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积极、端正的职业动机不仅有助于端正师范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教师素养,而且有助于增进其幸福体验。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并非出于个人兴趣,而是基于功利的考虑。为此,我们应该通过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加强职业理想教育以及通过增强“职业认同感”来引导师范生树立端正的职业动机。
关键词 师范生 职业动机 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工作母机”,承担着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今天师范生的素质,决定着未来教师的素质,对师范生职业动机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①
对于师范生而言,积极、端正的职业动机不仅有助于端正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师范修养。更重要的是,端正的职业动机能深化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本身的认识,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体验到职业本身所带来的愉悦。使未来的教师们不仅仅把教师职业看作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自身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近几年我们欣慰地看到,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参加各种招教考试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但广大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动机是什么呢?是因为热爱教师职业?是迫于就业压力?还是基于某些现实的考虑?围绕着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我们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2 师范生职业动机的调查结果
2.1 样本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采取随机分层抽样,共涉及全国10所高等师范院校,发放问卷1350份,其中河南师大200份,北京师大100份,华东师大150份,华中师大100份,陕西师大100份,曲阜师大150份,信阳师院150份,西南大学150份,华南师大150份,许昌学院100份。实际有效问卷1329份,回收率98.44%,其中男女生分别为448和881人,基本服从全国师范生性别比例。一至四年级分别为501、315、447和66人,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毕业,问卷的回收率较低。回收问卷中,267人来自大中城市,257人来自县城,208和597人分别来自乡镇和农村,农村和城镇生源占全部生源的70%以上。
2.2 师范生的职业动机
职业动机是从本质上挖掘师范生选择教师行业的原动力因素。本次调查发现(见表1):43.9%的学生选择师范专业是因为“老师或家长的建议”,39%是由于教师职业“稳定”,20.8%是因为师范专业“就业容易”,仅有27.3%的学生是因为兴趣而选择师范专业。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的动机是多元的,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绝大部分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并非由于个人兴趣。同时,有高达43.9%的考生选择师范专业是服从教师或家长的建议,说明高中毕业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自主性和独立意识还不强。
对师范生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工资待遇是多数人选择工作时考虑的第一因素,其次为个人兴趣、工作环境和自我实现。这说明大多数师范生在选择工作时,既看重工资待遇等功利因素,但也重视个人兴趣和自我实现等职业志向和情感因素。
2.3 师范生职业动机的性别差异
从职业动机的性别差异来看(见表2),女生比男生更侧重于服从教师或家长的建议,有47.6%的女生选择师范专业是因为教师或家长的建议,41.1%的女生是由于教师工作比较稳定;而男生相应的比例仅为36.8%和34.8%。同时,因为“符合兴趣”而选择师范专业的女生比男生高出了约5个百分点。这说明女性比男性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更高。
就“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而言,男女生之间差异不明显,均比较看重工资待遇、个人兴趣和工作环境。
2.4 师范生职业动机的学科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选择师范专业的主要原因都是“老师或家长的建议”、“教师职业稳定”和“符合个人兴趣”,但无论这三者中的哪一个因素,文科生选择的比例都明显高于理科生。这说明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喜欢与认同教师职业,也说明文科生较理科更愿意选择相对“稳定”的职业。
就“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而言”,文科生和理科生整体而言差异不明显。在“自我实现”选项上,文科生高于理科生5.2个百分点。说明文科生比理科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结论
(1)大多数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动机并非源自内在需要。虽然第一志愿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听从教师、家长的建议或者由于教师工作比较稳定才选择师范专业,并非因为个人兴趣。整体而言,师范生的职业动机不够纯洁和高尚,他们报考师范专业更多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而非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2)工资待遇是师范生择业是考虑的第一因素,同时也兼顾工作环境、个人兴趣、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反映出师范生在择业时能兼顾功利和理想双重因素,但满足生存需要的功利价值是第一位的,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奉献精神并未得到师范生的高度认同。(3)更多的女生较之男生显示出较为“纯正”的职业动机,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对职业动机的塑造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2 几点建议
(1)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对于高师生而言,他们能否在心理上认同教师职业,在情感上喜欢教师职业,在意志上愿意为教师职业奉献自己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是一项光荣、神圣、崇高的职业,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我们端正高师生的职业动机营造了一个健康、有利的社会大环境。然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教师的付出与收入尚有较大的差距、社会功利思想的泛滥等等。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上了师范院校,却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即使从事了教师职业,也有很多人的职业意志不强,职业情感不高。鉴于此,全社会要进一步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的职业。②
(2)师范院校应重视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师范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不仅是对未来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师范生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职业理想。从古到今,人们给了教师职业很多的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绝大多数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并非因为教师职业崇高的社会声誉,也非因为个人兴趣或理想。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将“职业理想”的塑造贯穿师范教育的始终,坚定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引导师范生通过从事教育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
(3)合理进行价值观引导,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为了幸福而工作”和“幸福地工作”这两种不同的工作境界,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其工作成效,为此,我们提出了“教师职业认同感”这个概念。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在对职业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某一职业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崇高的职业理想追求。它不仅要区分工作上的“得过且过”与“积极向上”,更要致力于探求表面工作态度背后的深层动机。它要探讨人们仅仅是把工作视为一项职业,一种谋生手段,还是把工作本身视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自己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突显自身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舞台。师范生只有把教师职业视为是自己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是自己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以及展示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舞台,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积极主动地提高自我与发展自我,取得卓越的工作成效。不要以为这是高不可及的神话般的憧憬,其实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引导师范生转变一种心态,树立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它不仅有利于工作,而且可以增进师范生的幸福体验。
注释
① 刘佩芳,薄艳玲.关于培育高师生职业认同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B):109-111.
