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国家、政党抑或领导干部,确立战略思维十分必要。2012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于中央党校秋季班开学典礼上指出,广大干部“一定要注重在养成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功夫”。确立战略思维有着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其中价值取向尤其重要,它决定着战略思维的内在品格。近年来,习近平高瞻远瞩,依据国内外大局现实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科学的价值取向十分鲜明。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重要论述,对于提高领导干部治国理政水平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基点
最初作为军事术语的“战略”概念,数千年来总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不断赋予新内涵。2013年7月15日,习近平指出:“战略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讲的,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随着时代变迁和发展需要,“战略”又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领域,涵盖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包括国家、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以及各行业、各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显然,战略引领人们实践方向和奋斗目标,凝聚着一定集体成员的共识,并决定其活动成败。一个国家、民族、政党或领导者,必须认真研究和制定正确的战略,这也应是习近平一贯重视战略问题的深层缘由。
战略思维是对战略问题进行思考与谋划的思维方式。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其结构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思维主体的知识空间、思维方式以及战略价值观。从这个层面上界定战略思维,它是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的问题作出重大决策的科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本质上,战略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个认识基点、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是人的世界观特别是价值观的反映,表征着认识问题的角度、幅度、深度和广度。
正是在此意义上,战略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就离不开价值取向的制约与规定。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与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直接决定和支配着主体的价值选择。战略思维的价值取向宣示着价值主体在对事物价值大方向衡量中,确立其相对有利于自己的价值目标,从而做到“取”向,表征着理性层面的坚守和实践层面的贯彻。“确定目标是战略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或部分,它是战略的标志。”人在选择价值目标时,不仅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更直接是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显然,价值取向对正确战略思维起着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否则就可能偏离正确轨道,实践中无法获得应有价值。
当然,战略思维价值取向更深层的动因,仍是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追求利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因,利益矛盾也是产生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一种关系范畴,表达着人与人之间需求对象的一种分配关系。“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维护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立论之基。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和立党之本,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核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具体把反映人民利益生活水平提高与生产力不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有效增强了综合国力,大大促进了社会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满足。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从发展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我们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36年来的光辉实践充分证明,党和国家战略思维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了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标的,表明了这种正确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一脉相承性。
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代表党和国家,从内政外交各个领域,在军事战略、文化战略、政治和经济建设战略、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生态文明战略等多个方面,进一步阐明了战略思维价值取向必须牢牢定位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上。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紧紧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战略主题,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框架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取向凸显了人民根本利益的长远要求与注重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实现诉求。不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定,还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坚决地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和“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斗争实践,都体现了维护人民群众全局和长远利益价值取向的战略考量。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坚持党的一切工作体现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他告诫干部:“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这为我们党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恪守,提供了思想指导。
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导向
现实表明,人们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包括国家间的利益关系。19世纪英国著名外交家帕默斯顿伯爵(Palmerston)曾说:“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些利益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追求。”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内在统一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二○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如此,其他各项建设及工作无不如此。显然,我们党战略思维的价值取向不仅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必须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正确的导向。 捍卫国家正当合法权益,始终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是我们战略思维的最高标准,中国人绝不会在这里妥协退让。基于这种战略思维,十八大报告将“两个一百年”确定为党的长远战略总目标,这也是“中国梦”的主要内容。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2014年3月28日,他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时进一步强调: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这是新一届领导层调适外交战略思维的必然结果,也与南海局势等近年来发生急遽变化,成为国家核心利益具有密切关联。
保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努力建设海洋强国。应该看到,随着国家利益快速向海外拓展和延伸,我国安全和发展同外部世界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世界大势下,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海外利益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当前,为有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特别要高度关注海洋安全、海洋权益,努力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7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海洋是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世界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这体现了习近平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与时俱进。
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必须谋求可持续发展。古人道:“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讲的是战略思维的长远性特征。习近平战略思维的价值取向,既注重过程的延续性,又关注未来的指向性,更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包括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与再发展的统一,既肯定现在发展的合理性,又力保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实现眼前与长远利益统一;既从现实发展去规定未来再发展,又按未来发展要求规定现实发展;既注重以现实发展去“展示”未来的再发展,又善于用未来再发展目标来“扬弃”现实的发展,使发展的持续效应得以完整展现。这种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发展前景,彰显了其战略思维价值取向高瞻远瞩的智慧和韬略。
同时,习近平还以宽广的眼光看世界,阐明“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他反复强调:“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显而易见,坚持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导向,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展现了习近平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辩证性,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及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拓展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以实现民族最高利益为目标
一般说,大的战略思维总以维护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为原则。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需求的整体综合,是确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外交政策和策略的基础。
2013年7月,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同年12月他又强调:“军事战略从来都是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服务的。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上,不仅作为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战略是如此,所有其他领域战略方针的制定、充实与发展也无不如此,即都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最高利益而恪守战略思维的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习近平首次提出的“中国梦”战略思维,蕴涵着浓郁的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价值取向。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这一战略思维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还体现出领航中国的战略思维实现路径。2013年3月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阐明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他多次强调:“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国梦的主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紧紧扭住这个主题激活和传递正能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等等,恪守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目标溢于言表。
要实现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目标,必须注重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两个维度:一是国内民富国强,二是国际合作共赢。国内维度上,中国梦也是人民的梦,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必然直接连接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因此,把“实现人民的梦”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他强调:“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实践中,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与军队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促进科学发展,努力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同时,要认真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民富国强的目标稳步前进。
国际维度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的战略思维,其价值取向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多次指出要树立世界眼光,“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显然,标示着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中国梦,也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它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同时,中国的发展和民族利益的实现,也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近些年来,无论是破解经济危机,还是打击恐怖势力,抑或是援助贫弱国家,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反响,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的理解认同,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欢迎。
