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如果教学中能关注这一点,就可能强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凸现数学的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很贴近,就能消除学习数学的枯燥感,从而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1.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数学。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学生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活”的教材,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发现,并通过恰当的整合、提炼,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整体中的几分之几,我先出示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家里来了4位小客人,家里用来招待小客人的食品只有一块甜饼、4个橘子和8块巧克力。
师:怎样把这些食品分配才公平?
生:每样食品都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份。
师:把这块甜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到这块甜饼的几分之几?
生:每人吃到这块甜饼的1/4。
师:1/4是我们上学期就认识的数,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1/4表示把一块甜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4份中的1份。
师:大家讨论一下,如果把4个橘子也平均分给这4个同学吃,每人吃的1个橘子与4个橘子有什么关系?还能用分数来表示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如果能,也请说明理由并说出可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学习,拓宽了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有关“分数”知识的欲望。
2.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数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
如教学“行程问题”让学生拿出各自所带的玩具小汽车,把课桌当作“马路”,同桌相互合作,模拟两辆小汽车在一条马路上运行。玩耍中,学生弄清了什么是“同时同地出发”、“同时两地出发”;什么是“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什么是“相遇”,“相距”。再请两名同学上台模拟表演:“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在这样饶有趣味的情境中,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相遇应用题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3.组织实践活动——感悟数学。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感悟数学。所以教学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书本,教学的时空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感悟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如果让学生从数字上描述1公顷是10000平方米,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如果把学生领到操场,让学生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让4个同学分别站在这个正方形的顶点上,其他的学生每隔几米站1人,分别站在这个正方形的边上,这样全班同学就站在了一个边长是100米的大正方形上。“1公顷”的土地面积就具体形象地凸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变“演练”数学为“应用”数学,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把数学应用于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单向传授,变“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1.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材中所呈现的数学题目很多是生活原型的提炼概括,题目中所需的条件多是现成的,问题比较封闭,答案唯一,解法单一。学生只需按解题模式就能完成解题过程,无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数学还原于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的情境。如,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后,在练习课上,我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王奶奶家门前有一个院子,她想用4米长的竹篱笆在院子里围一个鸭栏养鸭子。如果平均每只鸭子至少需要0.25平方米的活动场地,请你帮王奶奶规划一下,把鸭栏怎样围比较好?建议她养多少只鸭子?
这种应用型的练习很受学生欢迎,一个个设想推陈出新。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很好地沟通了各种图形的周长与面积间的关系,既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使学生认识到优化策略的实际意义,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如,学习“利息”后,将一张存款单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认识存款单上的相关内容,并让学生算一算这张存款单到期时扣除20%的利息税后能得到多少利息?
建议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银行经历储蓄的过程,收集、计算相关数据:本金多少?存期多长?利率多高?到期连本带利能获得多少钱?
2007年以来,央行多次加息,但这张定期存单到期后,银行还是按原来的利率支付利息。如果提前支取,则前面已存时间的利息银行只按当时活期的利率支付。2007年9月15日,银行又一次加息,让学生对照当初和最新的利率表作出抉择,这张存款单是继续存下去等到期后兑现利息,还是现在就提出来再转存。(对于转存的规则,学生可询问银行营业员。)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会了与他人交流,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为什么要做成圆的?有的同学观察后还写了观察小论文——《我们的世界是圆的》。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了车轮做成圆形的奇处,纽扣做成圆形的妙处,杯口做成圆形的好处……
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油桶、水杯、油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做成了圆柱体”,引导学生对这一常见而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生活现象进行思考:“作为商家的考虑,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数学因素?”学生讨论得出:在同样面积的材料做成的容器中,圆柱体的容积最大。
经常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去剖析常见的生活现象,数学就和生活融合了,学生就能逐渐养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凸现数学的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很贴近,就能消除学习数学的枯燥感,从而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1.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数学。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学生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活”的教材,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发现,并通过恰当的整合、提炼,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整体中的几分之几,我先出示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家里来了4位小客人,家里用来招待小客人的食品只有一块甜饼、4个橘子和8块巧克力。
师:怎样把这些食品分配才公平?
生:每样食品都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份。
师:把这块甜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到这块甜饼的几分之几?
生:每人吃到这块甜饼的1/4。
师:1/4是我们上学期就认识的数,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1/4表示把一块甜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4份中的1份。
师:大家讨论一下,如果把4个橘子也平均分给这4个同学吃,每人吃的1个橘子与4个橘子有什么关系?还能用分数来表示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如果能,也请说明理由并说出可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学习,拓宽了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有关“分数”知识的欲望。
2.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数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
如教学“行程问题”让学生拿出各自所带的玩具小汽车,把课桌当作“马路”,同桌相互合作,模拟两辆小汽车在一条马路上运行。玩耍中,学生弄清了什么是“同时同地出发”、“同时两地出发”;什么是“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什么是“相遇”,“相距”。再请两名同学上台模拟表演:“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在这样饶有趣味的情境中,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相遇应用题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3.组织实践活动——感悟数学。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感悟数学。所以教学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书本,教学的时空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感悟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如果让学生从数字上描述1公顷是10000平方米,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如果把学生领到操场,让学生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让4个同学分别站在这个正方形的顶点上,其他的学生每隔几米站1人,分别站在这个正方形的边上,这样全班同学就站在了一个边长是100米的大正方形上。“1公顷”的土地面积就具体形象地凸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变“演练”数学为“应用”数学,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把数学应用于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单向传授,变“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1.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材中所呈现的数学题目很多是生活原型的提炼概括,题目中所需的条件多是现成的,问题比较封闭,答案唯一,解法单一。学生只需按解题模式就能完成解题过程,无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数学还原于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的情境。如,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后,在练习课上,我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王奶奶家门前有一个院子,她想用4米长的竹篱笆在院子里围一个鸭栏养鸭子。如果平均每只鸭子至少需要0.25平方米的活动场地,请你帮王奶奶规划一下,把鸭栏怎样围比较好?建议她养多少只鸭子?
这种应用型的练习很受学生欢迎,一个个设想推陈出新。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很好地沟通了各种图形的周长与面积间的关系,既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使学生认识到优化策略的实际意义,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如,学习“利息”后,将一张存款单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认识存款单上的相关内容,并让学生算一算这张存款单到期时扣除20%的利息税后能得到多少利息?
建议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银行经历储蓄的过程,收集、计算相关数据:本金多少?存期多长?利率多高?到期连本带利能获得多少钱?
2007年以来,央行多次加息,但这张定期存单到期后,银行还是按原来的利率支付利息。如果提前支取,则前面已存时间的利息银行只按当时活期的利率支付。2007年9月15日,银行又一次加息,让学生对照当初和最新的利率表作出抉择,这张存款单是继续存下去等到期后兑现利息,还是现在就提出来再转存。(对于转存的规则,学生可询问银行营业员。)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会了与他人交流,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为什么要做成圆的?有的同学观察后还写了观察小论文——《我们的世界是圆的》。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了车轮做成圆形的奇处,纽扣做成圆形的妙处,杯口做成圆形的好处……
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油桶、水杯、油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做成了圆柱体”,引导学生对这一常见而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生活现象进行思考:“作为商家的考虑,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数学因素?”学生讨论得出:在同样面积的材料做成的容器中,圆柱体的容积最大。
经常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去剖析常见的生活现象,数学就和生活融合了,学生就能逐渐养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