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范围有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高中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并能够鉴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因此,学生一进入高中,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进行课内文本阅读外,都会不失时机地提倡和鼓励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尤以文学名著为重。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很容易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合理引导,使得学生在茫茫书海中无所适从,加上学生课内作业负担过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数理化解题上,结果课外阅读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架起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的放矢。
一、链接阅读
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展开课内和课外的链接阅读。比如教师在展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的教学时,建议学生去读《博览群书》选编的《读书的艺术》,让学生零距离了解大师们读书的苦与乐,从而认识读书的必要性,阅读的重要性,懂得如何读书,读什么书。
二、同类扩展
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同类既可以是题材的同类,可以是文体的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的同类。
如学了老舍的《想北平》后,向学生推荐同时代的作家林语堂的《说北平》。在对比阅读中,学生会发现林语堂先生对北平的描述较细致,侧重于对北平的欣赏。而老舍先生则侧重于抒发对北平的思念,对北平的介绍简而概之。但两篇文章都突出了北平“宜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学了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可以向学生推荐《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再去感受北国秋景清静悲凉的况味,从而体悟作者的艺术风格。
三、作品延伸
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中外名著只能选其中的一部分,这就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原著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外活动中读读原汁原味的书籍,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如笔者在教梭罗的《神的一滴》之前布置了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瓦尔登湖》,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畅游于瓦尔登湖畔,领略优美的湖光山色,让自我的心灵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获得片刻的宁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中获得生活智慧的启迪,思考生命存在的本质。
四、走近作家
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基点,向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故事扩展;或以某一作家的成长故事为基点,向这位作家的代表作品扩展。教完《赤壁赋》,教师可以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完了张洁的《我的四季》,让学生去读一读她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沉重的翅膀》《无字》等。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家的思想性格、生活道路、创作成就;学习作家勤勉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走进名著
以课本中的名著选读为立足点,全面走进名著。这也是迎合新课标下名著阅读与考核的要求,有必要的话,教师在授课伊始就应该指导学生去读大纲要求的名著篇目。苏教版必修教材里选录了《红楼梦》的章节《林黛玉进贾府》,以及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以教材为起点的情况下,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印发《名著导读》讲义,从名著的内容概要、人物刻画、主题思想、问题思考等分析引导,起到阅读指导的作用。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灵魂的导游者,提倡一种“目中有人”的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再忙,也始终不能放弃读书。读书也是一种生活——一种极大丰富和延长我们生命独特体验的生活。
阅读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课外阅读植根于课本,既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能增加阅读量,又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圣贤,了解历史,了解世界,使之在读书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因此,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充分发挥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互补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大语文”教学决不可以忽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链接,只有学会阅读应用才算是真正地学会了语文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212362)
一、链接阅读
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展开课内和课外的链接阅读。比如教师在展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的教学时,建议学生去读《博览群书》选编的《读书的艺术》,让学生零距离了解大师们读书的苦与乐,从而认识读书的必要性,阅读的重要性,懂得如何读书,读什么书。
二、同类扩展
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同类既可以是题材的同类,可以是文体的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的同类。
如学了老舍的《想北平》后,向学生推荐同时代的作家林语堂的《说北平》。在对比阅读中,学生会发现林语堂先生对北平的描述较细致,侧重于对北平的欣赏。而老舍先生则侧重于抒发对北平的思念,对北平的介绍简而概之。但两篇文章都突出了北平“宜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学了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可以向学生推荐《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再去感受北国秋景清静悲凉的况味,从而体悟作者的艺术风格。
三、作品延伸
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中外名著只能选其中的一部分,这就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原著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外活动中读读原汁原味的书籍,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如笔者在教梭罗的《神的一滴》之前布置了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瓦尔登湖》,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畅游于瓦尔登湖畔,领略优美的湖光山色,让自我的心灵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获得片刻的宁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中获得生活智慧的启迪,思考生命存在的本质。
四、走近作家
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基点,向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故事扩展;或以某一作家的成长故事为基点,向这位作家的代表作品扩展。教完《赤壁赋》,教师可以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完了张洁的《我的四季》,让学生去读一读她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沉重的翅膀》《无字》等。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家的思想性格、生活道路、创作成就;学习作家勤勉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走进名著
以课本中的名著选读为立足点,全面走进名著。这也是迎合新课标下名著阅读与考核的要求,有必要的话,教师在授课伊始就应该指导学生去读大纲要求的名著篇目。苏教版必修教材里选录了《红楼梦》的章节《林黛玉进贾府》,以及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以教材为起点的情况下,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印发《名著导读》讲义,从名著的内容概要、人物刻画、主题思想、问题思考等分析引导,起到阅读指导的作用。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灵魂的导游者,提倡一种“目中有人”的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再忙,也始终不能放弃读书。读书也是一种生活——一种极大丰富和延长我们生命独特体验的生活。
阅读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课外阅读植根于课本,既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能增加阅读量,又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圣贤,了解历史,了解世界,使之在读书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因此,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充分发挥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互补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大语文”教学决不可以忽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链接,只有学会阅读应用才算是真正地学会了语文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21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