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据:
2010年9月,教育部为推动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全年在中国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正是这个计划促成了如今来华留学事业兴盛,截至2014年,中国大陆已超越法国,成为了继美国和英国之后全球第3大留学目的地国。
“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100,000 Strong Initiative),最早是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1月访问中国期间宣布的,2010年5月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北京正式将计划签署为双边协议。该计划预计在4年内帮助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包括高中、大学以及研究生院的学生。
在韩国人的留学目的地清单中,中国是一个热门选项。曾在上海留学的诸同学说:“很多韩国企业都和中国有合作,所以懂得中文和中国文化的人才变得很抢手。”中国,这个自唐朝起就不断吸引着朝鲜半岛上的人们相继探访的国家,如今依然魅力不减。根据韩国教育部发布的数字,截至2014年,有超过6.4万韩国学生在中国学习,约占到了韩国出国留学人数的30%。事实上,“去中国留学”不只是近邻才有,更多远方的客人,也跨越重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来华留学生,这个以现象级速度日益庞大的群体,在刚刚改革开放的1978年只有1200余人,然而今天,这个数字翻了300倍,达到36万人。
来自美国的Adrian在2012年通过政府奖学金项目来到北京,为的是追寻中国的成长足迹,像Adrian这样通过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奖学金项目来华的美国学生正在逐年增加,这与奥巴马在2009年访华时提出的“十万强(100,000 Strong Initiative)”留学中国计划有着直接关系。该计划于2010年启动,短短两三年,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2012年发布的统计,美国已成为中国第2大留学生来源国,约占来华留学生总和的8%。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已与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留学生的来源国也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东欧3国扩大到了今天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的留学生涯中,留学生看到的“印象中国”,正在由西方主流媒体中的白纸黑字,变为眼见为实的五彩缤纷。这不只是因为中国自身的复杂多变,更因为留学生视角的独特性和多面性,将同一个中国,在脑中映射出了千万种风景。
我们在1年的时间里,采访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52位留学生,力图为读者更全面地呈现来华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并以此解析中国近年的发展全景。这些留学生的母国遍布世界各地,既有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包括了来自委内瑞拉、马达加斯加、苏丹、赤道几内亚、缅甸和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在采访过程中,面对着巨大的语言困难,有时双方不得不掺杂着使用英文、中文、母语和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才能沟通并理解彼此。但这依然没有影响此次采访的精彩和翔实,我们尽全力从众多留学生口中获得了有关“印象中国”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和Adrian一样,许多留学生在踏上中国国土之前,并不知道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脑中的“中国印象”就会被全盘推翻。中国人的许多习惯在留学生看来,依然是匪夷所思的:吃鸡脚和皮蛋,在餐厅会大声呼喊服务员,房子里铺的是瓷砖,遥控器外面包着塑料皮儿,很少对父母说“我爱你”……但这一切,都渐渐得到了理解和包容。法国人大恩在《在华老外完全生存手册》中说起他在中国的经历,“时刻准备着最深刻、最可怕的文化震荡,最后你会发现一切震荡都是可以忍受的、可以理解的、值得留念的,甚至是可爱的。”
毫无疑问,和30年前相比,“印象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5年,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出现了多元化和多棱角色彩,中国形象中积极和正面的因素正在上升。”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教授门洪华这样概括道。除了经济,中国的“软实力”也正在渐渐浮出了水面。“非典”时期在信息公开上做出的努力,北京奥运会的震撼和大气,汶川地震时全民一心抗灾救援的温情等等,都让世界感动。日本《朝日新闻》驻沪记者加藤隆说:“让专家学者去争论中国究竟将走向何方吧。我只知道报社要求提供尽可能多的报道,因为我们的读者希望了解中国的每一面。”
世界渴望了解中国,正是这个原因吸引了络绎不绝的留学生访客,他们满怀期待地叩响中国的国门,与所有国人一起,见证了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在新世纪再一次花繁叶茂,迎来春天。接受采访的留学生们多次使用“期待”“乐观”“惊喜”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们心中的“印象中国”,这说明在留学生眼中,中国的形象正变得越来越丰富、积极、引人入胜,并且充满了正能量。
这些友善且热情的留学生,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作为爱之深责之切的国人,我们常常关注发展中的问题面,却忽视了已经取得的傲人成绩。反倒是留学生们始终用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的眼神,不断提醒我们,中国在往前走,一直在往前走。
