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裁员挫伤信心

来源 :国际公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尔街曾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几乎聚集了世界所有的金融精英。但当一个被称为“次贷危机”的名词出现以后,繁华顷刻间变成哀鸿遍野,五大投行全军覆没,雷曼兄弟破产,贝尔斯登和美林被迫出售、高盛与摩根士丹利不得不变身,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华尔街被“血洗”以后,危机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整个世界金融业无一幸免,裁员潮滚滚而来,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
  
  历史重演裁员悲剧
  
  “倒闭的商店”、“衣衫褴褛和愁容满面的失业者”,“排队领取面包的人群”、“全家搬迁或者流动寻找工作的工人”,这一切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缩影。一幕一幕,我们只能通过映像来感知。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悲剧却在轮回中重演。
  2008年,“金融危机”这个词被重提,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再次陷入恐慌。危机一来,裁员是与之最为相关的动作,自然这次也不例外,而且首当其冲的便是金融业。据报道,2008年底,全球金融业裁员规模达到20万人,到2009年年中,这个数字也许会增长为35万,这确实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相当于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机构员工总数的20%!
  中国金融业在此次危机中虽然不像美欧国家一样,但也未能独善其身。据悉,香港金融业早已经开始裁员,汇丰、花旗,渣打、星展等香港的主要銀行都宣布了裁员计划。香港汇丰银行在裁减100名员工的基础上,再度宣布第二次裁员计划,有450名香港员工被解雇;花旗银行的裁员比例约为员工总数的2%。台湾的台新金控、万泰银,永丰金控也公布了精简人事的计划,金融业的职位空缺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近50%。
  中国大陆的情况似乎并没那么糟糕。除了投行之外,许多外资金融机构并未出现大规模裁员声浪,有些企业甚至采取了逆势扩张政策,比如东亚银行最近启动了“大学生金融培训计划”;法国兴业、花旗和汇丰等多家外资银行都实行了“本国收缩、中国扩张”的策略。这是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看好使然,经营状况能维持的企业都把中国当成未来力挽狂澜的战略重地。但近年来在中国比较红火的外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由于资金链断裂和投资对象的价值低潮而处于内忧外患的处境,裁员或降薪的力度很大。就内资金融企业来说,可能本身受到危机影响不大,但中国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是由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业的,所以随着实体经济受到冲击,金融业也每况愈下。许多银行员工告诉记者,自己薪水已经有所下降,虽然还未裁员,但仍让他们寝食难安,因为在大家都认为未来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公司未来的动作是什么。
  
  投资者信心受挫
  
  许多人已经失去工作,或者为将要失去工作而焦心之时,却有一些人甚至成为了危机的受益者。众所周知,雷曼兄弟破产,员工全部加入被裁大军,但据报道,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富尔德,8年共拿了4.8亿美元。美林首席执行官约翰·赛恩是全美薪水最高的高管,获得8300多万美元。在金融风暴祸及全球之时,这些高管不但不用承担责任,而且可以拿到巨额的补偿,使大家对其薪酬管理制度产生质疑。他们倒闭了或者转型了,但其做法却被许多金融业公司效仿,包括中国的一些公司,管理者旱涝保收,普通员工纷纷失业,但这些企业在裁掉员工的同时,也失掉了人心和企业形象。
  与此同时,“变相裁员”的事实也在中国金融业发生着。比如证券业的“持证上岗”制度,一据悉,中国证券业从业人员有120余万,但只有20万人持有证券经纪人执照,因此一大半从业人员面临被裁的境地。
  面对如此的境地,不但企业形象受损,投资者信心也大大下降。采访中,一位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金融本身属于信心经济,一旦投资者信心受挫,整个行业则会毁于一旦。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全球各类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承受了巨大损失,并继续承担着不可测之风险。而本已脆弱的投资者信心,又要面对整个世界金融业以及实体经济行业的裁员潮,使他们难以迈开脚步,只能放缓投资步伐或者缩减投资规模。许多银行职员告诉记者,他们最近所设计的一些理财产品几乎无人问津,处于严重的被动局面。虽然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伤害并不大,但投资者信心下降对中国来说却并不是好兆头,一些亟需融资的企业有坐以待毙的可能。
  同时,普通投资者也在对金融市场失去信心,他们正是在见证股市暴跌以及华尔街一系列的破产以及大幅裁员事件以后所做出的离场决定,没有人可以肯定他们能否在短期内回归市场。
  金融业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其崩溃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金融业的破产、缩水带来人员的失业与裁减,而一系列的裁员又会使投资者愈加保守,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每个人或企业都会选择以最稳妥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没有投资,金融业则难以为继,恶性循环的结果将会更加严重。因此,危机之下,如果金融行业裁员必不可少,那么应该谨慎对待这个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尽量维护企业形象和投资者信心,以期经济恢复之时,可以重振威风。
  
  重建投资者信心
  
  北京帕格索斯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总监谢必明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对于金融行业,尤其对于证券类公司和服务于证券行业的中介公司、代理公司有较大的影响,中国国内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几乎暂时中断,而且并未有确切的官方恢复时间表,所以裁员规模比较大,这个冬天可能更寒冷更长久。
  裁员本身会引发危机,无人能否认这点,尤其是大规模裁员,更是致命性的打击,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员工的抱怨与媒体的谴责也许会升级为对其品牌的不信任,当品牌遭受诟病,会引发投资者的恐慌与持续观望。因此对金融业来说,裁员的同时,尽量内外打通,维护和重建投资者信心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近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规范高级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位。目前,稳定市场、恢复广大投资者的信心是面临的首要任务。
  关于如何重建,他说,恢复投资者的信心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要在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疏导。确实,加强金融行业监管力度是必要的,就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来说,与政府以及行业监管不力关系很大,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只想进行风险转移,最后的结果便是更沉重的负担。
  对金融行业企业来说,也应该在自己裁员的过程中注意投资者信心的维护和重建。蓝色光标公共关系机构副总裁李林认为,金融领域的公关介入还比较浅,许多公关公司拥有金融领域的客户,但一般只涉及具体项目,尤其在中国。现在,面临裁员,金融企业通常更难有预算聘请公关公司进行裁员方面的公关;从道义方面,企业也难以抵御“有钱请公关,没钱留员工”的指责。因此,一般是借助内部公关工作人员和委托长期公关伙伴协助裁员工作中的沟通。
  金融业裁员在对员工的安置方面与其他行业并无两样,也需要做到合理、合情、合法。对其来说,投资者信心的恢复是更重要的,而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李林认为,金融企业的裁员应该注重媒体传播,不要盲目承诺,而要及时、准确地公布相关的裁员信息,因为如果媒体报道不实,会使人心惶惶的程度更加深重。同时,应及时公布裁员工作结束,或者后续如果仍有裁员,应对媒体和投资者说明裁员性质的变化,假如是顺乎企业并购重组等结构性调整的需要,则这种裁员并不影响企业本身的发展,自然投资者对其不会再有后顾之忧。另外,即使面临裁员,金融企业也应该将自己以往的稳健状态表现出来,对员工、媒体以及投资者通报自己的计划以及态度,一旦金融危机过去,这样的企业会更受市场青睐。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