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碧水源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解决了三大国际技术难题:膜材料制造、膜设备制造和膜应用工艺。
“每分钟能处理两升水左右,如果喝、洗菜、做饭就足够了。” 碧水源净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辉向前来询问的观众介绍道。在6 号展会现场,只有加湿器那样大小的、即能过滤杂质又能过滤病毒的家用净水处理器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碧水源净水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技术开发应用的高科技环保企业,2010年6月28日,荣获“首届中国最具创新商业模式创业板上市公司”和“首届创业板十佳创业团队”两项殊荣(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五十强暨首届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评选”颁奖)。是本次高交会力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走在水治理最前端
2001年,曾任职于科技部社会发展司负责环境保护的文剑平到澳大利亚学习环境管理,回国后便一心治水。文剑平治水的决心源于2500年前的蜀郡太守李冰,公元前277年,李冰受命于秦昭王的治水重任,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李冰治水的精神给了文剑平巨大的鼓舞,他以传承民族基因、为民治污为己任,创办了碧水源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碧水源公司是由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专业从事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技术开发、应用的高科技环保企业,他们当中多数为崇尚科学、倡导绿色环保人士,他们对膜生物反应器(MBR)的研制,可以说到了着魔的状态。MBR技术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建造污水处理厂或再生水厂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包括技术方案设计、工程设计、技术实施与系统集成、运营技术支持和托管运营服务等,并生产和提供核心设备膜组器和其核心部件膜材料,最终为客户建成具有较高出水水质的污水处理厂或再生水厂 。
碧水源作为国内最早的MBR企业,在MBR工艺、膜组器设备和膜材料制造三大关键领域全面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产品性能不低于GE、西门子。同时,公司凭借低于国外大约30%的价格优势和良好及时的售后服务优势,在大中型MBR项目上拥有60%的市场占有率。
“过去20年间,在水处理领域的技术突破中,膜技术是第一位的;在2020年以前,绝大多数专家公认,膜技术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技术。”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环境科学家陈吉宁如是说。
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污水经过超高浓度的微生物分解后,采用孔径只有0.1-0.4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几百分之一)的中空纤维膜进行固液分离,清水再经过臭氧消毒,最后形成水质和生物安全性高的优质再生水。
较之传统技术“沉淀池”,膜技术具有出水水质标准高(超过国家一级A标准)、占地面积少(只有传统工艺的1/3~1/2)、增量扩容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由于出水标准高,经膜技术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作为新生水源。
历经多年不懈努力,碧水源研发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解决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三大国际技术难题:膜材料制造、膜设备制造和膜应用工艺,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填补国家多项空白。
学习IBM
2007年,碧水源投资3亿在北京雁栖开发区建设亚洲最大的膜组器生产基地。膜组器是膜生物反应器(MBR)的核心设备。
据碧水源研发部副部长陈春生介绍,利用MBR技术,如果工程造价为2000-3000元,那么其中膜的成本是800-1000元,占据了30%的成本。而现在,我国95%的膜材料进口自日本。
而膜生产基地的建成,是碧水源商业模式转型的重要一环,而它转型的榜样就是IT巨头——IBM。碧水源就是要学习IBM,“IBM通过服务器、软件以及咨询服务等关键环节获取收益。” 在水处理市场,碧水源提供的同样是“系统解决方案”:承接项目,不仅仅提供技术咨询,而且涵盖工程、基建等环节,全程参与,全程服务。
碧水源的流程是,膜组器生产基地建成后,公司将形成膜材料的控制力,再结合工艺、技术服务的优势掌控整个水处理价值链中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再将工程作业外包给服务商,退出工程建设的环节。
盈利预测与估值
