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婚庆摄制所用器材的发展变革,也代表了各个时期的影像质量和拍摄模式。我们就简单归拢一下其历史脉络:
80年代
大概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电视机进入中国普通家庭,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和同期的电视剧《上海滩》、《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经典影视节目引爆了中国的彩色电视剧销售,从京、沪、粤等大城市开始,伴随彩电的普及,稍显高端的录像机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自然而然,针对家庭的录像节目也从简单的购买港台电视剧录像带过渡到自己用摄像机拍摄生活,虽然,这种趋势在当时看来还是相当奢侈的事情。
婚庆历来是中国人所看重的人生大事,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思想活跃的人们有了享受生活的资本,因此,用最奢侈的方式把婚庆过程拍摄下来,成了当时婚庆的高端项目,就像现在我们要去迪拜风帆酒店喝杯咖啡一样,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只是仅仅出现在较为发达的大城市。
此阶段的婚庆摄像器材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系统,大多是在电视台等影视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干点私活赚钱。所用设备也以专业级的3/4英寸背包式摄像机为主,拍摄之后,转为家用录像带格式。
在中国,80年代中后期到90代初,家用录像机格式之争基本完成,那就是以Panasonic、日立、JVC的VHS/VHS-C为代表的1/2英寸模拟摄像机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以索尼BETAMAX、8MM为代表的录像规格因为终端录像机的缺乏而无法普及。之后,VHS格式进步到更高清晰度和信噪比的S-VHS高带格式,几乎可以替代某些广播级摄像机,进一步确定了其民用影像摄制的地位,尽管此时的8MM格式也升级为HI8高带格式,但依然没有撼动VHS市场,仅仅在小型手持机方面把持一席之地。
对于婚庆摄像市场来说,VHS格式的摄像机还有一个非常的成功的设计,那就是,把家用级别的摄像机体积做大,而不是小型化,体积较大,看上去很专业,很有面子。对于婚庆摄像这样面子工程来说,无疑是恰到好处。当时的经典机型Panasonic的M7就是一款这样的产品,Panasonic从此开始在中国婚庆摄像机市场扮演带头大哥的角色。
90年代
这个时期的婚庆摄像机,基本上是Panasonic的天下。延续VHS格式的迅速普及,和之前机型的市场认可,Panasonic连续推出肩扛式便携ENG 摄像机M1000、M3000、M3500直到风靡全国的婚庆专业摄像机M9000、M9500,可以说,当时的婚庆摄像师选购器材很简单,只要在以上机型中找到适合自己投资的价格即可。具备S-VHS高带拍摄功能的M9000甚至被很多地方电视台或机关单位选用,在一定范围内从事广播电视的拍摄制作。
此类机型的好处依然以体型较大、外观专业、丰富的模拟特效、良好的兼容性和适合的价格为卖点。所用的VHS磁带也降到十几元一盘,相关的录像机、编辑机也有着同样不错的市场销量。整个前端到终端的链路打通之后,此格式摄制系统迅速成熟。
配合此系统,当时的婚庆摄像后期制作,大多采用Panasonic F55、日立J27等录像机担当,这些录像机自带剪辑、配音等初级功能,对于当时要求不高的民用影像制作来说,已经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稍微高档一点的影视工作室,可以选购AV-E55特技机和调音台来进一步加工磁带录像节目。
这一时期的字幕机是一个瓶颈,专业字幕机价格昂贵,曾经有人把学习机进行改造,设计出简单的字幕机,但并未普及。直到后来电脑技术的家庭化,以字幕板卡为基础的字幕机才开始走向应用,目前我们熟悉的新奥特、大洋、索贝等广电设备厂商大多从字幕机研发开始进入广电设备后期制作市场。模拟视频的叠加字幕需要解决滚动爬行、边缘毛刺、丢色、字体丰富、画面帧同步等技术问题,背景直通技术是主流。
90年代,也是中国3D动画的萌发时期,三维动画制作在当时看来只有SGI工作站和TDI软件才能很好完成,后来的X86系列家庭PC性能逐步提高,从DOS下的3DS到windows下的3D MAXS,三维动画进入其他非广播影视领域,使得当时的婚庆摄像片可以制作简单的三维动画片头片尾,丰富了视频画面的效果,哪怕仅有简单的几个大红三维喜字,也是相当夺人眼球的。
