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审视施光南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贡献,是当代中国声乐界不应忽视的重要课题。施光南的声乐创作广泛汲取民族音乐语汇与民间演唱传统,大大丰富了新时期中国声乐艺术。施光南的声乐作品不断创新与丰富民族音乐语汇,赋予新时期中国声乐创作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施光南为代表的优秀作曲家们的创作实践,促生了全新民族声乐审美观的形成,推进了新一代歌唱家的成熟。施光南留给我们的声乐文化遗产,已经融入了中国的声乐艺术,成为当代中国声乐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施光南 ;声乐艺术;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5-0004-03
施光南是新中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纪念施光南逝世25周年的今天,当我们回望现代中国音乐史的长河,重新审视施光南的音乐创作,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位“人民音乐家”热爱生活的满满深情,以及眷恋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施光南璀璨而短暂的人生,留下了千余首创作歌曲,声乐创作无疑是他对当代中国音乐最重要的贡献。全面审视施光南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贡献,是当代中国声乐界不应忽视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施光南对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点:(1)广泛汲取民族音乐语汇与民间演唱传统,大大丰富了新时期中国声乐艺术;(2)不断创新与丰富民族音乐语汇,赋予新时期中国声乐创作鲜明的时代特征;(3)促生了全新民族声乐审美观的形成,推进了新一代歌唱家的成熟。
一、广泛汲取民族音乐语汇与民间演唱传统,大大丰富了新时期中国声乐艺术
施光南的许多声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被广泛传唱的不朽之作,正是因为他的音乐创作始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深入挖掘民族民间音乐艺术鲜活的生命力,自觉地将民族音乐语汇与民间演唱传统,融入自己毕生的旋律创作思维。科班出身的施光南,在中央音乐学院七年学习期间,始终热衷于深入民间采风,如饥似渴地吸收各民族原生态音乐素材,常常动情地在学院晚会上演唱自己收集到的民间歌曲和采风习作。在短暂而高产的音乐人生中,施光南利用一切采风和观摩的机会,广泛吸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元素,不断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不断丰富自己音乐语汇。施光南的声乐作品,处处充满着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表现手法和民间传统音乐唱腔,从而使他的声乐作品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新民歌。
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融入了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以及典型的维吾尔族音乐节奏,旋律流畅上口,风格清新优美,欢快地表达出边疆儿女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成为一首雅俗共赏、脍炙人口新民歌。值得一提的是,正当尖锐粗厉的“造反歌”、佶屈聱牙“语录歌”和充满强烈宗教崇拜色彩的“领袖颂歌”充斥中国大地的“文革”时期,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赶着马儿走山乡》、《最美的赞歌献给党》等歌曲,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清新的旋律风格和轻松欢快的节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不仅反映了作曲家对民族音乐语汇和民间歌唱传统的执著热爱、深刻理解和融汇创新,而且生动地体现出人民群众对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声乐创作的普遍认同、广泛共鸣和强烈渴望。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音乐创作,体现出施光南对新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娴熟运用。作曲家以少数民族特有的级进回返的旋律进行和上下模进的发展手法,与贯穿全曲的典型的维吾尔族手鼓节奏相结合,运用婉转悠扬的歌唱旋律,深情表达了浓浓的恋人相思和真挚的爱国情怀。《月光下的凤尾竹》成功地运用傣族的音乐特点和演唱韵味,旋律清冽悠扬、娓娓动听,风格清新素雅、细腻柔美,以极富感染力的甜美歌声,款款道出情窦初开的傣家少女醉人的纯真情怀,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
