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常言说得好:教学有方、教无定方。依据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法来进行有地放矢的教育是因材施教,这样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发挥长处,从而获得最好的发展,令他们终生受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这个词我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其中的“材”字可以理解成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材”指个体资质;其二、“材”指教材内容。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教法。
【关键词】 因材施教;有地放矢;教法
常言说得好:教学有方、教无定方。“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无疑体现了哲学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也说明了这一道理。为了孩子们的终身发展,依据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对“因材施教”这个词有个人的看法。
一、“材”指个体资质。“教”指教育方式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资质。为了使其个体的能量发挥到最佳的水平,施教者应根据个体的特点,个体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的素质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树立起自信,从而获得更好地发展。即:扬长避短,激发潜能,因资施教。
在这个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留意观察、分析特点。
学生个体不同,当然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包括:动作、思维、理解能力等等各个方面。正常情况下教师很难发现学生的特点。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是最值得我们去分析的时候。“为什么别人在这儿过去了,他却过不去,卡到哪儿了?” “为什么他总在在这个地方出问题?” “为什么平时就没发现他在这上面会出问题?”等一系列的问号,教师如果细细分析过后,基本可以掌握学生在思维和理解能力方面的特点,这样可以更好地分析出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习是更顺利的。
2、尊重差异,承认差异,关注“差生”。
因为思维水平的不同,再加上不一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认知水平的障碍导致了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不要说孩子笨,一次说笨,不相信——我笨吗?二次说笨,不自信——我不如别人吗?三次说笨,不怀疑——我就是笨,然后就背着“笨蛋”的书包进课堂,开始用自己的言行塑造“笨蛋”形象了。相信没有哪一个孩子愿意落在别人后面。此时,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孩子落后的原因,找准指导的切入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抹杀孩子的自信,损伤孩子的自尊的压制做法无疑会给孩子的学习雪上加霜。
3、根据学生学习风格不同,提供相配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4、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以上提及的因材施教是“材”在个体资质下的一些看法。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这个层面讲,孩子们的潜能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受益终生。
二、“材”指教材,“教”指课堂教法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课型随之出现了。大多数课型的要求是以学生活动为主。只要课上学生活动的多,说的多,应该就算是较好的课堂。但我认为: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课型还应依教材内容而定,由此产生的教法有所不同。
1、教材内容前后联系,课堂当以“活动”为主。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都有个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但引导的成功与否还还需要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如果新的内容与前面有联系,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那么教师此时的引导只不过是将学生知与不知之间的薄膜帮学生点破,而后学生开始豁然开朗,“噢,原来如此。”“原来问题这么简单!”这样的引导算是到位了,剩下的时间当以学生的说和做为主,这样的课堂老师说的少而精。
2、全新教材内容,课堂当以讲授为主。
教材内容有的有前后联系,而有的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个盲点。学生基本上没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老师再引导也是很吃力的。这时的课堂就应以讲授为主,帮学生走过探求新知最难的一道坎。比如: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一节,孩子们在课下很少搜集到这方面的资料。他们对宇宙最多也只不过停留在一个“很大“的平面感觉上,到底那个“大”是个什么样的程度,还说不准。此时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准备充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在课堂上适时展示,再加上一些小小的教学技巧,如数字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感悟宇宙。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课堂效果将不光是书本上的点滴,留下的还会有课后无尽的回味,激发起的还有那种探索宇宙的强烈欲望。一节课下来,课上似乎是以老师讲为主,但实际上学生们的思想活动早已经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
综上总述,“因材施教”不管是以个体差异实施特定的教育方式,还是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实施不同的教法,总归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发展。总之,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学生的方面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因材施教,我们的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健康的人格,勇敢面对任何挑战的勇气与力量!
【关键词】 因材施教;有地放矢;教法
常言说得好:教学有方、教无定方。“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无疑体现了哲学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也说明了这一道理。为了孩子们的终身发展,依据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对“因材施教”这个词有个人的看法。
一、“材”指个体资质。“教”指教育方式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资质。为了使其个体的能量发挥到最佳的水平,施教者应根据个体的特点,个体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的素质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树立起自信,从而获得更好地发展。即:扬长避短,激发潜能,因资施教。
在这个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留意观察、分析特点。
学生个体不同,当然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包括:动作、思维、理解能力等等各个方面。正常情况下教师很难发现学生的特点。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是最值得我们去分析的时候。“为什么别人在这儿过去了,他却过不去,卡到哪儿了?” “为什么他总在在这个地方出问题?” “为什么平时就没发现他在这上面会出问题?”等一系列的问号,教师如果细细分析过后,基本可以掌握学生在思维和理解能力方面的特点,这样可以更好地分析出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习是更顺利的。
2、尊重差异,承认差异,关注“差生”。
因为思维水平的不同,再加上不一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认知水平的障碍导致了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不要说孩子笨,一次说笨,不相信——我笨吗?二次说笨,不自信——我不如别人吗?三次说笨,不怀疑——我就是笨,然后就背着“笨蛋”的书包进课堂,开始用自己的言行塑造“笨蛋”形象了。相信没有哪一个孩子愿意落在别人后面。此时,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孩子落后的原因,找准指导的切入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抹杀孩子的自信,损伤孩子的自尊的压制做法无疑会给孩子的学习雪上加霜。
3、根据学生学习风格不同,提供相配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4、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以上提及的因材施教是“材”在个体资质下的一些看法。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这个层面讲,孩子们的潜能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受益终生。
二、“材”指教材,“教”指课堂教法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课型随之出现了。大多数课型的要求是以学生活动为主。只要课上学生活动的多,说的多,应该就算是较好的课堂。但我认为: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课型还应依教材内容而定,由此产生的教法有所不同。
1、教材内容前后联系,课堂当以“活动”为主。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都有个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但引导的成功与否还还需要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如果新的内容与前面有联系,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那么教师此时的引导只不过是将学生知与不知之间的薄膜帮学生点破,而后学生开始豁然开朗,“噢,原来如此。”“原来问题这么简单!”这样的引导算是到位了,剩下的时间当以学生的说和做为主,这样的课堂老师说的少而精。
2、全新教材内容,课堂当以讲授为主。
教材内容有的有前后联系,而有的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个盲点。学生基本上没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老师再引导也是很吃力的。这时的课堂就应以讲授为主,帮学生走过探求新知最难的一道坎。比如: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一节,孩子们在课下很少搜集到这方面的资料。他们对宇宙最多也只不过停留在一个“很大“的平面感觉上,到底那个“大”是个什么样的程度,还说不准。此时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准备充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在课堂上适时展示,再加上一些小小的教学技巧,如数字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感悟宇宙。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课堂效果将不光是书本上的点滴,留下的还会有课后无尽的回味,激发起的还有那种探索宇宙的强烈欲望。一节课下来,课上似乎是以老师讲为主,但实际上学生们的思想活动早已经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
综上总述,“因材施教”不管是以个体差异实施特定的教育方式,还是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实施不同的教法,总归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发展。总之,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学生的方面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因材施教,我们的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健康的人格,勇敢面对任何挑战的勇气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