与模拟视频风光无限相比,数字视频在90年代中后期突然发力,这就是家用DV格式的诞生。这种名为Digital Video的摄制格式一开始就以高画质、音效好先声夺人,其中,Panasonic AG-EZ1专业DV摄像机虽然体积小巧,但其画面质量和主流的BETACAM广播级格式相比毫不逊色,音频效果更胜一筹,这是数字视频在民用市场冲击模拟视频的典型事例。DV格式采用1/4英寸小型磁带介质,可以把摄像机做得更加小巧,外形设计更加自由和人性化,并且能够解决模拟摄像机多代复制后信号严重衰减的问题,更加有利于视频剪辑,画面信噪比也远远优于普通民用模拟摄像机。
数字格式的优势在于全线数字化制作,这就必须依赖电脑性能的提升,90年代末期,电脑技术已经可以在家庭影像节目制作中担当主力了,并因此诞生了以Adobe Premiere 4.2为首的非线性视频剪辑软件,视频剪辑从此由线性剪辑开始飞跃到完全基于数字化的非线性剪辑与合成,DV改变了这一切,也把模拟视频推向历史的末端。
数字化中的主体——电脑,在影像制作领域逐渐成为主流,由此衍生出众多新产品,最实用化的是视频光盘刻录,当时的VCD播放机在中国广大城乡铺天盖地,以其节目碟片众多、使用方便、成本较低完全取代了录像机。而把婚庆影片刻录成VCD光盘是当时最时尚的事情,尽管早期刻录一张VCD盘需要200元左右的价格,但依然受到广大新婚朋友的青睐。
21世纪
2000年后至今,这十年是数字视频的天下。前五年,是标清DV格式的普及阶段,后五年,是高清格式的推广期。与模拟视频格式不同,数字摄像机的格式要丰富得多,机型五花八门,后期制作电脑硬件和软件也日新月异,各种辅助配件琳琅满目,整个婚庆摄制设备市场异常红火,却加大了广大从业者选择的难度。
在标清阶段,市场以标准DV和mini DV格式摄像机为主,主要有ENG肩扛式和手持式机型。常见的Panasonic AG-DVC200、JVC GY-DV5101E和索尼的DVCAM DSR-250/370/390/500等型号的摄像机可使用标准DV录像带,实现最长276分钟的长时间记录外,其他DV摄像机只能使用Mini DV录像带,最长连续拍摄时间只有60分钟。标准DV和mini DV格式是一样的,只是磁带大小不同,它们都采用25Mbps码率,采集通过IEEE 1394端口复制到硬盘上,视频文件为隔行逐帧录制,编辑效率和性能都很好。
到了高清阶段,以HDV为首的民用高清DV开始成熟,HDV 利用现有mini DV磁带,同样的25Mbps码率,可以记录分辨率为1440×1080像素的隔行扫描高清画面和1280×720像素的逐行扫描高清画面。HDV是高清格式的一种,由索尼、夏普、佳能、JVC于2003年9月30日联合宣布的。HDV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能开发准专业小型高清摄像机和家用便携式高清摄像机,使高清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普及。
HDV采用了广泛应用于数字广播和DVD的MPEG-2压缩方式,在保持高画质的同时可以实现有效压缩。因此,与DV相比,尽管码流相同,但其分辨率要高4倍。为了使用MPEG-2来压缩大量高清晰画面数据(这些数据远远多于SD画面数据)要求有一种非常大的信号处理电路。不过由于半导体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将编解器作为个人设备的一种标准。索尼的Z1C和JVC的HD-101成为开路先锋。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广泛好评。
此时,Panasonic独立推广其DVCPRO P2格式高清摄像机,并与世界上著名企业(非线性编辑、录像机服务器),在全球范围为下一代IT化的标准广播电视设备相互协作推广。DVCPRO P2系列产品于2004年4月开始陆续向市场销售4GB/2GB的存储卡、摄像一体机、录像机、记录媒体驱动器的产品。这个系统显然定位为高端广播电视领域,由于存储卡容量和价格限制,在当时,无法成为婚庆摄制行业的选购机型。
这种“高清化”的趋向,对于佳能的产品也概莫能外,2004年其发布的XL2是其DV摄像机的一个顶峰;到了2005年11月下旬,佳能又发售了配有20倍变焦能力的第一款HDV高清晰摄像机XL H1。之后延伸出A1和G1一体化HDV机型,在市场上也赢得了不错的反响。
这个阶段的高清摄像机,婚庆行业采用较多的是索尼的Z1C、FX1和佳能系列。这些机型的特点是体积适中,画质优秀,能够承担高端婚庆摄像的要求,因此,标清DV格式的摄像机开始渐受冷落,高清逐步走向前台。