丰富多彩民歌衬词的生动而成功地运用,无疑是施光南歌曲创作继承和发扬民间歌唱优秀传统的突出特征。大量衬词的使用,不仅是中华民族对自身语言所蕴含的丰富音乐美感的生动展现,也是凸显中国传统民间歌唱典型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上古时期,从禹妻长歌“候人兮猗”,到国风开篇“关关雎鸠”,到渭滨吟咏“蒹葭苍苍”,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衬词的演唱,在数千年的中国民间歌唱中比比皆是。丰富多彩衬词的运用,不仅是中国传统民间歌曲与生俱来的歌唱技法,也是中国民间歌唱传统审美的重要特色。施光南是当代继承和发扬中国民间歌唱这一优秀传统的集大成者。施光南对于中国民族民间优秀的歌唱传统,有着独到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因而他十分重视衬词对于丰富歌曲表现力和强化歌唱美听效果的重要作用。施光南的声乐创作,在继承民间歌唱衬词运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量撷取民间生活中的俚语俗字,巧妙地运用于创作实践之中,使之成为突出典型地域风格、营造浓郁生活情调和强化歌唱表情达意的神来之笔。
从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到歌曲《红桃与翠柳》中的“飘(呀)飘(啊)流(哇)流”,再到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中的“果园的姑娘(哦)阿娜尔罕(哟)”,可以看出,施光南声乐创作中衬词的妙用,强化了语感,丰富了节奏,润饰了旋律,美化了歌声,平添了歌曲的声情色彩,大大增强了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在希望的田野上》中,施光南娴熟巧妙的混合运用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衬词,以“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嘿”衬词乐句,突出了歌曲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拓展了歌唱的豪迈洒脱,升华了作品的情感境界,可谓点睛之处!
施光南声乐创作中对衬词的偏爱,是中国现代作曲家中少有的,几乎达到了无歌不衬、无衬不歌的地步。其歌曲创作中衬词运用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当代声乐创作中所独有的。在施光南的声乐作品中,词曲衬字珠联璧合,浑然天成,生动形象,情趣盎然,贴切地起到了突显特定地域风格、深化歌曲情感内涵、丰富歌唱表现形式的奇效,从而大大丰富了新时期中国声乐艺术的表现手法。
二、不断创新与丰富民族音乐语汇,赋予新时期中国声乐创作鲜明的时代特征 立足于民族传统,坚持不懈地追求声乐创作的民族风格,是施光南歌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秘诀。然而,施光南的声乐创作,不仅与“文革”时期“高、大、硬、响”的音乐风格大相径庭,而且与“文革”之前民族特色创作歌曲截然有别。“文革”之前及“文革”时期民族风格歌曲的创作,多是对单一地域风格和单一民族特色的借鉴与发展。而施光南的声乐创作,并不是简单的套用民族民间音调,或者简单地模仿不同地域音乐的风格。施光南善于广泛地吸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准确把握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特点,提炼出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精髓,经过融会与消化,变成自己的音乐语言,贴切地运用于创作实践之中,生动地展现出民族音乐的内在神韵,从而使他的每首作品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大胆地突破传统民歌的衬词使用模式,创造性地运用衬词作为歌曲的扩充乐段或独立副歌,是施光南声乐创作独具的个性化特征之一。在《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曲尾,施光南仅用一个衬词“哎”完成乐段扩充,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竹林傣楼的蜜夜恬静和初恋少女的羞涩愉悦。在《假如你要认识我》中,作曲家运用衬词“啊唻唻唻唻”,创作曲中曲尾的乐段扩充,使得原本口号式歌词,瞬间生动活跃起来,充满了阳光朝气和生活情趣。在《打起手鼓唱起歌》中,施光南大胆地选用一连串的衬词“唻”,构成独立的副歌部分,以鲜明的手鼓节奏和流畅的旋律音符,充分扩展了音乐的主题,把歌唱推向了热情欢快的高潮。完全采用衬词谱写的独立副歌,是这首歌曲不胫而走,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并成为广为传唱的新民歌的重要因素。
