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进入网络空间后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8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在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网络社会”的概念。所谓“网络社会”,是区别于人类生存的地方空间的一种网络空间,它由电子交换的回路组成,并由节点和核心连接起网络空间中的每一个要素。“网络社会”以虚拟空间的形式出现,将世界不同角落的人连接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新空间。这一新空间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毫无疑问,文学作品也会进入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没有地域之分,它容纳了世界范围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有的早已经历千百年传承,网络社会的出现使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网络社会中出现了“会说话”“会跳舞”的文学作品。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超媒体、超链接等词语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们是网络空间中的一种常用技术,即用非线性网状结构将多个文本、音频、图像等元素组织起来的方式。“会说话”“会跳舞”的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这种技术完成的,以《三国演义》为例,一部《三国演义》在网络社会中存在影视版、动画版、插图版、音频版等多种版本,超媒体将文字与图像、音乐等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只要轻轻点击鼠标,文字、音乐、图像都会伴随《三国演义》的情节发展而来。不仅如此,当读者想要欣赏一些古典诗词,只要下载一个古典诗词应用软件,朗读、音乐、图画、原文都会随之而来;当读者想要浏览一些古典文化知识,只要进入相关公众号,古代知识、古人智慧就随处可见,很多时候只要轻轻一点、简单一划,相关信息便呼啸而至。可以说,网络社会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它不仅增添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其内在含义。
  网络社会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泛的解读视角。在网络社会中,读者可以从一个空间跳跃到另一个空间,从一个文本连接到另一个文本,这种互文性阅读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角度,使文学作品充满无限可能性。粗略统计一下,单就百度百科中《三国演义》一个词条就有140余条超链接,点击某一条链接又能出现很多个超链接,不断生发以至无穷,这就使一千个读者不只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说网络社会非线性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阅读循序渐进的思维模式,为文学作品搭建了一个三维立体空间。
  网络社会中的电子版文学作品较纸质版本更便于阅读。网络空间的产生打破了传统书店、图书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阅读不再受时空因素的限制。同时,它也减轻了人们在经济上和携带重量上的负担。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纸质版文学作品以及纸质媒体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思维模式上的转变成为传统文本必须面对的课题。
  毫无疑问,网络社会的崛起为文学作品的阅读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读者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但网络社会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存在权力的制约。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空间理论认为空间与权力有密切关系,卡斯特尔在福柯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网络空间的权力问题。卡斯特尔认为网络空间以其特殊的组成方式、节点和核心配置,早已设定了隐形的框架,其中的因素都受到网络空间整体性的制约。网络空间中的文学作品的确面对这样的情况。
  针对网络空间中“会说话”“会跳舞”的文学作品而言,在多样化传播的同时也在肢解着文学作品的内涵。读者的感受力被更多的图片、音效、影像所左右,因为配乐、配图的文学作品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设置者的主观情感,它们虽然能提供给读者直接的感受,但也限制了读者本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诗歌所具有的格律、形象、意境、情感等因素是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需要读者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这种感悟往往是由心而发,而非被外物所左右,因此以格式化的空间设置来为其添加图像、音乐等元素,难免会破坏诗歌的意境,导致读者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图片和音乐之中,而非自己的独特体悟之内。就小说而言,网络空间软件配置的固定叙述模式决定了读者很难在其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试看《红楼梦》第三回,对贾家三姐妹的描述:“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曹雪芹精致细腻的描述性语言仿佛在充满动画、图片的网络空间中失灵了。再看曹雪芹对王熙凤的精彩描写:“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如此着装打扮、如此体态形貌,网络空间无论如何也无法逼真地塑造出来。可见,从某种程度上看,网络空间会造成讀者只关注故事情节的弊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因素在这个空间中黯然失色。
  网络空间为文学作品解读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与无限的可能性相伴的则是阅读的分散性,读者通过超链接、超文本的模式穿梭于不同空间中,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辅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作品,但它也会分散读者的关注点。在超链接的作用下,读者很可能忘记了阅读的初衷,被导向到与原初文本相去较远的因素之中。阅读的分散性使解读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还会出现过度诠释的情况,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本质内涵及审美要求,无论何种阐释都不应脱离本质而过分诠释。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确需要从多角度去思考和了解它的内涵及意蕴,但若一味追求新奇视角,难免会陷入舍本逐末的危险。
  网络空间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读者可以任意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也可以尝试对人物、情节作出新的改写,再创作出一部属于读者个人的文学作品。因此,在积极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读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网络空间中,文学作品变得不再神秘,更不再是神圣不可冒犯的楷模。这是对传统地方空间中平面阅读和创作模式的一种突破,读者和作者不再是不同层面的两类群体,他们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融合为一个人。这种突破当然有值得提倡的一面,但若一味强调突破、过度追求创新,则会走入随意曲解人物形象、肆意篡改故事情节的怪圈,同时这种趋势也在瓦解着传统的阅读和创作方式,使其缺乏连贯性。
