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83年到全国解放,在近80年时间里,一些洋教士在鄂尔多斯一带从事的学术调查和研究活动,起到了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中值得记叙的是一位叫田清波的著名学者。
田清波是他的汉名,他原名叫昂突瓦耐·莫斯特尔(Antoine Nostaert),1881年生于比利时布鲁日城。青年时期,田清波就学于天主教修道院。十九岁开始,用五年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哲学、神学及中国的文言文,同时,埋头攻读蒙文。
1905年9月,年轻的田清波来到中国。当时的帕米因主教拿起刚杭锦旗王爷的信给田清波看,从未见过蒙文草书的田清波,却准确地翻译了这封信,主教非常满意,派他前往城川,田清波在那里一呆就是20年。
城川位于鄂尔多斯南部与陕西交界处,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从清末伊盟放垦以来,不少汉人由陕西移居于此,与蒙古族杂居相处。同时,这里又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长期聚居的地方,在风俗习惯、历史传统、语言、民间文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田清波在城川教堂的二十年中,对这一地区的蒙古族语言、历史、口头文学等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搜集了极丰富的资料。
开头几年,田清波首先致力于蒙古语言学的研究,调查和观察当地蒙古语的发音方法。他曾劝一位蒙古骑手躺在地上讲话,以便能详细观察并准确描绘出蒙语发音时口腔各部位的动作。经过艰苦细致的资料搜索工作和对鄂尔多斯方言进行的广泛调查,田清波编写出了三卷本的《鄂尔多斯蒙语词典》,同时,他的调查搜集还涉及到了鄂尔多斯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仪式、历史、文献、民俗学等各方面。
1925年,田清波被派往北京准备出版他的著述。此后,他又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潜心整理,陆续出版了大量著作。
其中关于鄂尔多斯语言、历史和文学方面的内容大约占一半以上,主要有:
《鄂尔多斯(南部)蒙古方言》、《鄂尔多斯志》、《“开印”与鄂尔多斯人的祝词》、《鄂尔多斯民间文学》、《鄂尔多斯蒙语词典》、《鄂尔多斯蒙古人种学资料》等。
《鄂尔多斯志》是一部收集有大量珍贵的实地调查资料的著作,全文约六万字,1934年用法文出版。田清波依据调查的资料认为,乌审旗的厄尔呼特人一百年前住在陕西与鄂尔多斯地区分开的长城附近,也就是利玛窦在1605年提到的这一地区的基督教的后裔。
田清波在书中还指出,受满洲人统治的影响,蒙古各部也仿效满洲八旗,按旗建制。后果是放松了把贵族与臣民团结起来的联系,也缩小了以前那种贵族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另一后果是部族名称被人遗忘了。田清波在书中收集了183个部名,虽然不是鄂尔多斯的全部部名,但却包括了在古代蒙古历史资料中出现过的部名,包括从元朝就开始的职官名。这些部名,对于解释古代历史资料,了解部落组织的演变,提供了依据。
1937年田清波发表了用拉丁字母和他自己创作的符号拼写成蒙语的《鄂尔多斯民间文学》,收集了大量的鄂尔多斯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历史故事、民歌、谜语、祝赞词、谚语等等,忠实地用鄂尔多斯蒙古语方言记录下来。藏族及印度文化在鄂尔多斯民间文学中产生的明显影响,在书中也得到了体现。
《蒙古源流》是一部记述从成吉思汗起到林丹汗止四百余年蒙古汗统历史的著名蒙文历史文献,它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鄂尔多斯贵族萨囊彻辰,书中对作者祖先一系所在的鄂尔多斯历史叙述尤为详尽。书成后的一百年间,由乾隆皇帝赐名为《钦定蒙古源流》,并由蒙文译为满文,又由满文译为汉文,收入《四库全书》中。田清波曾得到了《蒙古源流》的三种抄本,1956年由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时,还同时发表了田清波所写的长篇“导论”及附录《鄂尔多斯七旗地图》。
田清波在导论中根据中外史籍及他在鄂尔多斯的实地调查资料,叙述了鄂尔多斯部进驻河套地区的历史,详细地介绍了萨囊彻辰的家族及本人的生平。由于萨囊彻辰的生平事迹缺少文献记载,不为人详知,因此这一部分资料尤为珍贵。萨囊彻辰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末清初,他经历了林丹汗帝国的崩溃和清朝统治者征服蒙古的重大事变,但在萨囊彻辰的著作中却对这些事件表现了“相当令人深思”的沉默。田清波认为,他的沉默,表现了对异族统治的反抗,正是由于这个目原因,他追述着自己祖先的历史。
1948年,田清波离开北京迁居美国。在美国,他倡议编辑出版蒙古历史文物丛书,并继续出版了他对鄂尔多斯研究的著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蒙古学学者,1971年9月2日在美国去世,终年90岁。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