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服装加工贸易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服装加工贸易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是它进一步发展的致命弱点。随着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我国服装加工贸易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一、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恰逢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得益于我国坚持实施出口导向和积极引进外资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得力,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还是存在很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挑战。尤其服装加工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尤为突出。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成本低、市场进入容易。这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是他进一步发展的致命弱点。我国对外经济巨额顺差下的加工贸易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高损耗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进程和进步。当前,国际市场外部需求萎缩、经营成本增大、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增大、市场竞争激烈等多重客观外部环境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由此出现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以致经常形成无序竞争,其最终结果是不断地在国际上遭遇反倾销调查、技术贸易壁垒或劳工标准调查等。
二、理论综述
(一)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三:第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之所以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比较优势。第二,产业内贸易则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基础上的,即使两国具有同等的技术水平和相同的资本劳动比率,两国同产业的厂商仍将生产异质产品,消费者对外国差异制成品的需求仍将引致产业内贸易,由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贸易双方一般能生产种类有限的产品,然后通过产业内贸易来增进双方的社会福利。第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和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是可以共生并存的。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把源自规模经济的优势称为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而把大衛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称为先天获得的比较优势。这就完成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
(二)产业集群理论
在学术理论上,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使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借鉴经济地理学或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产业组织的相关理论;同时又成功地把规模经济、外部性、竞争与垄断、产业关联这些经济概念应用到区域研究中。在实际应用上,产业集群的研究对产业内的企业有意识地加强前向关联或后向关联以及提高产业的组织程度很有益处,有助于政府改善和调节。
(三)博弈论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中存在的博弈复杂多样,但基本形式也不外乎零和博弈、单一交易博弈、重复博弈、合作博弈、胆小鬼博弈、主导者博弈、英雄博弈等几种主要形式。这些博弈形式又可归纳为规范性博弈和自由式博弈两类4。由于自由式博弈重点在于如何在博弈中创造价值,经常需要所有参与者齐心协力经营这场博弈才能增加整体博弈的价值,并使每一个参与者获得较大的报酬。因而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采取自由式博弈的思维,依靠所有参与者的配合,创造双赢的效果。此外,加工贸易双方的决策过程往往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国际服装市场信息、生产厂商信息等进行分析判断,得出下一阶段的决策,这种动态博弈形式常常出现在具有竞合特性的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中。
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厂商要改变处境,除了尽力应对所面对的博弈,更好的方法是改变博弈,使博弈对自己有利,即凭借改变博弈来影响博弈结果。通过改变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厂商的角色,来影响加工贸易的其他参与者,改变方式有两种:一是主动型,又可分为角色创造、角色入侵、角色扩展三种;二是防御型,主要有角色缩减、角色改变、角色结合海外。
Gereffi和Tony Tam(1998)以服装业为例,指出角色创造在服装产业升级途径中两种:一是全力发展一个市场设计为导向的全球品牌公司,这种公司本身并不需要生产服装,而是将所有产品外包给其他服饰制造者;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创建自己的营销渠道,并且在自己的渠道里專卖自己生产的品牌服装产品。
角色入侵是指我国服装加工贸易运作模式改变,如从原有的制造型加工贸易拓展为以设计或营销为主的服务型加工贸易,乃至OBM,如国际服装界上异军突起的SPA品牌营销,从而改变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竞争格局。
防御型中角色缩减是指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厂商缩小成为专业加工特定服饰的角色。角色改变是因为我国与欧美等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加剧,加工贸易未来不确定因素增加,导致国外订单开始转向亚洲、东欧和美洲地区。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厂商积累了加工生产方面的经验,可以专注在设计、面辅料采购、品质控制、库存控制、财务监督以及生产管理等,所以Gereffi和Tony Tam(1998)认为升级就是服装产业转型朝向更具利润的设计与管理方向而己。
角色结合海外是针对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买方不同而其策略不同,如全球运筹,将部分加工贸易基地移至海外如加勒比海地区,加工生产流行时尚元素不同的服装。
