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来源 :经济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s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构建基于标准化供给面系统的资本、劳动、能源三要素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测算1990-2017年我国八大区域偏向性技术进步水平,并实证分析各区域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技术进步总体表现为资本偏向性,少数年份由于经济形势、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因素影响,使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在部分区域偏向能源和劳动,劳动收入份额呈震荡下降趋势,即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大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偏向性技术进步有利于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为优化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应着力培养技术型人才,多措并举鼓励技术创新。
其他文献
2019年12月14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系列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70年全景实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家论丛第二辑》《中国政治经济学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2019》等新书发布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趋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曲阜师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主要机制。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从产业、空间、身份视角进行分析可发现其具有非农业化、非农村化、非农民化三重内涵。区别于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推演逻辑,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特征事实,但非农业化、非农村化、非农民化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过程,而是存在着依次递减、多种落差的结构特征,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化具有契合自身国情的独特性质。这种结构特征导源于我国实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应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阐释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演变进
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乎我国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关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生猪产业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生猪购销体制变革的历史逻辑,发现我国生猪产业在生产方式上经历了种养关系的转变、养殖模式的转变及猪粮关系的转变,而在购销体制上则经历了自由购销、派购统销、议购议销及新的自由购销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从现代经济体系发展要求的角度提出,应在建立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和现代生猪经营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现代化生猪产业体系和生猪产业宏观调控体系,实现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有助于科学认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保障其正确发展方向。本文从农业产出效益水平、家庭农场发展水平、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4个方面构建了包括16项具体指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对我国农业大省--吉林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进行测评,得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从初级农业现代化向基本农业现代化转型阶段的结论。未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
形式逻辑和数理模型是现代经济理论分析的重要工具,但在现实应用过程中,工具却成了价值,形式替代了目的。在这种情势下,众多经济学人越来越沉迷于展示智力的逻辑游戏,不仅导致数理经济学的勃兴,而且使完整的经济学理论研究被割裂开来。一些经济学人并无力在数理建模或逻辑演绎上有实质性创新,而主要只是机械地模仿和搬用西方经济学界的模型与分析,或者是对其中的变量进行稍许调整。正是在这种庸俗化的数理取向下,一些经济学理论研究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乃至蜕变成为一种"极高明而不道中庸"的纯逻辑体系。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伴随明斯基研究热潮的涌入,新中国成立后便引入中国的后凯恩斯主义在国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基于相关史料研究发现,后凯恩斯主义在我国从改革开放前艰难起步,到改革开放后依次经历了加速传播、逐渐成熟进步到迎来蓬勃发展的演变历程。在这70年中,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内传播呈现鲜明的问题导向性,并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研究密切相关。尽管该学派的国内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发展水平依然滞后。未来急需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推进后凯恩斯主义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体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拓展。深刻理解和落实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和氛围,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面临整体实力不强、区域分布不均、农民主体地位尚未体现等发展困境,其根源在于从小农经济到合作经济的转换滞后,因此小农经济如何转换为高效率的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或合作经济有待探索。在梳理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小农与合作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小农与合作经济的性质、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等层面进行比较,以批判借鉴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的有益成分,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经济理论,推动中国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
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有资本在主要大类行业以及工业内41个子行业之间的结构变迁进行分析发现,按复合增速测算,2000-2018年国有资本总额年均增长14.2%,远超同期GDP增速;2018年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金融等关键现代服务业的国有资本占行业总资本比重仍然在56%~66%之间,工业、建筑业等领域的国有资本占行业总资本比重仍在30%以上,说明国有资本依然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同时,国资行业分布发生巨大变化。国有资本大幅从工业转向服务业,2018年底,超过六成的国有资本配置在第三产业
新春将临,最后一期刊物送您手里,向作者读者拜早年! 明年是《西北民族研究》20岁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