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提高路基压实度、降低工后沉降,通常采用分层强夯的方式对高路堤进行加固处理.经过对路堤强夯处治设计原则的分析,提出了基于Dynamo的正向自动设计工作流,编写了以三维路堤模型为执行对象的Dynamo自动设计程序.研究成果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环湖路二期项目中成功得到了应用和验证.结果表明路堤强夯处治自动设计技术能显著提高设计品质和工作效率.
【机 构】
: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重庆 40112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路基压实度、降低工后沉降,通常采用分层强夯的方式对高路堤进行加固处理.经过对路堤强夯处治设计原则的分析,提出了基于Dynamo的正向自动设计工作流,编写了以三维路堤模型为执行对象的Dynamo自动设计程序.研究成果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环湖路二期项目中成功得到了应用和验证.结果表明路堤强夯处治自动设计技术能显著提高设计品质和工作效率.
其他文献
基于LabVIEW搭建应答器功能与性能自动测试平台,按照铁道行业标准应答器传输系统测试规范要求,通过定制测试工装,实现清水、盐水、铁矿石、金属物等异物环境下的应答器输入输出(I/O)特性测试,为在室外复杂环境条件下工作的应答器设备的芯片选型、故障分析等测试研究工作提供测试条件.
根据现行铁路规范及技术标准分析京沪线党家庄站既有进站信号机显示及区间三接近编码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电路修改方案,并通过具体实施取得良好效果,达到列车安全运行的目的.
交通标志对公路BIM十分重要,为了快速构建交通标志BIM模型,文中研究我国交通标志相关规范和标志设计的特点和规律,分析标志版面布局构成要素,提出交通标志“通用词”概念,采用二次开发技术,在Bentley平台中开发交通标志BIM模型辅助软件.该软件简化标志模板设计,快速构建标志库,应用“通用词表”辅助建立标志布设模式,灵活高效地布设交通标志BIM模型.文中论述了交通标志BIM模型辅助软件的研究过程和实现方法,并演示软件功能,结果显示该软件有效地实现了交通标志的快速建模.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民航局大力倡导“四型机场”建设,在“智慧机场”方面,BIM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同时,民航机场建设领域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以设计单位牵头的联合体形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依托北海机场站坪扩建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将BIM及数字化施工技术应用于工程总承包的所有管理要素,促进项目设计施工有效融合、保障工程质量和不停航施工安全,提高管理效率,真正落实设计单位牵头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职责.实践证明,BIM及数字化施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机场改扩建EPC工程不停航施工安全压力
设计阶段是建筑项目投资和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传统的二维建筑设计中,建筑物的设计成果表现方式主要由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图四种基本图纸组合而成,在效果呈现和规避设计碰撞存在先天不足.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使得三维环境下的协同设计、集成分析成为可能,并且通过三维模型渲染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实时可交互效果图,从而提高设计质量与沟通效率.本文以西南政法大学综合实验楼项目为例,介绍在设计阶段中利用BIM技术(Revit、Ecotect软件与协同平台等)进行日照分析、冲突分析、合规性检查、多专业协同深化等实践经
针对已开通运营的非洲肯尼亚蒙内、内马铁路货运系统的相关扩展功能进行初步设计和构想,以更完善的功能来满足肯尼亚港务局经海运进出港口货物通过铁路运输到达目的地的整个货物运输业务过程.重点研究铁路货运系统在肯尼亚蒙内、内马铁路目前的现状以及将面对的更智能化发展趋势,明确提出铁路货运系统及其信息化建设在肯尼亚及未来非洲铁路项目应用中的新业务拓展和发展方向.
在当前的桥梁工程中,BIM技术拥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利用BIM软件可以对建立的BIM模型进行快速检测,从而发现桥梁设计方案中的不足以及碰撞问题,并且可以快速、精确地统计出实际桥梁施工中各种材料的用量,进而开展桥梁施工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培森柳江特大桥能高效、安全、稳定的施工,对项目使用桩基地层分析、钢筋碰撞检测、施工进度模拟、工程量统计等BIM技术有效地指导了现场施工,为项目提质增效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
ETCS系统规范基线3版本已经升级发布,ETCS系统车地无线功能接口部分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PS模式(分组域)引入为最明显的变更点.对基线3车地无线接口PS模式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可为ETCS系统开发及国内CTCS系统中相关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根据我院基于Revit对地铁结构BIM设计的软件二次开发成果,通过具体地铁结构实例,阐述了基于Revit的软件二次开发在地铁结构正向设计中的应用点和可行性,为地铁领域采用BIM进行正向设计提供思路,并能够为其他地铁项目进行BIM设计和出图提供一定的参考.
Modus项目的资金来自欧盟地平线2020研究和创新计划.Modus项目识别并评估乘客需求和交通供应的(未来)驱动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乘客选择交通模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