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和其他阶段的一样,关注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用准确无误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客观地描述事物本质。《蟋蟀的住宅》是一篇充满着童真童趣,用语传神的说明性文章。本文的重难点就是从工具、选址、设计三个方面去感悟蟋蟀住宅的“伟大”。而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这三个方面,那么学生只是知其然,而没有真正领悟所以然,所谓的“伟大”也只是书上是这样写的,老师是这么说的,根本没有真正地体会。那么如何利用说明文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呢?
图文并茂的教学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有时它的效果比长篇大论的赘述更具体直观。
《蟋蟀的住宅》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这时如果我们直接问:“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蟋蟀住宅的选址有什么特点?”我想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阳光充足”“排水优良”,非常准确,这两个词在文章第二小节就出现过。但是学生真的懂了吗?事实上能从书中找到的答案,并不能说明学生真的懂了。
可以画图。结合文章的意思,简单地绘制下面A、B两幅图,目的就在于检查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什么是“顺着地势”,为什么蟋蟀的住宅不会积水,从而领悟蟋蟀住宅的“伟大”。
部分学生认为A会积水,所以选择B。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顺着地势”。这时不妨问一问:“仔细看过爸爸的手表吗?指针是如何转动的?”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是顺时针转动的。”此时乘胜追击,“顺着地势”就是沿着地势,就像爸爸的手表,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那么这个时候,你觉得是选A还是B呢?答案显而易见。利用图解,不仅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一个难点,而且在不断的追问中使得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选择,一步一步接近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法布尔赞叹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那“伟大”到底体现在何处呢?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是挖掘工具的柔弱,还不足以震撼学生,不足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伟大”的赞叹。这时不妨让学生进行一组比较:九寸相当于30厘米,而蟋蟀的身長加上触须差不多五六厘米,也就是说,洞穴的深度大概是蟋蟀体长的5到6倍。现在,如果我要求你,在30天的时间里,只用一双手,挖出一个6米深的洞穴,你觉得你完成的可能性是多大?
学生深吸一口气,看着自己的一双小手,无奈地摇了摇头,不可能,甚至一天都不可能坚持。当学生有了这一个认识后,就会认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这时还可以追加一句“蟋蟀又名‘百日虫’”,当学生回味过来,发现原来蟋蟀是用生命在挖洞,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谁还能说这不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样的设计不着痕迹,不刻意,让学生联系实际,无须多言,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出文章的深意。
在教学中,我们急需激活学生的“主动思维系统”,我们追求的不是表面热闹的课堂,而是闪烁着思维火花的课堂;我们提出的不是“是”与“不是”的问题,而是值得思考、需要探究的问题。
《蟋蟀的住宅》一文中说道:“傍晚时分,蟋蟀总在平台上弹琴。”“弹琴”一词把蟋蟀拟人化了,使得句子很生动,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更讲究准确性、科学性。法布尔用“弹琴”一词是否准确呢?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语言更生动,那“唱歌”一词也可以啊,为什么非要用“弹琴”呢?通过百度搜索我们不难发现原来蟋蟀的发音靠的是翅膀的振动,它的发音原理和琴发出声音的原理是一样的。原来“弹琴”一词不仅使得语言生动了,更显示了很强的科学性,完全没有违背说明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也学会了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事情的真相,更为可喜的是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围绕体会“伟大的工程”这一难点展开,从细微处入手,层层推进。这样的设计才是把难点落到了实处,才能够使“伟大”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
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沉浸其中,真正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利用图解,加深理解
图文并茂的教学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有时它的效果比长篇大论的赘述更具体直观。
《蟋蟀的住宅》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这时如果我们直接问:“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蟋蟀住宅的选址有什么特点?”我想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阳光充足”“排水优良”,非常准确,这两个词在文章第二小节就出现过。但是学生真的懂了吗?事实上能从书中找到的答案,并不能说明学生真的懂了。
可以画图。结合文章的意思,简单地绘制下面A、B两幅图,目的就在于检查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什么是“顺着地势”,为什么蟋蟀的住宅不会积水,从而领悟蟋蟀住宅的“伟大”。
部分学生认为A会积水,所以选择B。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顺着地势”。这时不妨问一问:“仔细看过爸爸的手表吗?指针是如何转动的?”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是顺时针转动的。”此时乘胜追击,“顺着地势”就是沿着地势,就像爸爸的手表,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那么这个时候,你觉得是选A还是B呢?答案显而易见。利用图解,不仅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一个难点,而且在不断的追问中使得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选择,一步一步接近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运用比较,建立联系
法布尔赞叹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那“伟大”到底体现在何处呢?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是挖掘工具的柔弱,还不足以震撼学生,不足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伟大”的赞叹。这时不妨让学生进行一组比较:九寸相当于30厘米,而蟋蟀的身長加上触须差不多五六厘米,也就是说,洞穴的深度大概是蟋蟀体长的5到6倍。现在,如果我要求你,在30天的时间里,只用一双手,挖出一个6米深的洞穴,你觉得你完成的可能性是多大?
学生深吸一口气,看着自己的一双小手,无奈地摇了摇头,不可能,甚至一天都不可能坚持。当学生有了这一个认识后,就会认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这时还可以追加一句“蟋蟀又名‘百日虫’”,当学生回味过来,发现原来蟋蟀是用生命在挖洞,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谁还能说这不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样的设计不着痕迹,不刻意,让学生联系实际,无须多言,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出文章的深意。
三、溯因思考,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急需激活学生的“主动思维系统”,我们追求的不是表面热闹的课堂,而是闪烁着思维火花的课堂;我们提出的不是“是”与“不是”的问题,而是值得思考、需要探究的问题。
《蟋蟀的住宅》一文中说道:“傍晚时分,蟋蟀总在平台上弹琴。”“弹琴”一词把蟋蟀拟人化了,使得句子很生动,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更讲究准确性、科学性。法布尔用“弹琴”一词是否准确呢?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语言更生动,那“唱歌”一词也可以啊,为什么非要用“弹琴”呢?通过百度搜索我们不难发现原来蟋蟀的发音靠的是翅膀的振动,它的发音原理和琴发出声音的原理是一样的。原来“弹琴”一词不仅使得语言生动了,更显示了很强的科学性,完全没有违背说明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也学会了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事情的真相,更为可喜的是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围绕体会“伟大的工程”这一难点展开,从细微处入手,层层推进。这样的设计才是把难点落到了实处,才能够使“伟大”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
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沉浸其中,真正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