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盐碱地荒漠化现象的日益严峻,燕麦作为可有效改善盐碱地荒漠状况的一种作物,如何促进燕麦在盐碱地种植的生长发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叶片质膜透性的变化、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干草产量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入手,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的变化情况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就种植模式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种植模式;盐碱地;燕麦;土地荒漠化
基金项目:山西省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编号:201605D151002
中图分类号:$51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i.cnki.jlny.2019.04.007
盐碱地燕麦种植方式一般分为单作种植与混作种植两种,其中混作种植又分为苜蓿混作种植和披碱草混合种植两种模式。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自身的生长要素会发生对应的变化,其生长发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使得燕麦生长对于盐碱地荒漠化现象的改善效果存在很大的不同。通过对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变化情况的分析,可以为盐碱地燕麦种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的变化
为了有效应对盐碱地荒漠化的问题,我国逐渐开始加大发展盐碱地燕麦种植事业的关注与投入力度。由于盐碱地燕麦的生长发育和实际产量会直接受到燕麦种植模式的影响,所以需要在种植时提高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一般情况下,混作种植模式下燕麦的生长情况要比单作种植新模式更好,可以为盐碱地燕麦的正常生长发育提供相对优良的环境。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盐碱地燕麦种植方式选用的科学性,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非常必要,可以为后续种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结合盐碱地燕麦种植经验以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的变化情况总结为以下几点。
1.1叶片质膜透性的变化
质膜主要是指燕麦细胞细胞质外放与细胞壁之间紧密相连的一层薄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自身的叶片质膜选择透过性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通常情况下燕麦细胞质膜的透性越大,则细胞内电解质外渗情况越明显,电导率也会随之变大,进而对燕麦的细胞产生较为严重的损害影响。除此之外,燕麦属于一种抗碱性较强的植物,其叶片质膜的透性相对较小,同时叶片质膜的透性在开花期之前会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待开花期结束后才逐渐开始下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与披堿草混作模式下燕麦叶片质膜的透性在开花期最高,而与苜蓿混作种植燕麦叶片质膜的透性一直是几种种植模式中最低的。
1.2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是燕麦细胞膜过氧化程度的一种体现,丙二醛含量越高,则说明燕麦细胞膜过氧化的程度越高,细胞膜的损伤情况越严重。一般情况下,丙二醛含量是衡量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膜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三种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丙二醛的含量均在开花期之前开始逐渐增多,这一现象表明燕麦细胞膜的损伤情况在盐碱胁迫作用下逐渐加剧。在开花期之后,与苜蓿混作的燕麦丙二醛含量变化量逐渐减小,表示细胞膜受损程度趋于平稳。
1.3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叶绿素是燕麦中含有的一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物质,叶片中叶绿色含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燕麦的光合作用情况,进而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中叶绿素的含量随着生长发育会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单作种植模式下燕麦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始终要比苜蓿混作模式低,其光合作用也相对较弱。而披碱草混作种植模式和苜蓿混作模式在开花期之前与燕麦叶绿素含量基本相同,但在开花期后苜蓿混作燕麦的叶绿素含量将会远远超出披碱草混作模式。
1.4干草产量的变化
干草产量一直是盐碱地燕麦种植结果最直观的表现,干草产量的高低真实反映出盐碱地燕麦的生长发育情况。三种种植模式相比,单作种植模式下燕麦干草产量明显偏低,披碱草混作模式下燕麦干草产量居中,而苜蓿混作种植模式下燕麦的干草产量则最高。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披碱草混作模式下燕麦干草产量普遍比单作种植模式下高出近20%,苜蓿混作种植模式下燕麦干草产量则比单作种植模式下高出70%左右,说明苜蓿混作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情况更好。
2不同种植模式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2.1混作种植模式下燕麦受盐碱胁迫程度降低
