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艺术而言,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学生民族音乐思维的养成便是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人们的内心,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是民族音乐思维视唱练耳教学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所以本文就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思维的养成展开研究,试图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增添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 民族音乐思维 挑战
一、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思维培养所面对的挑战
在韩流日益盛行的今天,中国本土音乐的立足问题已日益严峻,中国学生的民族思维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却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师资力量贫乏
音乐教师是音乐院校的骨干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力量的强弱。因此,要在视唱练耳教学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思维,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一方面要是一支熟悉和热爱传统音乐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又要是一支能胜任视唱练耳教学的师资队伍,要使民族音乐文化真正渗透于音乐教育中,使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这对于在西洋音乐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行视唱练耳教师的一种新的挑战。而反观现在的音乐院校,音乐教师基本上都能够熟练地运用欧洲视唱练耳教育理论来控制课堂教学,但是他们长期受西方音乐的熏陶,民族音乐意识淡薄,在中国固有的民族音乐传统中,很难用传统的民族音乐素材来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思维。
(二)学生长期以西洋调式音感为训练基础,缺乏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了解
现在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基本都接受是西洋调式音感的训练,而接受训练的大学生都已到成年阶段,听觉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已基本成型,如果将民族音乐调式同时混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对于两种音乐元素的混淆不清。同时,学习难度的加大,也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这样无疑就使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少之又少,以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乐器的了解程度为例,能够如数家珍的全部知晓为数稀少。或者以地方民谣为例,能够唱出居住地民谣片段者居多。
(三)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的认知程度不高,存在畏惧心理
视唱练耳教学是各个音乐院校、师范院校中专业入学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学生往往只意识到视唱练耳教学在应试上的重要性,而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这是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认知程度不高的表现之一。其二主要表现在少数学生不喜欢视唱练耳教学,更有甚者存在对视唱练耳教学的畏惧心理。其原因有二:一是视唱练耳教学的趣味性不强,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二是视唱练耳教学是对学生音乐技能上的训练,越到后期,视唱练耳教学的技术性越强,学生的学习难度就越大,有的甚至超出了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
二、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音乐思维的培养措施
(一)改革音乐院校现有的教学结构,加强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西结合的理念早已扎根于中国人的观念中,本文所强调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民族思维目的并不在于排斥西洋音乐思维,而是期望在教学中能够双管齐下,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达到对两种音乐背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强化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改革现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是夯实西洋调式音感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渗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其次是教学形式上采取班级授课制和个体辅导制两相结合的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第三点则是留给学生思考和练习的余地,学生课后能够积极主动加以训练者居于少数,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都应留有空余时间让学生总结、思考,甚至是当堂练习。
(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能够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熟练运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师资队伍
前一节有讲到师资队伍建设对视唱练耳教学中深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重要性,但是这样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该如何建设便成了一个硕大的难题。要想学生学得好,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同样,要想学生具有民族音乐思维,教师本身也应该具有民族音乐素质。教师本身就具有雄厚的音乐功底,音乐知识的接受能力、音乐知识结构框架的重新建构能力都在学生之上,在以此为基础,加强对教师民族音乐知识的灌输便是强化教师民族音乐素质的措施之一。中国传统乐器的种类多是得到全球认可的,在最近一期《我是歌手》中韩国歌王——郑淳元,便在节目中发出了此类感叹。但是试问,有几个音乐教师能够坦言——我对中国传统乐器能够如数家珍,因此加强教师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学习也可以加强教师的民族音乐思维训练。口传心授是民族音乐神韵的真正精髓,教师应多多参加民俗活动,让自己接受中国本土音乐的熏陶,潜移默化接受民族音乐思维训练。
(三)建立双音感的训练模式,教会学生民族调试音感的基本训练方法,以抵制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的畏难情绪
建立双音感的训练模式是中西结合的一种形式,在这样的训练模式中,中西音乐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能够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体验和感知两种形式的音乐魅力。视唱练耳教学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因此建立双音感的训练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教会学生民族调试音感的基本训练方法,强化学生对音准、节奏节拍的把握。建立双音感的训练模式也可以改善以往教学内容单一的困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西方音乐元素相互交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消除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的畏难、消极心理。
