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选择题是非常重要的题型,如果不小心就会很容易丢分。如何才能有效避免无谓的丢分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一些实用的解题小技巧——一辨二扣三分析,灵活运用后可将丢分率大大降低。
【一辨时间】
1.有关时间的判断
例1.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
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继续宣传维新思想,预备立宪
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
此题易错在只注意张之洞的身份,而忽略材料给出的时间——1907年,故将答案误选为A。
2.时间差的判断
例2.20世纪最伟大的新汉字之一“她”,来自于诗人刘半农(1891—1934)29岁时所写的一首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下列各项中,与该诗的创作直接相关的是()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辛亥革命后恋爱自由成为一种时尚
C.胡适等人发起文学革命
D.当时青年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
此题易错选B或D,其实只要算出材料反映的是刘半农29岁时,即1920年的事情,就能把目标缩小到文学革命上去,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二扣关键词】
1.显性关键词的判断
原因、内容、影响、根本、本质、异同……这些关键词是材料中显而易见的,属于显性关键词。
例3.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A.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此题易错选D,这是由于对“继承”和“发展”的概念混淆不清而造成的。“继承”是前者有后者也有的相同点,“发展”应该是前者没有而后者增加的不同点。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应该是不同时期儒学的相同点,因此属于继承,而非发展。
例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此题易错选A、B,A、B选项是后人有而前人没有的“发展”的新观点,不属于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例5.商鞅变法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的核心措施是()
A.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B.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
很多同学误认为封建化就是政权、制度的封建化,就会直接选A。其实同学们只需要弄清楚政治的封建化从根本上讲是由经济的封建化决定的就行了。
2.隐性关键词的判断
有的问题中不会出现显而易见的关键词,这时候往往需要抓住要害句子,抓住主谓宾,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例6.下图为19世纪中叶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有关中英战争的漫画。该漫画揭示了()
A.妥协投降的恶果B.农业文明的弱势
C.势均力敌的较量D.东方帝国的崛起
此题易错选A,其实如果抓住问题的主语——英国就应该能选B,A选项省略掉的主语应该是中国。所以在徘徊不定的时候,可以考虑抓材料或问题的主语来突破。
3.其他关键词的判断
例7.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这样评价一场革命,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等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这一“新的种类”是指 ()
A.君主立宪 B.分权制衡
C.独裁政体D.代议制
此题如果只看到“新地区”很容易误选D。有时题中会出现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如本题中的“力量均势”和“新地区”。
【三分析选项关系】
很多同学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往往能用排除法去掉两个错误答案,然后就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反复纠结后选了错误的答案,要想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就必须认真分析选项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选项之间的关系有相似、互补、因果、包含等关系。
1.相似互补都不选
例8.“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以下符合王阳明所悟的“道”的是()
A.“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B.“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C.“反躬践实,穷理致知”
D.“人之求知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此题问的是心学追求的学习方法——内心反省,C是指理学强调研究外部事物的格物致知,故应首先排除。认真分析A、D,二者都是强调读书学习应该循序渐进——含义相近都不选,故剩下的即为正确答案。
例9.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说,帝王们“用一人焉,则疑其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分权是加强集权的有效手段
B.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集权
C.通过人事变革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D.黄宗羲借以抨击君主专制
很多同学多错选A或C,问题出在两个方面,第一误把分权等同于监察制度,第二忽略A、C两项含义相近都不选。
2.因果关系多选因
例10.1924年《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讲:“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皇权至上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B.皇权加强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C.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有的同学很容易根据材料中的“自然趋势”而错选B,其实如果认真分析A、B两个选项,就会发现正是因为皇权至上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所以皇权加强才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A是因B是果,所以正确答案为A。
【一辨时间】
1.有关时间的判断
例1.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
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继续宣传维新思想,预备立宪
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
此题易错在只注意张之洞的身份,而忽略材料给出的时间——1907年,故将答案误选为A。
2.时间差的判断
例2.20世纪最伟大的新汉字之一“她”,来自于诗人刘半农(1891—1934)29岁时所写的一首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下列各项中,与该诗的创作直接相关的是()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辛亥革命后恋爱自由成为一种时尚
C.胡适等人发起文学革命
D.当时青年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
此题易错选B或D,其实只要算出材料反映的是刘半农29岁时,即1920年的事情,就能把目标缩小到文学革命上去,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二扣关键词】
1.显性关键词的判断
原因、内容、影响、根本、本质、异同……这些关键词是材料中显而易见的,属于显性关键词。
例3.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A.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此题易错选D,这是由于对“继承”和“发展”的概念混淆不清而造成的。“继承”是前者有后者也有的相同点,“发展”应该是前者没有而后者增加的不同点。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应该是不同时期儒学的相同点,因此属于继承,而非发展。
例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此题易错选A、B,A、B选项是后人有而前人没有的“发展”的新观点,不属于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例5.商鞅变法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的核心措施是()
A.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B.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
很多同学误认为封建化就是政权、制度的封建化,就会直接选A。其实同学们只需要弄清楚政治的封建化从根本上讲是由经济的封建化决定的就行了。
2.隐性关键词的判断
有的问题中不会出现显而易见的关键词,这时候往往需要抓住要害句子,抓住主谓宾,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例6.下图为19世纪中叶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有关中英战争的漫画。该漫画揭示了()
A.妥协投降的恶果B.农业文明的弱势
C.势均力敌的较量D.东方帝国的崛起
此题易错选A,其实如果抓住问题的主语——英国就应该能选B,A选项省略掉的主语应该是中国。所以在徘徊不定的时候,可以考虑抓材料或问题的主语来突破。
3.其他关键词的判断
例7.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这样评价一场革命,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等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这一“新的种类”是指 ()
A.君主立宪 B.分权制衡
C.独裁政体D.代议制
此题如果只看到“新地区”很容易误选D。有时题中会出现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如本题中的“力量均势”和“新地区”。
【三分析选项关系】
很多同学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往往能用排除法去掉两个错误答案,然后就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反复纠结后选了错误的答案,要想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就必须认真分析选项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选项之间的关系有相似、互补、因果、包含等关系。
1.相似互补都不选
例8.“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以下符合王阳明所悟的“道”的是()
A.“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B.“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C.“反躬践实,穷理致知”
D.“人之求知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此题问的是心学追求的学习方法——内心反省,C是指理学强调研究外部事物的格物致知,故应首先排除。认真分析A、D,二者都是强调读书学习应该循序渐进——含义相近都不选,故剩下的即为正确答案。
例9.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说,帝王们“用一人焉,则疑其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分权是加强集权的有效手段
B.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集权
C.通过人事变革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D.黄宗羲借以抨击君主专制
很多同学多错选A或C,问题出在两个方面,第一误把分权等同于监察制度,第二忽略A、C两项含义相近都不选。
2.因果关系多选因
例10.1924年《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讲:“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皇权至上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B.皇权加强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C.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有的同学很容易根据材料中的“自然趋势”而错选B,其实如果认真分析A、B两个选项,就会发现正是因为皇权至上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所以皇权加强才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A是因B是果,所以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