在《祝酒歌》的音乐创作中,施光南巧妙地融合不同民族音乐语言,体现出旋律大师独具匠心的创造。作曲家深切体察祖国的命运和民众的哀乐,运用富于动感的新疆舞蹈音乐素材和扬眉吐气的汉族喜庆锣鼓节奏,以及洒脱豪爽的蒙古族藏族酒歌音调等多民族音乐元素,准确地再现出举国欢庆的生动场面,唱出了全国人民摆脱苦难的满腔喜悦,使得这首令人激情澎拜、热血沸腾的颂歌,迅速传遍华夏大地,成为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施光南在与陈晓光交流创作追求与想法时写道:“为您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时,我给自己提出了两条要求。首先力求做到‘雅俗共赏’。第二要努力体现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我认为写80年代的农村歌曲,既不能拘泥于“信天游”、“小放牛”那种历史上的乡土气息,又不能完全搞成“乡间小路”式的校园歌曲。我们要在创作中找出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节奏和旋律。写《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我有意识地把民歌、戏曲的韵味和进行曲的节奏糅合在一起,使音乐既体现出时代精神,又洋溢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生动地表现出改革开放的中国农村,广阔天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时代之歌。
施光南被誉为“时代歌手”,他的声乐作品总是能够准确把握历史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施光南的声乐创作不断创新与丰富了民族音乐语汇,从而赋予新时期中国声乐创作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丰富的民族音乐语汇的融合,鲜明的时代精神风貌的体现,以及二者结合形成的崭新的中国气派声乐创作观念。
三、促生了全新民族声乐审美观的形成,推进了新一代歌唱家的成熟
人类歌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自歌唱艺术成为人类文化领域的自觉行为开始,每一时期的声乐创作,无不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时代的歌唱艺术。从这角度来看,以施光南为代表的一批新时期的优秀作曲家,无疑是促生当代中国全新的民族声乐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施光南的声乐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思维和音乐表现手法,他“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音乐语言新鲜活泼,创作风貌丰富多彩,富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结合西洋作曲技法的贴切运用,兼顾音乐创作的艺术性与群众性,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以施光南为代表的优秀作曲家们的声乐创作实践,赋予新时期中国声乐创作鲜明的时代特征,进而促生了全新的民族声乐审美观的形成。这种全新的民族声乐审美观就是:立足于民族声乐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歌唱之神韵,结合西洋歌唱技法的贴切运用,兼顾声乐演唱的艺术性与群众性,形成崭新的民族声乐语言和表现形式。
这种全新的民族声乐审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仅不同于中国传统歌唱审美,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的民族声乐审美,更与原生态民间歌唱审美截然不同。它以崭新的声音形象和表现形式,出现在改革放开的音乐舞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一个时代中国声乐舞台的风向标。全新民族声乐审美观形成的历史意义在于:(1)为中国专业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标志着当代中国的专业民族声乐教学,从实践探索走向了彻底自信。(2)为美声唱法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此中国美声唱法的本土化,开始从实践探索走向了自觉自信。(3)为当代中国声乐学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取向。以施光南为代表的优秀作曲家们的声乐创作实践,对于这些当代中国声乐文化成果,无疑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推进了新一代歌唱家的成熟,是施光南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另一重要贡献。新一代歌唱家诞生的标志是:(1)具备出众的声乐技术,或独到的演唱特色;(2)具有广泛流传的代表作,或得到普遍肯定的代表性剧作。鲜明时代特征优秀声乐作品的不断产出,无疑是推进新一代歌唱家涌现的重要因素。施光南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许多青年歌手正是在施光南的指导和影响下,日益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歌唱家。施光南创作的每一首声乐作品,都具有独特有艺术风格,他善于根据不同歌者的声音特点,创作发挥歌者演唱特色的声乐作品,从而培养和造就出许多著名的歌唱家。改革开放初期,新一代歌唱家的涌现,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声乐演唱风尚。
