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X市为例,对该市的环境容量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认为其已经构成该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应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我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实现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容量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地表水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①确定功能区的水质目标;②根据功能区的水文水资源特征,确定水文设计条件;③通过参数识别试验确定水质降解参数;④分析功能区污染物进入区域的途径,特别是排放口位置、排放量、污染物种类、浓度及排放规律等;⑤选择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计算公式:
2013年,X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境内的B河、C河、D河、E河、F河和G河等6条河流开展了例行水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B河水质为Ⅲ+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磷;C河水质为Ⅲ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总磷、石油类和生化需氧量;D河水质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总磷和生化需氧量;E河水质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F河水质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G河水质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
2020年若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为水质目标值,则该市主要河流已无环境容量;若B河、E河、G河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为水质目标值,则E河无环境容量,B河和G河尚有部分环境容量。
2大气环境容量
采用A值法计算X市大气环境容量,即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污染指标为PM10、SO2、NO2。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3840-91),计算模型为:
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见下表。
本底浓度采用2013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数据。
以各行政区国土面积为测算面积:L区和M区面积70km2,H区280km2,I区500km2,J区市1600km2,K区市3000 km2。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见下表。
由测算结果可以看出,X市PM10已没有环境容量,SO2和NO2 尚有余量。
3结论
可以看出,水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容量是X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将生态市和循环经济建设作为提升X市环境承载力的重要举措,构建生态工业、生態农业、绿色服务业三次产业互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川,王恩德.辽宁沿渤海地区水环境承载力[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0(4).
【2】王维,江源,张林波等.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成都产业空间布局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3):333-339.
【关键词】:环境容量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地表水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①确定功能区的水质目标;②根据功能区的水文水资源特征,确定水文设计条件;③通过参数识别试验确定水质降解参数;④分析功能区污染物进入区域的途径,特别是排放口位置、排放量、污染物种类、浓度及排放规律等;⑤选择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计算公式:
2013年,X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境内的B河、C河、D河、E河、F河和G河等6条河流开展了例行水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B河水质为Ⅲ+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磷;C河水质为Ⅲ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总磷、石油类和生化需氧量;D河水质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总磷和生化需氧量;E河水质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F河水质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G河水质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
2020年若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为水质目标值,则该市主要河流已无环境容量;若B河、E河、G河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为水质目标值,则E河无环境容量,B河和G河尚有部分环境容量。
2大气环境容量
采用A值法计算X市大气环境容量,即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污染指标为PM10、SO2、NO2。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3840-91),计算模型为:
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见下表。
本底浓度采用2013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数据。
以各行政区国土面积为测算面积:L区和M区面积70km2,H区280km2,I区500km2,J区市1600km2,K区市3000 km2。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见下表。
由测算结果可以看出,X市PM10已没有环境容量,SO2和NO2 尚有余量。
3结论
可以看出,水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容量是X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将生态市和循环经济建设作为提升X市环境承载力的重要举措,构建生态工业、生態农业、绿色服务业三次产业互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川,王恩德.辽宁沿渤海地区水环境承载力[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0(4).
【2】王维,江源,张林波等.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成都产业空间布局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3):33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