2010年9月,教育部为推动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全年在中国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正是这个计划促成了如今来华留学事业兴盛,截至2014年,中国大陆已超越法国,成为了继美国和英国之后全球第3大留学目的地国。
“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100,000 Strong Initiative),最早是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1月访问中国期间宣布的,2010年5月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北京正式将计划签署为双边协议。该计划预计在4年内帮助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包括高中、大学以及研究生院的学生。
在韩国人的留学目的地清单中,中国是一个热门选项。曾在上海留学的诸同学说:“很多韩国企业都和中国有合作,所以懂得中文和中国文化的人才变得很抢手。”中国,这个自唐朝起就不断吸引着朝鲜半岛上的人们相继探访的国家,如今依然魅力不减。根据韩国教育部发布的数字,截至2014年,有超过6.4万韩国学生在中国学习,约占到了韩国出国留学人数的30%。事实上,“去中国留学”不只是近邻才有,更多远方的客人,也跨越重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来华留学生,这个以现象级速度日益庞大的群体,在刚刚改革开放的1978年只有1200余人,然而今天,这个数字翻了300倍,达到36万人。
来自美国的Adrian在2012年通过政府奖学金项目来到北京,为的是追寻中国的成长足迹,像Adrian这样通过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奖学金项目来华的美国学生正在逐年增加,这与奥巴马在2009年访华时提出的“十万强(100,000 Strong Initiative)”留学中国计划有着直接关系。该计划于2010年启动,短短两三年,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2012年发布的统计,美国已成为中国第2大留学生来源国,约占来华留学生总和的8%。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已与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留学生的来源国也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东欧3国扩大到了今天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的留学生涯中,留学生看到的“印象中国”,正在由西方主流媒体中的白纸黑字,变为眼见为实的五彩缤纷。这不只是因为中国自身的复杂多变,更因为留学生视角的独特性和多面性,将同一个中国,在脑中映射出了千万种风景。
我们在1年的时间里,采访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52位留学生,力图为读者更全面地呈现来华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并以此解析中国近年的发展全景。这些留学生的母国遍布世界各地,既有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包括了来自委内瑞拉、马达加斯加、苏丹、赤道几内亚、缅甸和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在采访过程中,面对着巨大的语言困难,有时双方不得不掺杂着使用英文、中文、母语和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才能沟通并理解彼此。但这依然没有影响此次采访的精彩和翔实,我们尽全力从众多留学生口中获得了有关“印象中国”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和Adrian一样,许多留学生在踏上中国国土之前,并不知道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脑中的“中国印象”就会被全盘推翻。中国人的许多习惯在留学生看来,依然是匪夷所思的:吃鸡脚和皮蛋,在餐厅会大声呼喊服务员,房子里铺的是瓷砖,遥控器外面包着塑料皮儿,很少对父母说“我爱你”……但这一切,都渐渐得到了理解和包容。法国人大恩在《在华老外完全生存手册》中说起他在中国的经历,“时刻准备着最深刻、最可怕的文化震荡,最后你会发现一切震荡都是可以忍受的、可以理解的、值得留念的,甚至是可爱的。”
毫无疑问,和30年前相比,“印象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5年,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出现了多元化和多棱角色彩,中国形象中积极和正面的因素正在上升。”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教授门洪华这样概括道。除了经济,中国的“软实力”也正在渐渐浮出了水面。“非典”时期在信息公开上做出的努力,北京奥运会的震撼和大气,汶川地震时全民一心抗灾救援的温情等等,都让世界感动。日本《朝日新闻》驻沪记者加藤隆说:“让专家学者去争论中国究竟将走向何方吧。我只知道报社要求提供尽可能多的报道,因为我们的读者希望了解中国的每一面。”
世界渴望了解中国,正是这个原因吸引了络绎不绝的留学生访客,他们满怀期待地叩响中国的国门,与所有国人一起,见证了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在新世纪再一次花繁叶茂,迎来春天。接受采访的留学生们多次使用“期待”“乐观”“惊喜”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们心中的“印象中国”,这说明在留学生眼中,中国的形象正变得越来越丰富、积极、引人入胜,并且充满了正能量。
这些友善且热情的留学生,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作为爱之深责之切的国人,我们常常关注发展中的问题面,却忽视了已经取得的傲人成绩。反倒是留学生们始终用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的眼神,不断提醒我们,中国在往前走,一直在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