施光南的《打起手鼓唱起歌》,是为女中音罗天婵量声创作的,从此这首歌曲与歌唱家的名字不胫而走,被誉为雅俗共赏的现代民歌。歌唱家于淑珍演唱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以甜美清新的音色和素雅质朴的格调,再现出施光南作品别样的魅力和独特的情感。在施光南的鼓励和指导下,关牧村从一个业余歌手,走上专业演唱道路。施光南创作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等许多歌曲,都是根据关牧村的声音特点创作的。关牧村以温润甜美的音色,醇厚深情的演唱,准确地表达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无数听众沉醉于女中音声乐美感的同时,作曲家与歌唱家的名字被定格于世纪经典。 1976年十月春雷一扫阴霾,施光南以歌代酒,将万众欢腾的喜悦谱成一曲《祝酒歌》,李光曦用他热情奔放的歌声,把作曲家荡气回肠的旋律表达得豪迈洒脱,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成为一代颂歌。对《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等施光南作品的演唱,使这位歌剧演员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歌唱家。
为了赞美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施光南以流畅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谱写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上,不满20岁的青年歌手彭丽媛,以她甜美质朴的音色,充满青春活力的演唱,将这首新时代的赞歌演绎得端庄大气。从此,这首新时代的赞歌与年轻的歌唱家蜚声海内外。这首极富感染力的歌曲,先后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并于2007年9月搭载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被送上了太空播放,成为人类音乐的经典。
施光南是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施光南的声乐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民族风格浓郁,时代特征鲜明。施光南的声乐创作总是能够紧扣历史的脉搏,唱出人民大众的心声,因而被誉为“时代歌手”、“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留给我们的声乐文化遗产,已经融入了中国的声乐艺术,成为当代中国声乐文化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初期,一批好作品带出一批优秀的歌唱家。20多年来这样繁荣的声乐文化现象不再重现,值得每一个声乐工作者深思。新时期全新民族声乐审美观的形成,奠定了当代民族声乐专业教学体系的根基,而音乐舞台对原生态民间歌唱的呼唤,无疑是对完整认识民族声乐艺术的反刍。在施光南离开我们25年后的今天,深入研究施光南的声乐创作,全面审视施光南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贡献,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促进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王天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首施光南[N].钱江晚报,2014-11-11.
[2]吴凡.施光南创作歌曲中对衬词功能的运用[J].艺术评论,2012(06).
[3]吴萌.以《祝酒歌》浅析施光南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艺术表现[J].商界论坛,2014(08).
(责任编辑:章若艺)
[关键词]施光南 ;声乐艺术;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5-0004-03
施光南是新中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纪念施光南逝世25周年的今天,当我们回望现代中国音乐史的长河,重新审视施光南的音乐创作,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位“人民音乐家”热爱生活的满满深情,以及眷恋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施光南璀璨而短暂的人生,留下了千余首创作歌曲,声乐创作无疑是他对当代中国音乐最重要的贡献。全面审视施光南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贡献,是当代中国声乐界不应忽视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施光南对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点:(1)广泛汲取民族音乐语汇与民间演唱传统,大大丰富了新时期中国声乐艺术;(2)不断创新与丰富民族音乐语汇,赋予新时期中国声乐创作鲜明的时代特征;(3)促生了全新民族声乐审美观的形成,推进了新一代歌唱家的成熟。
一、广泛汲取民族音乐语汇与民间演唱传统,大大丰富了新时期中国声乐艺术
