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动脉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的初步经验

来源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a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经动脉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经动脉入路TAVR治疗的症状性单纯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由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且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的全因死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基线和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 共入选16例患者,平均年龄(75.1±5.5)岁,男9例(9/16).术中置入第二个瓣膜2例,术后残余中重度主动脉瓣反流1例,器械成功率为14/16.术后1个月内急性肾损伤(2级或3级)、新发心房颤动和永久起搏器植入各1例(1/16),未发生死亡、卒中、心肌梗死、严重出血或主要血管并发症事件.TAVR术后主动脉瓣反流面积显著减小[(2.2±3.4)cm2比(9.7±2.2)cm2,Δ=(–7.4±2.5)cm2,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减小[(54.1±6.8)mm比(60.8±5.7)mm,Δ=(–6.6±5.6)mm,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变化[(49.4±12.4)%比(51.2±12.7)%,Δ=(–1.8±12.2)%,P=0.563].结论 经动脉入路TAVR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目的 为满足应急救援需求,设计一种一体化便携式通用生命支持系统,为伤员提供多参数监护和生命支持治疗.方法 把关键急救设备与器械进行微型化、轻量化和集成化设计,将多种急救设备的功能集成于一台设备上实现,系统主要包括机械通气、输液、监护、供氧、供电等模块;外形、结构、显示和操控界面充分考虑人机交互设计,采取外接氧源供氧,可接高压氧源和低压氧源;采用内部电池和外接交/直流电源供电.结果 该系统满足人机工程要求,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可实现呼吸支持、输液、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等功能,各项技术参数都高于研制总要求,具有
目的 观察中西医联合治疗对儿童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2017年—2018年3月的收治的64例哮喘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布地奈德吸入)、中药组(小儿肺咳颗粒+布地奈德),每组32例,治疗3个月.观察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呼气峰流速值(peak expiratory flow,
目的 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在严重蛇咬伤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期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20年4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经抢救室收住监护病房的83例严重蛇咬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在患者从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的过渡治疗期间,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过渡期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重返ICU率、住院时间、致残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的护理问题发生率、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目的 分析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IS)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住院的高龄NVAF患者158例,根据是否发生IS,分为单纯NVAF组77例,NVAF+IS组81例,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超声心动图、实验室资料及治疗现状进行比较,随访患者1年内预后状况.结果 NVAF+IS组的年龄[85.00(82.00,89.50)岁比84.00(81.00,87.00)岁,P=0.009],非阵发性心房颤动(77.78%比46.75%,P0.55
目的 评估经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患者头部和性腺的辐射剂量,并评价物理辐射防护的效果.方法 采用仿真人体模型代替患者,采集经桡动脉入路PCI术中模拟患者头部和性腺在物理辐射防护前后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射线屏蔽率.结果 模拟患者头部和性腺在有防护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显著低于无防护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头部:t=243.541~738.728,性腺:t=277.934~901.467,均P<0.001).无论有无防护,在相同造影体位下头部和性
目的 研究核磁共振成像(MRI)和三维计算机血管造影(3D-CTA)在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邢台市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30例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并与术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例枕骨大孔区肿瘤中,恶性3例,其中转移瘤、软骨瘤样脊索瘤、黑色素瘤各1例.良性27例,其中脑膜瘤12例,神经鞘瘤4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脂肪瘤2例,表皮样囊肿1例,室管膜瘤3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其中8例为髓内肿瘤,22例为髓外肿瘤,3D-CTA对血
院外心脏骤停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是我国AED的普及远达不到国际基本水平.本文通过我国AED配置、培训机制、宣教力度及法律落实等方面面临的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本文就实时反馈系统,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程序(APP)三种现代心肺复苏(CPR)培训方法的工作原理,应用效果和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实时反馈系统在提高操作者技能水平和远期效果维持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既可作为培训工具,又能作为客观考核标准用于操作考核,但仍需大的样本量试验验证其效果,同时对于普通群众技能维持的作用也要进一步探讨;VR可以给用户带来视、触、听觉上的浸入式体验,使学习者切实体验到急救场景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提高CPR培训效果,为CPR知识普及提供了新思路;APP培训法可作为辅助方法
目的 通过调研社区医护人员参与院外急救工作现况,了解急救社区化实施后社区医护对急救工作的认知现状.方法 运用调查问卷法和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朝阳区社区在岗急救人员开展急救社区化相关工作进行调查.结果 开展急救社区化后,超过60%的社区医护参与院外急救工作对其职业发展有所帮助,对居民自救互救工作能力提升有帮助.结论 急救社区化的开展有助于提升社区医护人员急诊救护能力,缩短急救半径,促进健康管理;同时,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的提升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持续疼痛对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连续收治并进行TEVAR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并进行随访.按照术后是否出现疼痛分为疼痛组和非疼痛组.结果 30例患者完成了平均5.25年随访,疼痛组13例,非疼痛组1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发病至手术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疼痛组手术所用时间短于非疼痛组[(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