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音乐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音乐发展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应用意识。新教材使用以来,以它新颖、科学的编排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博得广大师生的好评,为中学音乐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新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教学不断进步的源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改进和总结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和创新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理念下首先要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自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活动变得生动、轻松起来。主体参与是全面的参与。一方面,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还是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参与,不仅要求学生在场,更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此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能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效果。因此,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出发,学生才会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激发学生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要以人为本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其内容新颖,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可读性强,给人以面目全新的感觉。新教材还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音乐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又显活泼,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2、新教材对原有的音乐知识体系进行调整,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以降低学习的难度,编者的意图却是非常的鲜明,那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体现在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音乐精神的培养,使他们不仅仅有完整的音乐知识技能,还要有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格。
三、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音乐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音乐的独特价值。
四、新课改教学中教学方式要多元化
改进课堂教学,要通过多元化教学,使学生在民主和谐、活泼严谨的学习气氛中,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1、从新教材的要求来看,教师要更新观念,针对不同的课题、学生的年龄、基础等特点,设计动态的教学模式。突出一个“变”字,这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允许学生创造,不唯书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2、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音乐背景,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在运用多媒体时,根据音乐学科思维抽象的特点,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要设计灵活、直观并有较强的针对性。
3、新教材更加突出了音乐思想,教学中要贯穿和体现这个过程。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音乐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新课堂教学中应防止教学模式的机械套用
教材的价值在于能作用于学生充分发展,在于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因为教材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用教材教,但不是教教材。在用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活动、提供机会,促其情感愉悦、态度主动,促其获得方法、提高技能。利用好新教材创造学习资源。再好的教材也会有局限性,也会有不适应性。我们要做教材的主人,通过我们去再创造、去内化、去升华,创造出许多相关的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认为适合于学生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在好的教学模式下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情感,课堂上教师要有一个合理的教学的模式,针对课堂中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统领全盘,把握整体。
总之,新教材的推广使用,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音乐教学中,要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个性得到升华,促进音乐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一、新课程理念下首先要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自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活动变得生动、轻松起来。主体参与是全面的参与。一方面,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还是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参与,不仅要求学生在场,更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此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能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效果。因此,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出发,学生才会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激发学生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要以人为本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其内容新颖,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可读性强,给人以面目全新的感觉。新教材还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音乐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又显活泼,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2、新教材对原有的音乐知识体系进行调整,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以降低学习的难度,编者的意图却是非常的鲜明,那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体现在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音乐精神的培养,使他们不仅仅有完整的音乐知识技能,还要有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格。
三、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音乐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音乐的独特价值。
四、新课改教学中教学方式要多元化
改进课堂教学,要通过多元化教学,使学生在民主和谐、活泼严谨的学习气氛中,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1、从新教材的要求来看,教师要更新观念,针对不同的课题、学生的年龄、基础等特点,设计动态的教学模式。突出一个“变”字,这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允许学生创造,不唯书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2、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音乐背景,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在运用多媒体时,根据音乐学科思维抽象的特点,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要设计灵活、直观并有较强的针对性。
3、新教材更加突出了音乐思想,教学中要贯穿和体现这个过程。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音乐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新课堂教学中应防止教学模式的机械套用
教材的价值在于能作用于学生充分发展,在于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因为教材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用教材教,但不是教教材。在用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活动、提供机会,促其情感愉悦、态度主动,促其获得方法、提高技能。利用好新教材创造学习资源。再好的教材也会有局限性,也会有不适应性。我们要做教材的主人,通过我们去再创造、去内化、去升华,创造出许多相关的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认为适合于学生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在好的教学模式下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情感,课堂上教师要有一个合理的教学的模式,针对课堂中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统领全盘,把握整体。
总之,新教材的推广使用,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音乐教学中,要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个性得到升华,促进音乐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