施光南的许多声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被广泛传唱的不朽之作,正是因为他的音乐创作始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深入挖掘民族民间音乐艺术鲜活的生命力,自觉地将民族音乐语汇与民间演唱传统,融入自己毕生的旋律创作思维。科班出身的施光南,在中央音乐学院七年学习期间,始终热衷于深入民间采风,如饥似渴地吸收各民族原生态音乐素材,常常动情地在学院晚会上演唱自己收集到的民间歌曲和采风习作。在短暂而高产的音乐人生中,施光南利用一切采风和观摩的机会,广泛吸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元素,不断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不断丰富自己音乐语汇。施光南的声乐作品,处处充满着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表现手法和民间传统音乐唱腔,从而使他的声乐作品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新民歌。
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融入了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以及典型的维吾尔族音乐节奏,旋律流畅上口,风格清新优美,欢快地表达出边疆儿女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成为一首雅俗共赏、脍炙人口新民歌。值得一提的是,正当尖锐粗厉的“造反歌”、佶屈聱牙“语录歌”和充满强烈宗教崇拜色彩的“领袖颂歌”充斥中国大地的“文革”时期,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赶着马儿走山乡》、《最美的赞歌献给党》等歌曲,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清新的旋律风格和轻松欢快的节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不仅反映了作曲家对民族音乐语汇和民间歌唱传统的执著热爱、深刻理解和融汇创新,而且生动地体现出人民群众对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声乐创作的普遍认同、广泛共鸣和强烈渴望。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音乐创作,体现出施光南对新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娴熟运用。作曲家以少数民族特有的级进回返的旋律进行和上下模进的发展手法,与贯穿全曲的典型的维吾尔族手鼓节奏相结合,运用婉转悠扬的歌唱旋律,深情表达了浓浓的恋人相思和真挚的爱国情怀。《月光下的凤尾竹》成功地运用傣族的音乐特点和演唱韵味,旋律清冽悠扬、娓娓动听,风格清新素雅、细腻柔美,以极富感染力的甜美歌声,款款道出情窦初开的傣家少女醉人的纯真情怀,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
丰富多彩民歌衬词的生动而成功地运用,无疑是施光南歌曲创作继承和发扬民间歌唱优秀传统的突出特征。大量衬词的使用,不仅是中华民族对自身语言所蕴含的丰富音乐美感的生动展现,也是凸显中国传统民间歌唱典型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上古时期,从禹妻长歌“候人兮猗”,到国风开篇“关关雎鸠”,到渭滨吟咏“蒹葭苍苍”,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衬词的演唱,在数千年的中国民间歌唱中比比皆是。丰富多彩衬词的运用,不仅是中国传统民间歌曲与生俱来的歌唱技法,也是中国民间歌唱传统审美的重要特色。施光南是当代继承和发扬中国民间歌唱这一优秀传统的集大成者。施光南对于中国民族民间优秀的歌唱传统,有着独到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因而他十分重视衬词对于丰富歌曲表现力和强化歌唱美听效果的重要作用。施光南的声乐创作,在继承民间歌唱衬词运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量撷取民间生活中的俚语俗字,巧妙地运用于创作实践之中,使之成为突出典型地域风格、营造浓郁生活情调和强化歌唱表情达意的神来之笔。
从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到歌曲《红桃与翠柳》中的“飘(呀)飘(啊)流(哇)流”,再到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中的“果园的姑娘(哦)阿娜尔罕(哟)”,可以看出,施光南声乐创作中衬词的妙用,强化了语感,丰富了节奏,润饰了旋律,美化了歌声,平添了歌曲的声情色彩,大大增强了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在希望的田野上》中,施光南娴熟巧妙的混合运用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衬词,以“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嘿”衬词乐句,突出了歌曲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拓展了歌唱的豪迈洒脱,升华了作品的情感境界,可谓点睛之处!
