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溯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各国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引领劳动者以积极的姿态融入新世纪的职业环境和劳动世界。提出了著名的“第三本护照”的倡议,即人力资源开发在经历以“学历文凭”为标志的文化教育和以“技能证书”为标志的职业训练之后,必须再经过创业教育的历练获得“第三本护照”。这正是新时期全球化的新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同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目标,揭开了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序幕。在坚持继续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的同时,又把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从而揭示了强国人才的时代标志和本质特征。党的十七大又第一次把教育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在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更为积极的就业方针的引领下,一手抓公平,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一手抓提高,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把广大农村基础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提高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水平……凡此种种表明,我国教育发展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富于“创新、创优、创业”时代精神的人才为标志,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江苏教育是一片富于创新精神的沃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展了创业教育的早期探索,不仅涌现出省教科所专家们所著多本“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学”等专著形式的理论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更为注重引导实践。率先在苏中农村初中后、高中后回乡知识青年中开展创业培训和实践的试点。在此基础上,从1991年起,省教育厅把创业教育正式纳入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范畴,以“农科教”结合项目为平台,重点在苏中、苏北农村14个实验县大面积推广。世纪之交,为了主动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引发的经济震荡,经教育部批准,1998年江苏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正式将创业教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性教学计划,设立40学时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同时又率先在农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设置“创业教育”考试科目,报考学生超过2万人次;在全省高等院校中则开始了大学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更高层次的机会型创业活动,从而使江苏创业教育跨上一个新台阶。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面对当前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的挑战,江苏的创业教育以更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的自信心主动迎接发展的新机遇,并呈现崭新的特点:一是省教育厅推进创业教育的工作已跨越早期试点阶段而走向全面部署的新阶段,早在2006年就正式部署了“创业教育工程”。二是全省呈现区域性、大面积推动状态。泰州市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均已开展创业教育,全省高校已有85%开设创业课程,25%自编教材,60%的学校建立创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专职师资队伍,30%的学校建立了创业园。三是学生创业活动的水平有了新提高。已从早期主要是生存型创业开始向生存型和机会型同时并举的格局转化,涌现出较高水平的典型。如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四年级学生纪建伟,荣获美国创业指导基金会2008年度“全球创业精神大赛”的大奖(中国内地仅一人)。四是学校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设计和过程也更加规范和完善。首先是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既关注创业知识和技能。更关心创业精神、机遇意识和心理品质的养成:其次是设计了学校分层次推进的策略,即在全员通识教育基础上,有选择、分层次地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创业实务培训,引导创业实践以及创业骨干再培训,形成有序发展的格局;再次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教学、工学结合为有效教学平台,以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学习为教学形式,提高创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努力创造校内外创业服务体系是又一个重要环节。因地制宜地探索支持学生创业活动的技术咨询服务、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司法诉讼服务、金融借贷服务以及多形式的综合基地服务,在体制上形成“产、学、研、金、政”几位一体的集成创新机制,为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最重要的社会保障条件和制度环境。五是学校创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有了新提高。在政府支持和学校自身努力下,一批创业基地诞生了。从创业一条街到创业园再到创业城,成了体现学校创新水平的地标建筑和一道风景线。
跳出教育看创业教育,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到人才就业方式的变革,它已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格局之中,这也是重新认识它的价值所在的又一个视角。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同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目标,揭开了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序幕。在坚持继续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的同时,又把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从而揭示了强国人才的时代标志和本质特征。党的十七大又第一次把教育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在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更为积极的就业方针的引领下,一手抓公平,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一手抓提高,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把广大农村基础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提高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水平……凡此种种表明,我国教育发展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富于“创新、创优、创业”时代精神的人才为标志,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江苏教育是一片富于创新精神的沃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展了创业教育的早期探索,不仅涌现出省教科所专家们所著多本“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学”等专著形式的理论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更为注重引导实践。率先在苏中农村初中后、高中后回乡知识青年中开展创业培训和实践的试点。在此基础上,从1991年起,省教育厅把创业教育正式纳入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范畴,以“农科教”结合项目为平台,重点在苏中、苏北农村14个实验县大面积推广。世纪之交,为了主动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引发的经济震荡,经教育部批准,1998年江苏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正式将创业教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性教学计划,设立40学时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同时又率先在农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设置“创业教育”考试科目,报考学生超过2万人次;在全省高等院校中则开始了大学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更高层次的机会型创业活动,从而使江苏创业教育跨上一个新台阶。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面对当前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的挑战,江苏的创业教育以更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的自信心主动迎接发展的新机遇,并呈现崭新的特点:一是省教育厅推进创业教育的工作已跨越早期试点阶段而走向全面部署的新阶段,早在2006年就正式部署了“创业教育工程”。二是全省呈现区域性、大面积推动状态。泰州市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均已开展创业教育,全省高校已有85%开设创业课程,25%自编教材,60%的学校建立创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专职师资队伍,30%的学校建立了创业园。三是学生创业活动的水平有了新提高。已从早期主要是生存型创业开始向生存型和机会型同时并举的格局转化,涌现出较高水平的典型。如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四年级学生纪建伟,荣获美国创业指导基金会2008年度“全球创业精神大赛”的大奖(中国内地仅一人)。四是学校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设计和过程也更加规范和完善。首先是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既关注创业知识和技能。更关心创业精神、机遇意识和心理品质的养成:其次是设计了学校分层次推进的策略,即在全员通识教育基础上,有选择、分层次地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创业实务培训,引导创业实践以及创业骨干再培训,形成有序发展的格局;再次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教学、工学结合为有效教学平台,以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学习为教学形式,提高创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努力创造校内外创业服务体系是又一个重要环节。因地制宜地探索支持学生创业活动的技术咨询服务、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司法诉讼服务、金融借贷服务以及多形式的综合基地服务,在体制上形成“产、学、研、金、政”几位一体的集成创新机制,为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最重要的社会保障条件和制度环境。五是学校创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有了新提高。在政府支持和学校自身努力下,一批创业基地诞生了。从创业一条街到创业园再到创业城,成了体现学校创新水平的地标建筑和一道风景线。
跳出教育看创业教育,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到人才就业方式的变革,它已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格局之中,这也是重新认识它的价值所在的又一个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