三、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展开了对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音乐思维的养成探讨,从分析当前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思维培养所面对的挑战出发,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应对措施,试图在教学中强化学生民族音乐思维能力,使中国传统音乐能够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珊珊.中国民间音乐中变奏的应用于变迁[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2]潘艳军.视唱练耳的学习对音乐审美的作用[J].安徽文学,2011,(06).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 民族音乐思维 挑战
一、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思维培养所面对的挑战
在韩流日益盛行的今天,中国本土音乐的立足问题已日益严峻,中国学生的民族思维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却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师资力量贫乏
音乐教师是音乐院校的骨干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力量的强弱。因此,要在视唱练耳教学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思维,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一方面要是一支熟悉和热爱传统音乐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又要是一支能胜任视唱练耳教学的师资队伍,要使民族音乐文化真正渗透于音乐教育中,使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这对于在西洋音乐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行视唱练耳教师的一种新的挑战。而反观现在的音乐院校,音乐教师基本上都能够熟练地运用欧洲视唱练耳教育理论来控制课堂教学,但是他们长期受西方音乐的熏陶,民族音乐意识淡薄,在中国固有的民族音乐传统中,很难用传统的民族音乐素材来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思维。
(二)学生长期以西洋调式音感为训练基础,缺乏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了解
现在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基本都接受是西洋调式音感的训练,而接受训练的大学生都已到成年阶段,听觉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已基本成型,如果将民族音乐调式同时混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对于两种音乐元素的混淆不清。同时,学习难度的加大,也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这样无疑就使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少之又少,以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乐器的了解程度为例,能够如数家珍的全部知晓为数稀少。或者以地方民谣为例,能够唱出居住地民谣片段者居多。
(三)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的认知程度不高,存在畏惧心理
视唱练耳教学是各个音乐院校、师范院校中专业入学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学生往往只意识到视唱练耳教学在应试上的重要性,而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这是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认知程度不高的表现之一。其二主要表现在少数学生不喜欢视唱练耳教学,更有甚者存在对视唱练耳教学的畏惧心理。其原因有二:一是视唱练耳教学的趣味性不强,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二是视唱练耳教学是对学生音乐技能上的训练,越到后期,视唱练耳教学的技术性越强,学生的学习难度就越大,有的甚至超出了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
二、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音乐思维的培养措施
(一)改革音乐院校现有的教学结构,加强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西结合的理念早已扎根于中国人的观念中,本文所强调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民族思维目的并不在于排斥西洋音乐思维,而是期望在教学中能够双管齐下,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达到对两种音乐背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强化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改革现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是夯实西洋调式音感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渗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其次是教学形式上采取班级授课制和个体辅导制两相结合的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第三点则是留给学生思考和练习的余地,学生课后能够积极主动加以训练者居于少数,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都应留有空余时间让学生总结、思考,甚至是当堂练习。
(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能够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熟练运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师资队伍
前一节有讲到师资队伍建设对视唱练耳教学中深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重要性,但是这样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该如何建设便成了一个硕大的难题。要想学生学得好,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同样,要想学生具有民族音乐思维,教师本身也应该具有民族音乐素质。教师本身就具有雄厚的音乐功底,音乐知识的接受能力、音乐知识结构框架的重新建构能力都在学生之上,在以此为基础,加强对教师民族音乐知识的灌输便是强化教师民族音乐素质的措施之一。中国传统乐器的种类多是得到全球认可的,在最近一期《我是歌手》中韩国歌王——郑淳元,便在节目中发出了此类感叹。但是试问,有几个音乐教师能够坦言——我对中国传统乐器能够如数家珍,因此加强教师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学习也可以加强教师的民族音乐思维训练。口传心授是民族音乐神韵的真正精髓,教师应多多参加民俗活动,让自己接受中国本土音乐的熏陶,潜移默化接受民族音乐思维训练。
(三)建立双音感的训练模式,教会学生民族调试音感的基本训练方法,以抵制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的畏难情绪
建立双音感的训练模式是中西结合的一种形式,在这样的训练模式中,中西音乐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能够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体验和感知两种形式的音乐魅力。视唱练耳教学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因此建立双音感的训练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教会学生民族调试音感的基本训练方法,强化学生对音准、节奏节拍的把握。建立双音感的训练模式也可以改善以往教学内容单一的困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西方音乐元素相互交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消除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的畏难、消极心理。
三、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展开了对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音乐思维的养成探讨,从分析当前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思维培养所面对的挑战出发,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应对措施,试图在教学中强化学生民族音乐思维能力,使中国传统音乐能够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珊珊.中国民间音乐中变奏的应用于变迁[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2]潘艳军.视唱练耳的学习对音乐审美的作用[J].安徽文学,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