在盐碱地种植环境下,燕麦的细胞质膜会因受到不同程度的胁迫作用后出现膜损伤情况,使得细胞质膜本身的透性进一步加大,电导率逐渐上升。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燕麦与苜蓿混作这一种植模式下,燕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盐碱胁迫的程度会降低,细胞膜受到的损伤情况会有效改善,后期作物质膜透性呈现下降的趋势。例如,在燕麦进入灌浆期之后,与燕麦、苜蓿混作种植模式相比,单作种植模式下燕麦本身的丙二醛含量会出现迅速积累,这一现象说明单作种植模式下燕麦受到盐碱胁迫的程度较为严重。与此同时,灌浆期作为燕麦经济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燕麦叶片受到盐碱胁迫的程度越大,则脯氨酸的含量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影响到燕麦的生长发育。
2.2混作处理燕麦的经济产量明显高于单作处理
由上文分析可知,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的生长要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与单作处理相比,混作处理燕麦的经济产量要高得多,并且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可知,与苜蓿混作模式下燕麦的经济产量明显优于与披碱草混作种植,同时单作模式下燕麦的经济产量最低。以盐碱地燕麦种植干草的产量为例,两种混作处理燕麦的干草产量均明显高于单作处理,这进一步证实了混作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的生长发育情况更好,混作种植模式有利于盐碱地燕麦作物的增产。在以上两种混作种植处理中,燕麦与苜蓿混作群体的单产最高,最多可比燕麦与披碱草混作群体单产高出43%左右。燕麦与苜蓿混作处理模式下生长情况优于其他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燕麦对盐碱地的适应性,也是改良盐碱地优先选择的种植模式。
2.3混作能够有效改善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状况
在盐碱胁迫下燕麦本身的生长发育情况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并且不同种植模式下燕麦的生长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变化情况的分析,可以在明确不同种植模式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影响的同时,为盐碱地燕麦种植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通常情况下,单作种植模式下燕麦生长所受到盐碱胁迫的程度相对较大,比如在燕麦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中,大多数时间段单作种植模式下燕麦本身的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混作种植燕麦,而混作种植模式下燕麦的脯氨酸含量会明显的下降,燕麦细胞膜受到的损伤程度得到有效改善,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单作种植燕麦,表明混作种植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环境,延缓了作物衰老l 3l。
3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的生长发育情况会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变化的分析,可以发现混作种植燕麦受盐碱胁迫程度降低、混作处理燕麦的经济产量明显高于单作处理,以及混作能够有效改善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情况。在实际的种植工作中,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燕麦生长发育情况,提高对盐碱地荒漠化的改善效果,应该结合当地的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种植方式。
关键词:种植模式;盐碱地;燕麦;土地荒漠化
基金项目:山西省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编号:201605D151002
中图分类号:$51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i.cnki.jlny.2019.04.007
盐碱地燕麦种植方式一般分为单作种植与混作种植两种,其中混作种植又分为苜蓿混作种植和披碱草混合种植两种模式。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自身的生长要素会发生对应的变化,其生长发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使得燕麦生长对于盐碱地荒漠化现象的改善效果存在很大的不同。通过对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变化情况的分析,可以为盐碱地燕麦种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的变化
为了有效应对盐碱地荒漠化的问题,我国逐渐开始加大发展盐碱地燕麦种植事业的关注与投入力度。由于盐碱地燕麦的生长发育和实际产量会直接受到燕麦种植模式的影响,所以需要在种植时提高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一般情况下,混作种植模式下燕麦的生长情况要比单作种植新模式更好,可以为盐碱地燕麦的正常生长发育提供相对优良的环境。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盐碱地燕麦种植方式选用的科学性,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非常必要,可以为后续种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结合盐碱地燕麦种植经验以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的变化情况总结为以下几点。
1.1叶片质膜透性的变化
质膜主要是指燕麦细胞细胞质外放与细胞壁之间紧密相连的一层薄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自身的叶片质膜选择透过性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通常情况下燕麦细胞质膜的透性越大,则细胞内电解质外渗情况越明显,电导率也会随之变大,进而对燕麦的细胞产生较为严重的损害影响。除此之外,燕麦属于一种抗碱性较强的植物,其叶片质膜的透性相对较小,同时叶片质膜的透性在开花期之前会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待开花期结束后才逐渐开始下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与披堿草混作模式下燕麦叶片质膜的透性在开花期最高,而与苜蓿混作种植燕麦叶片质膜的透性一直是几种种植模式中最低的。