(作者: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梁齐勇
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基点
最初作为军事术语的“战略”概念,数千年来总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不断赋予新内涵。2013年7月15日,习近平指出:“战略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讲的,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随着时代变迁和发展需要,“战略”又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领域,涵盖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包括国家、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以及各行业、各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显然,战略引领人们实践方向和奋斗目标,凝聚着一定集体成员的共识,并决定其活动成败。一个国家、民族、政党或领导者,必须认真研究和制定正确的战略,这也应是习近平一贯重视战略问题的深层缘由。
战略思维是对战略问题进行思考与谋划的思维方式。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其结构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思维主体的知识空间、思维方式以及战略价值观。从这个层面上界定战略思维,它是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的问题作出重大决策的科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本质上,战略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个认识基点、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是人的世界观特别是价值观的反映,表征着认识问题的角度、幅度、深度和广度。
正是在此意义上,战略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就离不开价值取向的制约与规定。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与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直接决定和支配着主体的价值选择。战略思维的价值取向宣示着价值主体在对事物价值大方向衡量中,确立其相对有利于自己的价值目标,从而做到“取”向,表征着理性层面的坚守和实践层面的贯彻。“确定目标是战略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或部分,它是战略的标志。”人在选择价值目标时,不仅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更直接是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显然,价值取向对正确战略思维起着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否则就可能偏离正确轨道,实践中无法获得应有价值。
当然,战略思维价值取向更深层的动因,仍是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追求利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因,利益矛盾也是产生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一种关系范畴,表达着人与人之间需求对象的一种分配关系。“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维护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立论之基。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和立党之本,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核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具体把反映人民利益生活水平提高与生产力不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有效增强了综合国力,大大促进了社会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满足。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从发展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我们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36年来的光辉实践充分证明,党和国家战略思维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了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标的,表明了这种正确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一脉相承性。
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代表党和国家,从内政外交各个领域,在军事战略、文化战略、政治和经济建设战略、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生态文明战略等多个方面,进一步阐明了战略思维价值取向必须牢牢定位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上。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紧紧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战略主题,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框架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取向凸显了人民根本利益的长远要求与注重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实现诉求。不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定,还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坚决地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和“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斗争实践,都体现了维护人民群众全局和长远利益价值取向的战略考量。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坚持党的一切工作体现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他告诫干部:“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这为我们党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恪守,提供了思想指导。
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导向
现实表明,人们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包括国家间的利益关系。19世纪英国著名外交家帕默斯顿伯爵(Palmerston)曾说:“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些利益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追求。”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内在统一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二○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如此,其他各项建设及工作无不如此。显然,我们党战略思维的价值取向不仅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必须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正确的导向。 捍卫国家正当合法权益,始终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是我们战略思维的最高标准,中国人绝不会在这里妥协退让。基于这种战略思维,十八大报告将“两个一百年”确定为党的长远战略总目标,这也是“中国梦”的主要内容。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2014年3月28日,他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时进一步强调: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这是新一届领导层调适外交战略思维的必然结果,也与南海局势等近年来发生急遽变化,成为国家核心利益具有密切关联。
保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努力建设海洋强国。应该看到,随着国家利益快速向海外拓展和延伸,我国安全和发展同外部世界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世界大势下,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海外利益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当前,为有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特别要高度关注海洋安全、海洋权益,努力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7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海洋是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世界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这体现了习近平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与时俱进。
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必须谋求可持续发展。古人道:“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讲的是战略思维的长远性特征。习近平战略思维的价值取向,既注重过程的延续性,又关注未来的指向性,更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包括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与再发展的统一,既肯定现在发展的合理性,又力保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实现眼前与长远利益统一;既从现实发展去规定未来再发展,又按未来发展要求规定现实发展;既注重以现实发展去“展示”未来的再发展,又善于用未来再发展目标来“扬弃”现实的发展,使发展的持续效应得以完整展现。这种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发展前景,彰显了其战略思维价值取向高瞻远瞩的智慧和韬略。
同时,习近平还以宽广的眼光看世界,阐明“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他反复强调:“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显而易见,坚持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导向,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展现了习近平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辩证性,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及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拓展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以实现民族最高利益为目标
一般说,大的战略思维总以维护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为原则。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需求的整体综合,是确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外交政策和策略的基础。
2013年7月,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同年12月他又强调:“军事战略从来都是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服务的。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上,不仅作为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战略是如此,所有其他领域战略方针的制定、充实与发展也无不如此,即都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最高利益而恪守战略思维的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习近平首次提出的“中国梦”战略思维,蕴涵着浓郁的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价值取向。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这一战略思维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还体现出领航中国的战略思维实现路径。2013年3月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阐明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他多次强调:“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国梦的主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紧紧扭住这个主题激活和传递正能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等等,恪守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目标溢于言表。
要实现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目标,必须注重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两个维度:一是国内民富国强,二是国际合作共赢。国内维度上,中国梦也是人民的梦,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必然直接连接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因此,把“实现人民的梦”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他强调:“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实践中,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与军队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促进科学发展,努力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同时,要认真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民富国强的目标稳步前进。
国际维度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的战略思维,其价值取向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多次指出要树立世界眼光,“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显然,标示着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中国梦,也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它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同时,中国的发展和民族利益的实现,也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近些年来,无论是破解经济危机,还是打击恐怖势力,抑或是援助贫弱国家,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反响,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的理解认同,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欢迎。
(作者: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梁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