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渠道。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所以如何用好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效率,打破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局面,一直是笔者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多年来,笔者非常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乡土知识,降低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难度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这决定了地理学科内容具有区域性、空间性、综合性、人地关系性、生活性等特点,它涉及的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充分运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积累的生活常识去引导其学习、认知相关的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理知识的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七年级“世界气候”教学中,面对繁杂难记的气候知识,笔者分i步进行讲解。第一步,借助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类型、名称、判断方法,此时学生会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气候充满好奇,于是,笔者适时展示保山市施甸县各种气候指标,然后按照课本排序讲述气候示意图的解读方法、根据示意图分析总结气候特点的技巧等知识,最后重点介绍亚热带季风气候示意图,结合亚热带季风气候示意图、保山市施甸县各种气候指标和学生积累的生活常识(即我们生活的地力‘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引导他们认知保山市施甸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最冷月气温不低于0℃。笔者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对天气的切身感’受转变为对气候示意图的直观感受,并教会学生解读气候示意图。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黑板上标有纬度、风向、周边县城名称的保山市施甸县轮廓图,分析该县气候成因:保山市施甸县位于24°17′N~24°59′N之间,地处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所以属于亚热带;该县大部分地方海拔较高,所以夏季不炎热,冬季又由于纬度较低,寒冷气流受到北面重重大山的阻挡无法到达,气流主要来自印度半岛的热带大陆,所以冬季不冷;每年6-11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此时降水集中,为雨季,每年12月至次年5月盛行西风,气流来自印度半岛,为干季,所以保山市施甸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通过对保山市施甸县气候成因的分析,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与它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影响它的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从而学会运用一个地方的地图获取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流等信息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并分析气候成因。第三步,以保山市施甸县的纬度位置为基础在世界地图上先向北向南、再向东向西依次找出世界气候类型,让学生有序记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同时进一步强调影响一个地方气候的相关因素,加深学生对气候类型、气候成因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笔者将繁杂的气候知识分割开来、各个击破后再进行综合归纳,将学习知识与认识家乡结合起来,并逐渐辐射开来,既降低了知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问题解决,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一个好问题可能就是开发学生潜力的金钥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十分注意结合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部动机,督促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推理、观察等方法,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思路。笔者在此基础上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七年级“海陆变迁”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变化吗?是什么原因导致地表形态变化?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力有哪些?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们促使地表形态如何变化?通过这些问题有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吸引学生进入最佳求知状态,从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关于海陆变迁的重点和难点。
三、重视及时检测,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检测。检测是促使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因此,每节课的新知识讲解完后,留给学生5分钟自我检测的时间十分必要。在这5分钟里,他们可以对一节课的知识结构进行简单梳理。同时笔者还采用板书设置问题、布置典型练习题、学生自己找不会做的题和提出问题等多种方法,学生查找掌握知识过程中出现的缺、漏、错,及时补缺补漏和纠正错误认识,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重视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情境中学习;重视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思维不断受到冲击中学习;重视及时检测,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重视乡土知识,降低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难度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这决定了地理学科内容具有区域性、空间性、综合性、人地关系性、生活性等特点,它涉及的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充分运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积累的生活常识去引导其学习、认知相关的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理知识的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七年级“世界气候”教学中,面对繁杂难记的气候知识,笔者分i步进行讲解。第一步,借助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类型、名称、判断方法,此时学生会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气候充满好奇,于是,笔者适时展示保山市施甸县各种气候指标,然后按照课本排序讲述气候示意图的解读方法、根据示意图分析总结气候特点的技巧等知识,最后重点介绍亚热带季风气候示意图,结合亚热带季风气候示意图、保山市施甸县各种气候指标和学生积累的生活常识(即我们生活的地力‘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引导他们认知保山市施甸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最冷月气温不低于0℃。笔者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对天气的切身感’受转变为对气候示意图的直观感受,并教会学生解读气候示意图。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黑板上标有纬度、风向、周边县城名称的保山市施甸县轮廓图,分析该县气候成因:保山市施甸县位于24°17′N~24°59′N之间,地处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所以属于亚热带;该县大部分地方海拔较高,所以夏季不炎热,冬季又由于纬度较低,寒冷气流受到北面重重大山的阻挡无法到达,气流主要来自印度半岛的热带大陆,所以冬季不冷;每年6-11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此时降水集中,为雨季,每年12月至次年5月盛行西风,气流来自印度半岛,为干季,所以保山市施甸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通过对保山市施甸县气候成因的分析,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与它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影响它的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从而学会运用一个地方的地图获取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流等信息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并分析气候成因。第三步,以保山市施甸县的纬度位置为基础在世界地图上先向北向南、再向东向西依次找出世界气候类型,让学生有序记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同时进一步强调影响一个地方气候的相关因素,加深学生对气候类型、气候成因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笔者将繁杂的气候知识分割开来、各个击破后再进行综合归纳,将学习知识与认识家乡结合起来,并逐渐辐射开来,既降低了知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问题解决,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一个好问题可能就是开发学生潜力的金钥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十分注意结合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部动机,督促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推理、观察等方法,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思路。笔者在此基础上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七年级“海陆变迁”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变化吗?是什么原因导致地表形态变化?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力有哪些?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们促使地表形态如何变化?通过这些问题有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吸引学生进入最佳求知状态,从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关于海陆变迁的重点和难点。
三、重视及时检测,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检测。检测是促使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因此,每节课的新知识讲解完后,留给学生5分钟自我检测的时间十分必要。在这5分钟里,他们可以对一节课的知识结构进行简单梳理。同时笔者还采用板书设置问题、布置典型练习题、学生自己找不会做的题和提出问题等多种方法,学生查找掌握知识过程中出现的缺、漏、错,及时补缺补漏和纠正错误认识,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重视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情境中学习;重视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思维不断受到冲击中学习;重视及时检测,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