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成功感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047—01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培养并使之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则是促进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学习与兴趣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如学龄前儿童尽管他们的智商可能没有成人高,但他们的学习效率却是惊人的:他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学会了走路、说话,认识了身边的许多事物,而成人学一门外语的速度可能还没有幼儿学说话的速度快。这就是因为幼儿非常希望了解身边的事物,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并没有上过学,但他们都取得了很高的科研成就,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就会学得更快、更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应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很有趣的
学生在学校学习,哪会有什么乐趣呢?那可不一定。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去寻找,就会发现乐趣是处处存在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遇事都去想它积极的一面,学习是非常有趣的,不要过多去想它有多么枯燥,学会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就会学得更充实。比如,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个又一个很复杂的应用题,自己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和数学美感,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这样学生就会为学到了新的知识而喜悦,为解决了新的问题而自豪,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美国教育家格伦·多曼说:“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环境使他们感到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地遇到这样的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们都认为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取个名字,叫他们天才。”的确,刚具认知能力的孩子都会认为学习是有趣的,他们很好动,常常会摆弄一些东西,感到兴趣极佳。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步地认识了这个世界,不断学习着新的知识。但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种对学习的兴趣最长将持续到上小学前。上小学后,他们会逐渐地对学校学习产生排斥和厌恶感,认为在学校学习很枯燥乏味。为此,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重新寻找并发现学习中的乐趣,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二、发挥情感作用,使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
“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倾注对学生的爱,提出适当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期望,耐心地帮助、引导他们,就会产生“皮克马利翁效应”,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当然,其间也要注意避免“马太效应”的出现,对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在给优等生“锦上添花”的同时,也要为中等生和暂时的后进生“雪中送炭”,使他们向优等生转化。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教师期望的大小必须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不愿意接受教师的较高期望,自尊心强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期望必须要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課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有效发挥,学生会信心十足地学习,教学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三、了解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学习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当学生觉得这个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其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减弱,其间,教师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就显得大有必要。
四、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他们每取得一点小的成绩时,教师就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奖励,达到什么样目标,就给学生什么样的奖励。取得小进步,实现小目标则进行小奖励,如奖励一块橡皮;取得中进步、实现中目标则进行中奖励,如奖励一本学生喜欢的书等;取得大进步、实现大目标则进行大奖励,如评为学习标兵或三好学生等。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学生的行为,有助于他们形成自我成功感,并在不知不觉间产生学习兴趣。
编辑:孟 刚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047—01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培养并使之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则是促进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学习与兴趣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如学龄前儿童尽管他们的智商可能没有成人高,但他们的学习效率却是惊人的:他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学会了走路、说话,认识了身边的许多事物,而成人学一门外语的速度可能还没有幼儿学说话的速度快。这就是因为幼儿非常希望了解身边的事物,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并没有上过学,但他们都取得了很高的科研成就,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就会学得更快、更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应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很有趣的
学生在学校学习,哪会有什么乐趣呢?那可不一定。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去寻找,就会发现乐趣是处处存在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遇事都去想它积极的一面,学习是非常有趣的,不要过多去想它有多么枯燥,学会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就会学得更充实。比如,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个又一个很复杂的应用题,自己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和数学美感,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这样学生就会为学到了新的知识而喜悦,为解决了新的问题而自豪,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美国教育家格伦·多曼说:“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环境使他们感到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地遇到这样的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们都认为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取个名字,叫他们天才。”的确,刚具认知能力的孩子都会认为学习是有趣的,他们很好动,常常会摆弄一些东西,感到兴趣极佳。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步地认识了这个世界,不断学习着新的知识。但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种对学习的兴趣最长将持续到上小学前。上小学后,他们会逐渐地对学校学习产生排斥和厌恶感,认为在学校学习很枯燥乏味。为此,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重新寻找并发现学习中的乐趣,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二、发挥情感作用,使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
“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倾注对学生的爱,提出适当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期望,耐心地帮助、引导他们,就会产生“皮克马利翁效应”,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当然,其间也要注意避免“马太效应”的出现,对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在给优等生“锦上添花”的同时,也要为中等生和暂时的后进生“雪中送炭”,使他们向优等生转化。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教师期望的大小必须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不愿意接受教师的较高期望,自尊心强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期望必须要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課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有效发挥,学生会信心十足地学习,教学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三、了解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学习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当学生觉得这个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其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减弱,其间,教师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就显得大有必要。
四、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他们每取得一点小的成绩时,教师就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奖励,达到什么样目标,就给学生什么样的奖励。取得小进步,实现小目标则进行小奖励,如奖励一块橡皮;取得中进步、实现中目标则进行中奖励,如奖励一本学生喜欢的书等;取得大进步、实现大目标则进行大奖励,如评为学习标兵或三好学生等。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学生的行为,有助于他们形成自我成功感,并在不知不觉间产生学习兴趣。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