2007年,Panasonic和索尼共同颁布了AVCHD标准,它是支持DVD光盘、硬盘以及闪存的高清摄像机标准。把民用高清格式从磁带记录介质引领向半导体等多媒体介质。随后,佳能、JVC等厂商也陆续推出基于HDD硬盘等介质的高清摄像机。某些机型开始支持全HD的1920×1080像素分辨率。
至此,高清格式布局基本成型,虽然,主流的终端播放器依然是标清为主的DVD光盘,但使用高清记录婚庆影像,用标清观看,高清素材存档备案已经成为普遍的做法。到了2010年,蓝光光盘刻录机和光驱价格稳定在1800元和800元左右,并逐步降低,一张25G的蓝光光盘足够存贮和播放所有民用HD影像,在大屏幕液晶电视机上,获得的视觉冲击力相当惊人,可以预见,不久之后,将是完全的高清HD的天下,这毋庸置疑。
最后,不得不特别提到高清摄像的绝对“黑马”,那就是数码单反相机的摄像性能。2008年佳能EOS 5D MarkⅡ一上市,就以其惊世骇俗的高清摄像功能令摄像界耳目一新,尽管上市初期,这款被昵称为“无敌兔”的单反相机有所保留地仅仅支持30 帧每秒的全高清1920×1080P像素拍摄,但它所产生的冲击波仍久久不息。到了2010年3月,经过几次固件升级,EOS 5D MarkⅡ终于实现了众多高端摄像爱好者期盼的1920×1080P全画幅25P和24P摄像性能,进一步奠定了其高清摄像的王者地位,并真正可以达到电影级别的拍摄水准。相比之下,高清摄像机多少有些黯然失色。
佳能一鼓作气,后续推出的EOS 7D、EOS 550D等机型均带有高清摄像功能,并在音频控制和操作性能上开始接近摄像机的工作模式,让高端摄像爱好者充满了创作热情。目前,市场上已经开始大量出现,以数码单反为主的高端婚庆摄像作品,其独特的大光圈、可更换镜头和美妙的画面质感是普通高清摄像机所无法比拟的。
经过以上梳理,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婚庆摄像器材的变革过程,这是一个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从磁带到多媒体,从摄像机到相机的演变历史,不管格式与机型怎么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的需求是决定性的,未来会有什么更新的技术产生,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是难以预料的。
80年代
大概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电视机进入中国普通家庭,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和同期的电视剧《上海滩》、《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经典影视节目引爆了中国的彩色电视剧销售,从京、沪、粤等大城市开始,伴随彩电的普及,稍显高端的录像机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自然而然,针对家庭的录像节目也从简单的购买港台电视剧录像带过渡到自己用摄像机拍摄生活,虽然,这种趋势在当时看来还是相当奢侈的事情。
婚庆历来是中国人所看重的人生大事,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思想活跃的人们有了享受生活的资本,因此,用最奢侈的方式把婚庆过程拍摄下来,成了当时婚庆的高端项目,就像现在我们要去迪拜风帆酒店喝杯咖啡一样,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只是仅仅出现在较为发达的大城市。
此阶段的婚庆摄像器材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系统,大多是在电视台等影视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干点私活赚钱。所用设备也以专业级的3/4英寸背包式摄像机为主,拍摄之后,转为家用录像带格式。
在中国,80年代中后期到90代初,家用录像机格式之争基本完成,那就是以Panasonic、日立、JVC的VHS/VHS-C为代表的1/2英寸模拟摄像机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以索尼BETAMAX、8MM为代表的录像规格因为终端录像机的缺乏而无法普及。之后,VHS格式进步到更高清晰度和信噪比的S-VHS高带格式,几乎可以替代某些广播级摄像机,进一步确定了其民用影像摄制的地位,尽管此时的8MM格式也升级为HI8高带格式,但依然没有撼动VHS市场,仅仅在小型手持机方面把持一席之地。