碧水源的常务副总经理何愿平介绍到,创业之初,新技术的市场推广是最大的困难, 以一个处理能力10000吨/天的工程为例,传统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成本为1500-2500元/吨,而采用MBR技术,则需要2000-3000元/吨。另外,MBR技术的日常运营成本较传统技术也高出10%左右。
政府是碧水源技术服务的最大买家,2007年,其70%左右的销售收入来自政府。及时的回款,也是碧水源更愿意与政府合作的原因之一。碧水源主要的销售收入来自北京,占有北京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再生化利用70%以上的市场份额。
自2008年11月开始,公司形成膜材料的批量生产,部分实现了制造膜组器所需的关键部件自主生产,增加了利润空间。此外,膜材料一般5-8年需更换一次,未来公司膜材料的完全自主开发生产,可以持续为客户提供膜材料的更换服务,并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碧水源不仅所处的行业好,其商业模式更是有独到之处:即在业务量的积累基础上会衍生出后续的业务,产生一种滚雪球效应。首先是工程业务EPC,然后是多年的污水处理托管。原始的工程业务与后续的衍生业务从数量上看是什么个关系呢?大概是1:0.3的关系。
就是说每拿到1亿元的工程,后续将衍生0.3亿元的持续业务,这就产生了滚雪球效应。
并且,由于后续污水处理业务的毛利、净利是工程业务的两倍,因此原始业务量与后续业务量的比例关系相当于1:0.6。
这种关系换算成成长性是个什么概念呢?其实就相当于说:假设当前的托管业务基数为零,未来每年工程业务量即使不增长,那么仅衍生业务两年后也足以使利润翻倍;再之后,在托管业务量基数的作用下,这种滚雪球效应逐渐减弱。
碧水源的滚雪球效应体现在,每5年,即需要更换膜组,而其成本约相当于工程造价的50%,这样,做的工程越多,后续的膜业务量越大。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在2010-2012年,公司可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1.95亿、3.24亿、5.04亿,折合每股收益为:1.33元、2.20元、3.43元,对应的市盈率分别为:80倍、49倍、31倍。
在创业板中,碧水源是一个“明星”堆中的“明星”。致力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双重难题。虽然发展空间巨大,但专家指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技术与服务是公司两大核心竞争力,在水处理中最核心的一个技术问题是,膜生物反应器,目前要靠进口,碧水源只能说是会应用;二是水污染处理的应用成本太高。碧水源独天得厚,立足于首都北京市场,从某方面来说抢点了“制高点”。北京市场的特殊性表现为,不用担心市场。但如果想复制到外地其他城市,那么其他城市肯定会考虑成本因素。
“每分钟能处理两升水左右,如果喝、洗菜、做饭就足够了。” 碧水源净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辉向前来询问的观众介绍道。在6 号展会现场,只有加湿器那样大小的、即能过滤杂质又能过滤病毒的家用净水处理器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碧水源净水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技术开发应用的高科技环保企业,2010年6月28日,荣获“首届中国最具创新商业模式创业板上市公司”和“首届创业板十佳创业团队”两项殊荣(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五十强暨首届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评选”颁奖)。是本次高交会力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走在水治理最前端
2001年,曾任职于科技部社会发展司负责环境保护的文剑平到澳大利亚学习环境管理,回国后便一心治水。文剑平治水的决心源于2500年前的蜀郡太守李冰,公元前277年,李冰受命于秦昭王的治水重任,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李冰治水的精神给了文剑平巨大的鼓舞,他以传承民族基因、为民治污为己任,创办了碧水源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碧水源公司是由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专业从事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技术开发、应用的高科技环保企业,他们当中多数为崇尚科学、倡导绿色环保人士,他们对膜生物反应器(MBR)的研制,可以说到了着魔的状态。MBR技术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建造污水处理厂或再生水厂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包括技术方案设计、工程设计、技术实施与系统集成、运营技术支持和托管运营服务等,并生产和提供核心设备膜组器和其核心部件膜材料,最终为客户建成具有较高出水水质的污水处理厂或再生水厂 。
碧水源作为国内最早的MBR企业,在MBR工艺、膜组器设备和膜材料制造三大关键领域全面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产品性能不低于GE、西门子。同时,公司凭借低于国外大约30%的价格优势和良好及时的售后服务优势,在大中型MBR项目上拥有60%的市场占有率。
