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凸现数学的趣味性与应用价值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如果教学中能关注这一点,就可能强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凸现数学的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很贴近,就能消除学习数学的枯燥感,从而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1.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数学。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学生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活”的教材,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发现,并通过恰当的整合、提炼,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整体中的几分之几,我先出示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家里来了4位小客人,家里用来招待小客人的食品只有一块甜饼、4个橘子和8块巧克力。
  师:怎样把这些食品分配才公平?
  生:每样食品都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份。
  师:把这块甜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到这块甜饼的几分之几?
  生:每人吃到这块甜饼的1/4。
  师:1/4是我们上学期就认识的数,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1/4表示把一块甜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4份中的1份。
  师:大家讨论一下,如果把4个橘子也平均分给这4个同学吃,每人吃的1个橘子与4个橘子有什么关系?还能用分数来表示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如果能,也请说明理由并说出可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学习,拓宽了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有关“分数”知识的欲望。
  2.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数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
  如教学“行程问题”让学生拿出各自所带的玩具小汽车,把课桌当作“马路”,同桌相互合作,模拟两辆小汽车在一条马路上运行。玩耍中,学生弄清了什么是“同时同地出发”、“同时两地出发”;什么是“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什么是“相遇”,“相距”。再请两名同学上台模拟表演:“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在这样饶有趣味的情境中,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相遇应用题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3.组织实践活动——感悟数学。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感悟数学。所以教学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书本,教学的时空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感悟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如果让学生从数字上描述1公顷是10000平方米,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如果把学生领到操场,让学生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让4个同学分别站在这个正方形的顶点上,其他的学生每隔几米站1人,分别站在这个正方形的边上,这样全班同学就站在了一个边长是100米的大正方形上。“1公顷”的土地面积就具体形象地凸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变“演练”数学为“应用”数学,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把数学应用于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单向传授,变“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1.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材中所呈现的数学题目很多是生活原型的提炼概括,题目中所需的条件多是现成的,问题比较封闭,答案唯一,解法单一。学生只需按解题模式就能完成解题过程,无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数学还原于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的情境。如,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后,在练习课上,我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王奶奶家门前有一个院子,她想用4米长的竹篱笆在院子里围一个鸭栏养鸭子。如果平均每只鸭子至少需要0.25平方米的活动场地,请你帮王奶奶规划一下,把鸭栏怎样围比较好?建议她养多少只鸭子?
  这种应用型的练习很受学生欢迎,一个个设想推陈出新。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很好地沟通了各种图形的周长与面积间的关系,既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使学生认识到优化策略的实际意义,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如,学习“利息”后,将一张存款单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认识存款单上的相关内容,并让学生算一算这张存款单到期时扣除20%的利息税后能得到多少利息?
  


  建议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银行经历储蓄的过程,收集、计算相关数据:本金多少?存期多长?利率多高?到期连本带利能获得多少钱?
  2007年以来,央行多次加息,但这张定期存单到期后,银行还是按原来的利率支付利息。如果提前支取,则前面已存时间的利息银行只按当时活期的利率支付。2007年9月15日,银行又一次加息,让学生对照当初和最新的利率表作出抉择,这张存款单是继续存下去等到期后兑现利息,还是现在就提出来再转存。(对于转存的规则,学生可询问银行营业员。)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会了与他人交流,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为什么要做成圆的?有的同学观察后还写了观察小论文——《我们的世界是圆的》。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了车轮做成圆形的奇处,纽扣做成圆形的妙处,杯口做成圆形的好处……
  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油桶、水杯、油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做成了圆柱体”,引导学生对这一常见而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生活现象进行思考:“作为商家的考虑,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数学因素?”学生讨论得出:在同样面积的材料做成的容器中,圆柱体的容积最大。
  经常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去剖析常见的生活现象,数学就和生活融合了,学生就能逐渐养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其他文献
执教:林涛泳  评析:林 岩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上册表内乘法(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自编口诀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编写7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和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背景分析]  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不再流于一种熟练的表演——对预设情境的再现;教师也不再是“权威人士”或“指挥家”,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点表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随机调整教学行为,不断寻找新的教学生长点。新课程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在
期刊
新课程为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给予广大教师很大的触动,纷纷投身于这场改革,更新教育观念,革新课堂教学,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但我们同样感到一些老师的“实践”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缺乏实效”。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一、教学过程设“限”——“守株待兔”式的数学课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Unit 6 Meet My Family!B.Let's talk Let's chant  教材简析:本单元以家庭成员为核心话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家庭成员的称呼”“职业”两个类别的10个单词和8组句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家庭,对家庭成员的职业和长相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让学生了解在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内容综述:《从现在开始》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文中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学生懂得相互尊重才是大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低年级孩子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所以对这篇故事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
期刊
是“捉”鱼,还是“钓”鱼  师:听老师朗读——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白鹭》)  生:老师朗读得很好,遗憾的是读错了一个字。  师:哦?  生:课文中写的是“钓”鱼,不是“捉”鱼!  师:我很欣赏你听得认真,及时指正我朗读的错误。我立即改正——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
期刊
设计意图: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米饭和淀粉”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使用版本不同,且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科学教学实际,现将本单元中的“米饭的观察”和“淀粉的踪迹”这两课内容整合成“碘酒和淀粉”放在四年级进行教学。力图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悬疑点拨,培养学生敏锐的科学意识、严谨的逻辑推理、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认知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的综合素养。  设计思路:  环节一:
期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将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与他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见微知著地引导学生采集文本中的语言信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使语言文字在他们头脑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画面,然后借助形象感悟进行理性提升,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品味其情感的魅力。    一、辨析文本中的词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
期刊
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10把刀》一文讲述了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一些误区。本刊转载此文,以期同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去思考、借鉴。    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10把刀,家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这10把刀,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一步步受到伤害。  第一刀:砍去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现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
期刊
案例叙述:  “小导游”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我们在教学调研中发现该活动的“错位”现象比较普遍。下面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长城》时开展“小导游”教学活动的案例。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当一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介绍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先在小组内练一练,然后请同学们上台来表演。  (孩子们以4人为一组围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叽叽喳喳地当起了小导游。3分钟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