对于婚庆摄像市场来说,VHS格式的摄像机还有一个非常的成功的设计,那就是,把家用级别的摄像机体积做大,而不是小型化,体积较大,看上去很专业,很有面子。对于婚庆摄像这样面子工程来说,无疑是恰到好处。当时的经典机型Panasonic的M7就是一款这样的产品,Panasonic从此开始在中国婚庆摄像机市场扮演带头大哥的角色。
90年代
这个时期的婚庆摄像机,基本上是Panasonic的天下。延续VHS格式的迅速普及,和之前机型的市场认可,Panasonic连续推出肩扛式便携ENG 摄像机M1000、M3000、M3500直到风靡全国的婚庆专业摄像机M9000、M9500,可以说,当时的婚庆摄像师选购器材很简单,只要在以上机型中找到适合自己投资的价格即可。具备S-VHS高带拍摄功能的M9000甚至被很多地方电视台或机关单位选用,在一定范围内从事广播电视的拍摄制作。
此类机型的好处依然以体型较大、外观专业、丰富的模拟特效、良好的兼容性和适合的价格为卖点。所用的VHS磁带也降到十几元一盘,相关的录像机、编辑机也有着同样不错的市场销量。整个前端到终端的链路打通之后,此格式摄制系统迅速成熟。
配合此系统,当时的婚庆摄像后期制作,大多采用Panasonic F55、日立J27等录像机担当,这些录像机自带剪辑、配音等初级功能,对于当时要求不高的民用影像制作来说,已经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稍微高档一点的影视工作室,可以选购AV-E55特技机和调音台来进一步加工磁带录像节目。
这一时期的字幕机是一个瓶颈,专业字幕机价格昂贵,曾经有人把学习机进行改造,设计出简单的字幕机,但并未普及。直到后来电脑技术的家庭化,以字幕板卡为基础的字幕机才开始走向应用,目前我们熟悉的新奥特、大洋、索贝等广电设备厂商大多从字幕机研发开始进入广电设备后期制作市场。模拟视频的叠加字幕需要解决滚动爬行、边缘毛刺、丢色、字体丰富、画面帧同步等技术问题,背景直通技术是主流。
90年代,也是中国3D动画的萌发时期,三维动画制作在当时看来只有SGI工作站和TDI软件才能很好完成,后来的X86系列家庭PC性能逐步提高,从DOS下的3DS到windows下的3D MAXS,三维动画进入其他非广播影视领域,使得当时的婚庆摄像片可以制作简单的三维动画片头片尾,丰富了视频画面的效果,哪怕仅有简单的几个大红三维喜字,也是相当夺人眼球的。
与模拟视频风光无限相比,数字视频在90年代中后期突然发力,这就是家用DV格式的诞生。这种名为Digital Video的摄制格式一开始就以高画质、音效好先声夺人,其中,Panasonic AG-EZ1专业DV摄像机虽然体积小巧,但其画面质量和主流的BETACAM广播级格式相比毫不逊色,音频效果更胜一筹,这是数字视频在民用市场冲击模拟视频的典型事例。DV格式采用1/4英寸小型磁带介质,可以把摄像机做得更加小巧,外形设计更加自由和人性化,并且能够解决模拟摄像机多代复制后信号严重衰减的问题,更加有利于视频剪辑,画面信噪比也远远优于普通民用模拟摄像机。
数字格式的优势在于全线数字化制作,这就必须依赖电脑性能的提升,90年代末期,电脑技术已经可以在家庭影像节目制作中担当主力了,并因此诞生了以Adobe Premiere 4.2为首的非线性视频剪辑软件,视频剪辑从此由线性剪辑开始飞跃到完全基于数字化的非线性剪辑与合成,DV改变了这一切,也把模拟视频推向历史的末端。
数字化中的主体——电脑,在影像制作领域逐渐成为主流,由此衍生出众多新产品,最实用化的是视频光盘刻录,当时的VCD播放机在中国广大城乡铺天盖地,以其节目碟片众多、使用方便、成本较低完全取代了录像机。而把婚庆影片刻录成VCD光盘是当时最时尚的事情,尽管早期刻录一张VCD盘需要200元左右的价格,但依然受到广大新婚朋友的青睐。
21世纪
2000年后至今,这十年是数字视频的天下。前五年,是标清DV格式的普及阶段,后五年,是高清格式的推广期。与模拟视频格式不同,数字摄像机的格式要丰富得多,机型五花八门,后期制作电脑硬件和软件也日新月异,各种辅助配件琳琅满目,整个婚庆摄制设备市场异常红火,却加大了广大从业者选择的难度。
在标清阶段,市场以标准DV和mini DV格式摄像机为主,主要有ENG肩扛式和手持式机型。常见的Panasonic AG-DVC200、JVC GY-DV5101E和索尼的DVCAM DSR-250/370/390/500等型号的摄像机可使用标准DV录像带,实现最长276分钟的长时间记录外,其他DV摄像机只能使用Mini DV录像带,最长连续拍摄时间只有60分钟。标准DV和mini DV格式是一样的,只是磁带大小不同,它们都采用25Mbps码率,采集通过IEEE 1394端口复制到硬盘上,视频文件为隔行逐帧录制,编辑效率和性能都很好。