“过去20年间,在水处理领域的技术突破中,膜技术是第一位的;在2020年以前,绝大多数专家公认,膜技术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技术。”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环境科学家陈吉宁如是说。
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污水经过超高浓度的微生物分解后,采用孔径只有0.1-0.4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几百分之一)的中空纤维膜进行固液分离,清水再经过臭氧消毒,最后形成水质和生物安全性高的优质再生水。
较之传统技术“沉淀池”,膜技术具有出水水质标准高(超过国家一级A标准)、占地面积少(只有传统工艺的1/3~1/2)、增量扩容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由于出水标准高,经膜技术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作为新生水源。
历经多年不懈努力,碧水源研发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解决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三大国际技术难题:膜材料制造、膜设备制造和膜应用工艺,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填补国家多项空白。
学习IBM
2007年,碧水源投资3亿在北京雁栖开发区建设亚洲最大的膜组器生产基地。膜组器是膜生物反应器(MBR)的核心设备。
据碧水源研发部副部长陈春生介绍,利用MBR技术,如果工程造价为2000-3000元,那么其中膜的成本是800-1000元,占据了30%的成本。而现在,我国95%的膜材料进口自日本。
而膜生产基地的建成,是碧水源商业模式转型的重要一环,而它转型的榜样就是IT巨头——IBM。碧水源就是要学习IBM,“IBM通过服务器、软件以及咨询服务等关键环节获取收益。” 在水处理市场,碧水源提供的同样是“系统解决方案”:承接项目,不仅仅提供技术咨询,而且涵盖工程、基建等环节,全程参与,全程服务。
碧水源的流程是,膜组器生产基地建成后,公司将形成膜材料的控制力,再结合工艺、技术服务的优势掌控整个水处理价值链中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再将工程作业外包给服务商,退出工程建设的环节。
盈利预测与估值
碧水源的常务副总经理何愿平介绍到,创业之初,新技术的市场推广是最大的困难, 以一个处理能力10000吨/天的工程为例,传统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成本为1500-2500元/吨,而采用MBR技术,则需要2000-3000元/吨。另外,MBR技术的日常运营成本较传统技术也高出10%左右。
政府是碧水源技术服务的最大买家,2007年,其70%左右的销售收入来自政府。及时的回款,也是碧水源更愿意与政府合作的原因之一。碧水源主要的销售收入来自北京,占有北京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再生化利用70%以上的市场份额。
自2008年11月开始,公司形成膜材料的批量生产,部分实现了制造膜组器所需的关键部件自主生产,增加了利润空间。此外,膜材料一般5-8年需更换一次,未来公司膜材料的完全自主开发生产,可以持续为客户提供膜材料的更换服务,并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碧水源不仅所处的行业好,其商业模式更是有独到之处:即在业务量的积累基础上会衍生出后续的业务,产生一种滚雪球效应。首先是工程业务EPC,然后是多年的污水处理托管。原始的工程业务与后续的衍生业务从数量上看是什么个关系呢?大概是1:0.3的关系。
就是说每拿到1亿元的工程,后续将衍生0.3亿元的持续业务,这就产生了滚雪球效应。
并且,由于后续污水处理业务的毛利、净利是工程业务的两倍,因此原始业务量与后续业务量的比例关系相当于1:0.6。
这种关系换算成成长性是个什么概念呢?其实就相当于说:假设当前的托管业务基数为零,未来每年工程业务量即使不增长,那么仅衍生业务两年后也足以使利润翻倍;再之后,在托管业务量基数的作用下,这种滚雪球效应逐渐减弱。
碧水源的滚雪球效应体现在,每5年,即需要更换膜组,而其成本约相当于工程造价的50%,这样,做的工程越多,后续的膜业务量越大。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在2010-2012年,公司可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1.95亿、3.24亿、5.04亿,折合每股收益为:1.33元、2.20元、3.43元,对应的市盈率分别为:80倍、49倍、31倍。
在创业板中,碧水源是一个“明星”堆中的“明星”。致力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双重难题。虽然发展空间巨大,但专家指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技术与服务是公司两大核心竞争力,在水处理中最核心的一个技术问题是,膜生物反应器,目前要靠进口,碧水源只能说是会应用;二是水污染处理的应用成本太高。碧水源独天得厚,立足于首都北京市场,从某方面来说抢点了“制高点”。北京市场的特殊性表现为,不用担心市场。但如果想复制到外地其他城市,那么其他城市肯定会考虑成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