参加加工贸易博弈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厘清所处博弈的边界。当所处博弈对我国加工贸易不利而必须有所调整时,改变加工贸易博弈的范式,也就是由制造型加工贸易拓展至服务型加工贸易、从有形加工贸易提升至无形加工贸易,进而从受托型加工贸易转向委托型加工贸易,使我国服装加工贸易获得最大的收益。
一、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恰逢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得益于我国坚持实施出口导向和积极引进外资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得力,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还是存在很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挑战。尤其服装加工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尤为突出。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成本低、市场进入容易。这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是他进一步发展的致命弱点。我国对外经济巨额顺差下的加工贸易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高损耗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进程和进步。当前,国际市场外部需求萎缩、经营成本增大、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增大、市场竞争激烈等多重客观外部环境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由此出现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以致经常形成无序竞争,其最终结果是不断地在国际上遭遇反倾销调查、技术贸易壁垒或劳工标准调查等。
二、理论综述
(一)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三:第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之所以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比较优势。第二,产业内贸易则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基础上的,即使两国具有同等的技术水平和相同的资本劳动比率,两国同产业的厂商仍将生产异质产品,消费者对外国差异制成品的需求仍将引致产业内贸易,由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贸易双方一般能生产种类有限的产品,然后通过产业内贸易来增进双方的社会福利。第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和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是可以共生并存的。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把源自规模经济的优势称为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而把大衛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称为先天获得的比较优势。这就完成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
(二)产业集群理论
在学术理论上,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使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借鉴经济地理学或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产业组织的相关理论;同时又成功地把规模经济、外部性、竞争与垄断、产业关联这些经济概念应用到区域研究中。在实际应用上,产业集群的研究对产业内的企业有意识地加强前向关联或后向关联以及提高产业的组织程度很有益处,有助于政府改善和调节。
(三)博弈论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中存在的博弈复杂多样,但基本形式也不外乎零和博弈、单一交易博弈、重复博弈、合作博弈、胆小鬼博弈、主导者博弈、英雄博弈等几种主要形式。这些博弈形式又可归纳为规范性博弈和自由式博弈两类4。由于自由式博弈重点在于如何在博弈中创造价值,经常需要所有参与者齐心协力经营这场博弈才能增加整体博弈的价值,并使每一个参与者获得较大的报酬。因而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采取自由式博弈的思维,依靠所有参与者的配合,创造双赢的效果。此外,加工贸易双方的决策过程往往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国际服装市场信息、生产厂商信息等进行分析判断,得出下一阶段的决策,这种动态博弈形式常常出现在具有竞合特性的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中。
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厂商要改变处境,除了尽力应对所面对的博弈,更好的方法是改变博弈,使博弈对自己有利,即凭借改变博弈来影响博弈结果。通过改变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厂商的角色,来影响加工贸易的其他参与者,改变方式有两种:一是主动型,又可分为角色创造、角色入侵、角色扩展三种;二是防御型,主要有角色缩减、角色改变、角色结合海外。
Gereffi和Tony Tam(1998)以服装业为例,指出角色创造在服装产业升级途径中两种:一是全力发展一个市场设计为导向的全球品牌公司,这种公司本身并不需要生产服装,而是将所有产品外包给其他服饰制造者;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创建自己的营销渠道,并且在自己的渠道里專卖自己生产的品牌服装产品。
角色入侵是指我国服装加工贸易运作模式改变,如从原有的制造型加工贸易拓展为以设计或营销为主的服务型加工贸易,乃至OBM,如国际服装界上异军突起的SPA品牌营销,从而改变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竞争格局。
防御型中角色缩减是指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厂商缩小成为专业加工特定服饰的角色。角色改变是因为我国与欧美等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加剧,加工贸易未来不确定因素增加,导致国外订单开始转向亚洲、东欧和美洲地区。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厂商积累了加工生产方面的经验,可以专注在设计、面辅料采购、品质控制、库存控制、财务监督以及生产管理等,所以Gereffi和Tony Tam(1998)认为升级就是服装产业转型朝向更具利润的设计与管理方向而己。
角色结合海外是针对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买方不同而其策略不同,如全球运筹,将部分加工贸易基地移至海外如加勒比海地区,加工生产流行时尚元素不同的服装。
参加加工贸易博弈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厘清所处博弈的边界。当所处博弈对我国加工贸易不利而必须有所调整时,改变加工贸易博弈的范式,也就是由制造型加工贸易拓展至服务型加工贸易、从有形加工贸易提升至无形加工贸易,进而从受托型加工贸易转向委托型加工贸易,使我国服装加工贸易获得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