到了高清阶段,以HDV为首的民用高清DV开始成熟,HDV 利用现有mini DV磁带,同样的25Mbps码率,可以记录分辨率为1440×1080像素的隔行扫描高清画面和1280×720像素的逐行扫描高清画面。HDV是高清格式的一种,由索尼、夏普、佳能、JVC于2003年9月30日联合宣布的。HDV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能开发准专业小型高清摄像机和家用便携式高清摄像机,使高清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普及。
HDV采用了广泛应用于数字广播和DVD的MPEG-2压缩方式,在保持高画质的同时可以实现有效压缩。因此,与DV相比,尽管码流相同,但其分辨率要高4倍。为了使用MPEG-2来压缩大量高清晰画面数据(这些数据远远多于SD画面数据)要求有一种非常大的信号处理电路。不过由于半导体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将编解器作为个人设备的一种标准。索尼的Z1C和JVC的HD-101成为开路先锋。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广泛好评。
此时,Panasonic独立推广其DVCPRO P2格式高清摄像机,并与世界上著名企业(非线性编辑、录像机服务器),在全球范围为下一代IT化的标准广播电视设备相互协作推广。DVCPRO P2系列产品于2004年4月开始陆续向市场销售4GB/2GB的存储卡、摄像一体机、录像机、记录媒体驱动器的产品。这个系统显然定位为高端广播电视领域,由于存储卡容量和价格限制,在当时,无法成为婚庆摄制行业的选购机型。
这种“高清化”的趋向,对于佳能的产品也概莫能外,2004年其发布的XL2是其DV摄像机的一个顶峰;到了2005年11月下旬,佳能又发售了配有20倍变焦能力的第一款HDV高清晰摄像机XL H1。之后延伸出A1和G1一体化HDV机型,在市场上也赢得了不错的反响。
这个阶段的高清摄像机,婚庆行业采用较多的是索尼的Z1C、FX1和佳能系列。这些机型的特点是体积适中,画质优秀,能够承担高端婚庆摄像的要求,因此,标清DV格式的摄像机开始渐受冷落,高清逐步走向前台。
2007年,Panasonic和索尼共同颁布了AVCHD标准,它是支持DVD光盘、硬盘以及闪存的高清摄像机标准。把民用高清格式从磁带记录介质引领向半导体等多媒体介质。随后,佳能、JVC等厂商也陆续推出基于HDD硬盘等介质的高清摄像机。某些机型开始支持全HD的1920×1080像素分辨率。
至此,高清格式布局基本成型,虽然,主流的终端播放器依然是标清为主的DVD光盘,但使用高清记录婚庆影像,用标清观看,高清素材存档备案已经成为普遍的做法。到了2010年,蓝光光盘刻录机和光驱价格稳定在1800元和800元左右,并逐步降低,一张25G的蓝光光盘足够存贮和播放所有民用HD影像,在大屏幕液晶电视机上,获得的视觉冲击力相当惊人,可以预见,不久之后,将是完全的高清HD的天下,这毋庸置疑。
最后,不得不特别提到高清摄像的绝对“黑马”,那就是数码单反相机的摄像性能。2008年佳能EOS 5D MarkⅡ一上市,就以其惊世骇俗的高清摄像功能令摄像界耳目一新,尽管上市初期,这款被昵称为“无敌兔”的单反相机有所保留地仅仅支持30 帧每秒的全高清1920×1080P像素拍摄,但它所产生的冲击波仍久久不息。到了2010年3月,经过几次固件升级,EOS 5D MarkⅡ终于实现了众多高端摄像爱好者期盼的1920×1080P全画幅25P和24P摄像性能,进一步奠定了其高清摄像的王者地位,并真正可以达到电影级别的拍摄水准。相比之下,高清摄像机多少有些黯然失色。
佳能一鼓作气,后续推出的EOS 7D、EOS 550D等机型均带有高清摄像功能,并在音频控制和操作性能上开始接近摄像机的工作模式,让高端摄像爱好者充满了创作热情。目前,市场上已经开始大量出现,以数码单反为主的高端婚庆摄像作品,其独特的大光圈、可更换镜头和美妙的画面质感是普通高清摄像机所无法比拟的。
经过以上梳理,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婚庆摄像器材的变革过程,这是一个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从磁带到多媒体,从摄像机到相机的演变历史,不管格式与机型怎么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的需求是决定性的,未来会有什么更新的技术产生,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是难以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