边特区的讯息。因“总统府”位于台北博爱路附近,周边尚有“国防部”、“行政院”、“最高法院”等机关,所以该区是具有一定警备管制的区域——简称“博爱特区”。
博爱特区当然有管制,譬如除非特别许可不能有航空器飞过,譬如新建筑物及其高度均受限制。“总统府”也有自己的“安全检查实施要点”——“为维护本府建筑物及各项设施及用电安全,藉实施保密安全检查、违禁品查察及人员清查等诸方式,确保介寿馆区之安全,特订定本要点。”
2009年9月,出于安全顾虑博爱特区要扩大四倍的消息传出后,遭到社会广泛的批判,而最终不得不草草收场。在安全和开放之间,台湾主流的意见仍然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