  卡斯特尔提出“网络社会”概念之时,网络社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时代发展至今,网络社会早已不再是陌生的概念,可以说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网络。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在网络社会中也散发出它的异样光芒,网络社会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对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承,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无论对科研工作者还是对文学爱好者来说,网络社会都为人们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充分肯定网络社会崛起的意义,并对此抱以积极的态度。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社会的出现对文学作品的不利影响,理性面对网络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给优秀文学作品传播带来的新问题,始终保持对文学作品美的感受,令传统文学散发持久的魅力。
其他文献
所谓英雄,不单是行侠仗义、仰天长啸的江湖豪杰,也可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思想干城,还可以是“天子呼来不上船”“难酬蹈海亦英雄”的伟人志士,乃至无字碑上的寂寂一族。每个行业都有英雄。柔软的诗堆里也不乏,那些凝聚福慧才智的方块字便是。它们言物,言志,言情,言德,言心,言天下壮士和凡夫的悲欢、沉浮、飞扬、落寞,能大江东去般磅礴,也可晓风残月般柔情。在岁月的长河里,一瞥,一惊鸿。驻足默诵,几行下来,便
古代中国是个书文化琳瑯满目的文明国度,且不说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牛角掛书之类的劝学励志成语特别多,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如诗味长”,“读书学习不能懒,天地日月比人忙”一类的联语也非常丰富。于我而言,年逾知天命之岁,体悟最为深刻的,当是“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这一联了。  虽说这一古联的来历今已失考,但其哲理可谓常思常新。老话说“人无百年寿”,一个
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是兼用英语和法语创作的爱尔兰作家,既受益于爱尔兰文艺传统,如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辛格(John. M. Synge)、奥凯西(Sean O’Casey)、叶芝(Jack Yeats)、乔伊斯(James Joyce)等人的创作,也因长期寓居巴黎而受惠于欧洲大陆的“先锋派”文艺。1969年,他因一系列“荒诞派”小说和戏
2013年,随着人美社办公地址迁至北京东郊的双井桥畔,老社址北总布胡同32号这个与人美社共命运几十载的院落也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这个于古朴中透着淡雅与墨香之气的小院,并没有在一片瓦砾与飘尘中堙没,相反,它更以一种充满着怀旧和文艺气息的集体记忆永久地萦绕在“人美社”几个字的背后。  正因为有了人美社,北总布胡同32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狭小的院落,也不单单只是一个寻常的地名,这里
近日,由首都文明办与北京出版集团联合推出的《中华美德故事》(三卷本)丛书正式出版。该丛书分为“古代篇”“近代篇”及“当代篇”,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选取365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华美德故事,集中展现了中华儿女历经艰难、自强不息的奋斗史。365个故事皆为千字短文,并配以25条题解、51条名言警句、188幅彩色插图,能够让少年儿童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感知中华美德。本刊特别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
对于多数人来说,国庆是个现代的概念,人们在一年一度的国庆日到来之际为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献礼、为祖国的繁荣美好献上祝福。这是一个表达民族自豪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盛大节庆。而作为民族的盛典,我国的国庆所具有的深厚独特的历史根源往往被人忽视。在繁盛的中国节庆文化与起源研究当中鲜有关于国庆节的讨论,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渊源似乎因为庆祝日期和形式的变更发生了断裂,而国庆所应有的文化内涵也在断裂中失却了历史的纵深。唯
文学经典的丰富、深刻内涵,只有通过创造性阐释才能被正确认识和理解,其价值才能得到肯定和彰显而真正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创造性阐释也就成为文学研究工作者的追求目标和最重要的任务。  近年来我在研究郭璞《游仙诗》。《游仙诗》是郭璞诗歌的代表作,也是魏晋时期重要的诗歌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在游仙诗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存的郭璞《游仙诗》除十首完整的诗歌之外,还有十二则残句。自古至今
郭沫若是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翻译家。我们通过品味《女神》等诗作感受到他作为文学家的浪漫气质,通过观看《屈原》等剧目知道了他作为史剧家的艺术韵味,通过研读《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文章得知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深厚底蕴,但是作为翻译家的郭沫若却并不被世人所熟知,他内蕴丰富的翻译世界更是很少有人知晓。郭沫若借助于对国外名篇的译介,为“五四”中国传播了新的文化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中
自从决定把司马迁的《史记》作为自己长期耕耘的一个学术园地,我就常想:对《史记》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如果能做一番较为系统的实地访古考察该有多好!这样既能写一本游记之类的小册子,满足一下自己时常“蠢蠢欲动”的文学创作欲望,同时还能切实考索《史记》的人物记述,订正《史记》注释与研究的某些讹误,岂不一举两得!然而二十几年过去了,同我的其他许多构想一样,这一愿望仍停留在计划阶段,成为自己诸多遗憾
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历程中,茅盾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如果说中国现代小说的精神源自“五四”,开创者是鲁迅,那么,随后延续“五四”精神,承继鲁迅创作传统的现代作家则有郁达夫、蒋光慈、茅盾、丁玲、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人。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因而是不可忽略的。而在这个谱系中,茅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概括而言,他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倡导和践行“为人生的文学”最为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