1.2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是燕麦细胞膜过氧化程度的一种体现,丙二醛含量越高,则说明燕麦细胞膜过氧化的程度越高,细胞膜的损伤情况越严重。一般情况下,丙二醛含量是衡量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膜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三种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丙二醛的含量均在开花期之前开始逐渐增多,这一现象表明燕麦细胞膜的损伤情况在盐碱胁迫作用下逐渐加剧。在开花期之后,与苜蓿混作的燕麦丙二醛含量变化量逐渐减小,表示细胞膜受损程度趋于平稳。
1.3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叶绿素是燕麦中含有的一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物质,叶片中叶绿色含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燕麦的光合作用情况,进而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中叶绿素的含量随着生长发育会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单作种植模式下燕麦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始终要比苜蓿混作模式低,其光合作用也相对较弱。而披碱草混作种植模式和苜蓿混作模式在开花期之前与燕麦叶绿素含量基本相同,但在开花期后苜蓿混作燕麦的叶绿素含量将会远远超出披碱草混作模式。
1.4干草产量的变化
干草产量一直是盐碱地燕麦种植结果最直观的表现,干草产量的高低真实反映出盐碱地燕麦的生长发育情况。三种种植模式相比,单作种植模式下燕麦干草产量明显偏低,披碱草混作模式下燕麦干草产量居中,而苜蓿混作种植模式下燕麦的干草产量则最高。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披碱草混作模式下燕麦干草产量普遍比单作种植模式下高出近20%,苜蓿混作种植模式下燕麦干草产量则比单作种植模式下高出70%左右,说明苜蓿混作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情况更好。
2不同种植模式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2.1混作种植模式下燕麦受盐碱胁迫程度降低
在盐碱地种植环境下,燕麦的细胞质膜会因受到不同程度的胁迫作用后出现膜损伤情况,使得细胞质膜本身的透性进一步加大,电导率逐渐上升。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燕麦与苜蓿混作这一种植模式下,燕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盐碱胁迫的程度会降低,细胞膜受到的损伤情况会有效改善,后期作物质膜透性呈现下降的趋势。例如,在燕麦进入灌浆期之后,与燕麦、苜蓿混作种植模式相比,单作种植模式下燕麦本身的丙二醛含量会出现迅速积累,这一现象说明单作种植模式下燕麦受到盐碱胁迫的程度较为严重。与此同时,灌浆期作为燕麦经济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燕麦叶片受到盐碱胁迫的程度越大,则脯氨酸的含量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影响到燕麦的生长发育。
2.2混作处理燕麦的经济产量明显高于单作处理
由上文分析可知,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的生长要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与单作处理相比,混作处理燕麦的经济产量要高得多,并且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可知,与苜蓿混作模式下燕麦的经济产量明显优于与披碱草混作种植,同时单作模式下燕麦的经济产量最低。以盐碱地燕麦种植干草的产量为例,两种混作处理燕麦的干草产量均明显高于单作处理,这进一步证实了混作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的生长发育情况更好,混作种植模式有利于盐碱地燕麦作物的增产。在以上两种混作种植处理中,燕麦与苜蓿混作群体的单产最高,最多可比燕麦与披碱草混作群体单产高出43%左右。燕麦与苜蓿混作处理模式下生长情况优于其他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燕麦对盐碱地的适应性,也是改良盐碱地优先选择的种植模式。
2.3混作能够有效改善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状况
在盐碱胁迫下燕麦本身的生长发育情况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并且不同种植模式下燕麦的生长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变化情况的分析,可以在明确不同种植模式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影响的同时,为盐碱地燕麦种植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通常情况下,单作种植模式下燕麦生长所受到盐碱胁迫的程度相对较大,比如在燕麦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中,大多数时间段单作种植模式下燕麦本身的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混作种植燕麦,而混作种植模式下燕麦的脯氨酸含量会明显的下降,燕麦细胞膜受到的损伤程度得到有效改善,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单作种植燕麦,表明混作种植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环境,延缓了作物衰老l 3l。
3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的生长发育情况会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盐碱地燕麦生长要素变化的分析,可以发现混作种植燕麦受盐碱胁迫程度降低、混作处理燕麦的经济产量明显高于单作处理,以及混作能够有效改善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情况。在实际的种植工作中,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燕麦生长发育情况,提高对盐碱地荒漠化的改善效果,应该结合当地的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种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