施光南声乐创作中对衬词的偏爱,是中国现代作曲家中少有的,几乎达到了无歌不衬、无衬不歌的地步。其歌曲创作中衬词运用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当代声乐创作中所独有的。在施光南的声乐作品中,词曲衬字珠联璧合,浑然天成,生动形象,情趣盎然,贴切地起到了突显特定地域风格、深化歌曲情感内涵、丰富歌唱表现形式的奇效,从而大大丰富了新时期中国声乐艺术的表现手法。
二、不断创新与丰富民族音乐语汇,赋予新时期中国声乐创作鲜明的时代特征 立足于民族传统,坚持不懈地追求声乐创作的民族风格,是施光南歌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秘诀。然而,施光南的声乐创作,不仅与“文革”时期“高、大、硬、响”的音乐风格大相径庭,而且与“文革”之前民族特色创作歌曲截然有别。“文革”之前及“文革”时期民族风格歌曲的创作,多是对单一地域风格和单一民族特色的借鉴与发展。而施光南的声乐创作,并不是简单的套用民族民间音调,或者简单地模仿不同地域音乐的风格。施光南善于广泛地吸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准确把握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特点,提炼出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精髓,经过融会与消化,变成自己的音乐语言,贴切地运用于创作实践之中,生动地展现出民族音乐的内在神韵,从而使他的每首作品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大胆地突破传统民歌的衬词使用模式,创造性地运用衬词作为歌曲的扩充乐段或独立副歌,是施光南声乐创作独具的个性化特征之一。在《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曲尾,施光南仅用一个衬词“哎”完成乐段扩充,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竹林傣楼的蜜夜恬静和初恋少女的羞涩愉悦。在《假如你要认识我》中,作曲家运用衬词“啊唻唻唻唻”,创作曲中曲尾的乐段扩充,使得原本口号式歌词,瞬间生动活跃起来,充满了阳光朝气和生活情趣。在《打起手鼓唱起歌》中,施光南大胆地选用一连串的衬词“唻”,构成独立的副歌部分,以鲜明的手鼓节奏和流畅的旋律音符,充分扩展了音乐的主题,把歌唱推向了热情欢快的高潮。完全采用衬词谱写的独立副歌,是这首歌曲不胫而走,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并成为广为传唱的新民歌的重要因素。
在《祝酒歌》的音乐创作中,施光南巧妙地融合不同民族音乐语言,体现出旋律大师独具匠心的创造。作曲家深切体察祖国的命运和民众的哀乐,运用富于动感的新疆舞蹈音乐素材和扬眉吐气的汉族喜庆锣鼓节奏,以及洒脱豪爽的蒙古族藏族酒歌音调等多民族音乐元素,准确地再现出举国欢庆的生动场面,唱出了全国人民摆脱苦难的满腔喜悦,使得这首令人激情澎拜、热血沸腾的颂歌,迅速传遍华夏大地,成为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施光南在与陈晓光交流创作追求与想法时写道:“为您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时,我给自己提出了两条要求。首先力求做到‘雅俗共赏’。第二要努力体现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我认为写80年代的农村歌曲,既不能拘泥于“信天游”、“小放牛”那种历史上的乡土气息,又不能完全搞成“乡间小路”式的校园歌曲。我们要在创作中找出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节奏和旋律。写《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我有意识地把民歌、戏曲的韵味和进行曲的节奏糅合在一起,使音乐既体现出时代精神,又洋溢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生动地表现出改革开放的中国农村,广阔天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时代之歌。
施光南被誉为“时代歌手”,他的声乐作品总是能够准确把握历史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施光南的声乐创作不断创新与丰富了民族音乐语汇,从而赋予新时期中国声乐创作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丰富的民族音乐语汇的融合,鲜明的时代精神风貌的体现,以及二者结合形成的崭新的中国气派声乐创作观念。
三、促生了全新民族声乐审美观的形成,推进了新一代歌唱家的成熟
人类歌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自歌唱艺术成为人类文化领域的自觉行为开始,每一时期的声乐创作,无不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时代的歌唱艺术。从这角度来看,以施光南为代表的一批新时期的优秀作曲家,无疑是促生当代中国全新的民族声乐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施光南的声乐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思维和音乐表现手法,他“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音乐语言新鲜活泼,创作风貌丰富多彩,富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结合西洋作曲技法的贴切运用,兼顾音乐创作的艺术性与群众性,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以施光南为代表的优秀作曲家们的声乐创作实践,赋予新时期中国声乐创作鲜明的时代特征,进而促生了全新的民族声乐审美观的形成。这种全新的民族声乐审美观就是:立足于民族声乐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歌唱之神韵,结合西洋歌唱技法的贴切运用,兼顾声乐演唱的艺术性与群众性,形成崭新的民族声乐语言和表现形式。