② 贾卫红.提高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对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0-131.
关键词 师范生 职业动机 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工作母机”,承担着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今天师范生的素质,决定着未来教师的素质,对师范生职业动机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①
对于师范生而言,积极、端正的职业动机不仅有助于端正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师范修养。更重要的是,端正的职业动机能深化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本身的认识,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体验到职业本身所带来的愉悦。使未来的教师们不仅仅把教师职业看作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自身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近几年我们欣慰地看到,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参加各种招教考试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但广大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动机是什么呢?是因为热爱教师职业?是迫于就业压力?还是基于某些现实的考虑?围绕着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我们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2 师范生职业动机的调查结果
2.1 样本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采取随机分层抽样,共涉及全国10所高等师范院校,发放问卷1350份,其中河南师大200份,北京师大100份,华东师大150份,华中师大100份,陕西师大100份,曲阜师大150份,信阳师院150份,西南大学150份,华南师大150份,许昌学院100份。实际有效问卷1329份,回收率98.44%,其中男女生分别为448和881人,基本服从全国师范生性别比例。一至四年级分别为501、315、447和66人,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毕业,问卷的回收率较低。回收问卷中,267人来自大中城市,257人来自县城,208和597人分别来自乡镇和农村,农村和城镇生源占全部生源的70%以上。
2.2 师范生的职业动机
职业动机是从本质上挖掘师范生选择教师行业的原动力因素。本次调查发现(见表1):43.9%的学生选择师范专业是因为“老师或家长的建议”,39%是由于教师职业“稳定”,20.8%是因为师范专业“就业容易”,仅有27.3%的学生是因为兴趣而选择师范专业。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的动机是多元的,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绝大部分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并非由于个人兴趣。同时,有高达43.9%的考生选择师范专业是服从教师或家长的建议,说明高中毕业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自主性和独立意识还不强。
对师范生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工资待遇是多数人选择工作时考虑的第一因素,其次为个人兴趣、工作环境和自我实现。这说明大多数师范生在选择工作时,既看重工资待遇等功利因素,但也重视个人兴趣和自我实现等职业志向和情感因素。
2.3 师范生职业动机的性别差异
从职业动机的性别差异来看(见表2),女生比男生更侧重于服从教师或家长的建议,有47.6%的女生选择师范专业是因为教师或家长的建议,41.1%的女生是由于教师工作比较稳定;而男生相应的比例仅为36.8%和34.8%。同时,因为“符合兴趣”而选择师范专业的女生比男生高出了约5个百分点。这说明女性比男性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更高。
就“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而言,男女生之间差异不明显,均比较看重工资待遇、个人兴趣和工作环境。
2.4 师范生职业动机的学科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选择师范专业的主要原因都是“老师或家长的建议”、“教师职业稳定”和“符合个人兴趣”,但无论这三者中的哪一个因素,文科生选择的比例都明显高于理科生。这说明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喜欢与认同教师职业,也说明文科生较理科更愿意选择相对“稳定”的职业。
就“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而言”,文科生和理科生整体而言差异不明显。在“自我实现”选项上,文科生高于理科生5.2个百分点。说明文科生比理科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结论
(1)大多数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动机并非源自内在需要。虽然第一志愿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听从教师、家长的建议或者由于教师工作比较稳定才选择师范专业,并非因为个人兴趣。整体而言,师范生的职业动机不够纯洁和高尚,他们报考师范专业更多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而非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2)工资待遇是师范生择业是考虑的第一因素,同时也兼顾工作环境、个人兴趣、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反映出师范生在择业时能兼顾功利和理想双重因素,但满足生存需要的功利价值是第一位的,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奉献精神并未得到师范生的高度认同。(3)更多的女生较之男生显示出较为“纯正”的职业动机,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对职业动机的塑造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2 几点建议
(1)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对于高师生而言,他们能否在心理上认同教师职业,在情感上喜欢教师职业,在意志上愿意为教师职业奉献自己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是一项光荣、神圣、崇高的职业,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我们端正高师生的职业动机营造了一个健康、有利的社会大环境。然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教师的付出与收入尚有较大的差距、社会功利思想的泛滥等等。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上了师范院校,却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即使从事了教师职业,也有很多人的职业意志不强,职业情感不高。鉴于此,全社会要进一步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的职业。②
(2)师范院校应重视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师范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不仅是对未来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师范生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职业理想。从古到今,人们给了教师职业很多的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绝大多数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并非因为教师职业崇高的社会声誉,也非因为个人兴趣或理想。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将“职业理想”的塑造贯穿师范教育的始终,坚定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引导师范生通过从事教育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
(3)合理进行价值观引导,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为了幸福而工作”和“幸福地工作”这两种不同的工作境界,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其工作成效,为此,我们提出了“教师职业认同感”这个概念。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在对职业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某一职业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崇高的职业理想追求。它不仅要区分工作上的“得过且过”与“积极向上”,更要致力于探求表面工作态度背后的深层动机。它要探讨人们仅仅是把工作视为一项职业,一种谋生手段,还是把工作本身视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自己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突显自身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舞台。师范生只有把教师职业视为是自己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是自己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以及展示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舞台,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积极主动地提高自我与发展自我,取得卓越的工作成效。不要以为这是高不可及的神话般的憧憬,其实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引导师范生转变一种心态,树立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它不仅有利于工作,而且可以增进师范生的幸福体验。
注释
① 刘佩芳,薄艳玲.关于培育高师生职业认同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B):109-111.
② 贾卫红.提高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对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