这种全新的民族声乐审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仅不同于中国传统歌唱审美,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的民族声乐审美,更与原生态民间歌唱审美截然不同。它以崭新的声音形象和表现形式,出现在改革放开的音乐舞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一个时代中国声乐舞台的风向标。全新民族声乐审美观形成的历史意义在于:(1)为中国专业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标志着当代中国的专业民族声乐教学,从实践探索走向了彻底自信。(2)为美声唱法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此中国美声唱法的本土化,开始从实践探索走向了自觉自信。(3)为当代中国声乐学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取向。以施光南为代表的优秀作曲家们的声乐创作实践,对于这些当代中国声乐文化成果,无疑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推进了新一代歌唱家的成熟,是施光南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另一重要贡献。新一代歌唱家诞生的标志是:(1)具备出众的声乐技术,或独到的演唱特色;(2)具有广泛流传的代表作,或得到普遍肯定的代表性剧作。鲜明时代特征优秀声乐作品的不断产出,无疑是推进新一代歌唱家涌现的重要因素。施光南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许多青年歌手正是在施光南的指导和影响下,日益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歌唱家。施光南创作的每一首声乐作品,都具有独特有艺术风格,他善于根据不同歌者的声音特点,创作发挥歌者演唱特色的声乐作品,从而培养和造就出许多著名的歌唱家。改革开放初期,新一代歌唱家的涌现,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声乐演唱风尚。
施光南的《打起手鼓唱起歌》,是为女中音罗天婵量声创作的,从此这首歌曲与歌唱家的名字不胫而走,被誉为雅俗共赏的现代民歌。歌唱家于淑珍演唱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以甜美清新的音色和素雅质朴的格调,再现出施光南作品别样的魅力和独特的情感。在施光南的鼓励和指导下,关牧村从一个业余歌手,走上专业演唱道路。施光南创作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等许多歌曲,都是根据关牧村的声音特点创作的。关牧村以温润甜美的音色,醇厚深情的演唱,准确地表达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无数听众沉醉于女中音声乐美感的同时,作曲家与歌唱家的名字被定格于世纪经典。 1976年十月春雷一扫阴霾,施光南以歌代酒,将万众欢腾的喜悦谱成一曲《祝酒歌》,李光曦用他热情奔放的歌声,把作曲家荡气回肠的旋律表达得豪迈洒脱,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成为一代颂歌。对《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等施光南作品的演唱,使这位歌剧演员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歌唱家。
为了赞美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施光南以流畅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谱写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上,不满20岁的青年歌手彭丽媛,以她甜美质朴的音色,充满青春活力的演唱,将这首新时代的赞歌演绎得端庄大气。从此,这首新时代的赞歌与年轻的歌唱家蜚声海内外。这首极富感染力的歌曲,先后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并于2007年9月搭载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被送上了太空播放,成为人类音乐的经典。
施光南是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施光南的声乐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民族风格浓郁,时代特征鲜明。施光南的声乐创作总是能够紧扣历史的脉搏,唱出人民大众的心声,因而被誉为“时代歌手”、“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留给我们的声乐文化遗产,已经融入了中国的声乐艺术,成为当代中国声乐文化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初期,一批好作品带出一批优秀的歌唱家。20多年来这样繁荣的声乐文化现象不再重现,值得每一个声乐工作者深思。新时期全新民族声乐审美观的形成,奠定了当代民族声乐专业教学体系的根基,而音乐舞台对原生态民间歌唱的呼唤,无疑是对完整认识民族声乐艺术的反刍。在施光南离开我们25年后的今天,深入研究施光南的声乐创作,全面审视施光南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贡献,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促进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王天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首施光南[N].钱江晚报,2014-11-11.
[2]吴凡.施光南创作歌曲中对衬词功能的运用[J].艺术评论,2012(06).
[3]吴萌.以《祝酒歌》浅析施光南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艺术表现[J].商界论坛,2014(08).
(责任编辑:章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