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性思维绽放于说明文教学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a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和其他阶段的一样,关注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用准确无误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客观地描述事物本质。《蟋蟀的住宅》是一篇充满着童真童趣,用语传神的说明性文章。本文的重难点就是从工具、选址、设计三个方面去感悟蟋蟀住宅的“伟大”。而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这三个方面,那么学生只是知其然,而没有真正领悟所以然,所谓的“伟大”也只是书上是这样写的,老师是这么说的,根本没有真正地体会。那么如何利用说明文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呢?

一、利用图解,加深理解


  图文并茂的教学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有时它的效果比长篇大论的赘述更具体直观。
  《蟋蟀的住宅》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这时如果我们直接问:“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蟋蟀住宅的选址有什么特点?”我想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阳光充足”“排水优良”,非常准确,这两个词在文章第二小节就出现过。但是学生真的懂了吗?事实上能从书中找到的答案,并不能说明学生真的懂了。
  可以画图。结合文章的意思,简单地绘制下面A、B两幅图,目的就在于检查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什么是“顺着地势”,为什么蟋蟀的住宅不会积水,从而领悟蟋蟀住宅的“伟大”。



  部分学生认为A会积水,所以选择B。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顺着地势”。这时不妨问一问:“仔细看过爸爸的手表吗?指针是如何转动的?”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是顺时针转动的。”此时乘胜追击,“顺着地势”就是沿着地势,就像爸爸的手表,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那么这个时候,你觉得是选A还是B呢?答案显而易见。利用图解,不仅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一个难点,而且在不断的追问中使得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选择,一步一步接近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运用比较,建立联系


  法布尔赞叹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那“伟大”到底体现在何处呢?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是挖掘工具的柔弱,还不足以震撼学生,不足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伟大”的赞叹。这时不妨让学生进行一组比较:九寸相当于30厘米,而蟋蟀的身長加上触须差不多五六厘米,也就是说,洞穴的深度大概是蟋蟀体长的5到6倍。现在,如果我要求你,在30天的时间里,只用一双手,挖出一个6米深的洞穴,你觉得你完成的可能性是多大?
  学生深吸一口气,看着自己的一双小手,无奈地摇了摇头,不可能,甚至一天都不可能坚持。当学生有了这一个认识后,就会认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这时还可以追加一句“蟋蟀又名‘百日虫’”,当学生回味过来,发现原来蟋蟀是用生命在挖洞,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谁还能说这不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样的设计不着痕迹,不刻意,让学生联系实际,无须多言,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出文章的深意。

三、溯因思考,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急需激活学生的“主动思维系统”,我们追求的不是表面热闹的课堂,而是闪烁着思维火花的课堂;我们提出的不是“是”与“不是”的问题,而是值得思考、需要探究的问题。
  《蟋蟀的住宅》一文中说道:“傍晚时分,蟋蟀总在平台上弹琴。”“弹琴”一词把蟋蟀拟人化了,使得句子很生动,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更讲究准确性、科学性。法布尔用“弹琴”一词是否准确呢?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语言更生动,那“唱歌”一词也可以啊,为什么非要用“弹琴”呢?通过百度搜索我们不难发现原来蟋蟀的发音靠的是翅膀的振动,它的发音原理和琴发出声音的原理是一样的。原来“弹琴”一词不仅使得语言生动了,更显示了很强的科学性,完全没有违背说明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也学会了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事情的真相,更为可喜的是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围绕体会“伟大的工程”这一难点展开,从细微处入手,层层推进。这样的设计才是把难点落到了实处,才能够使“伟大”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
  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沉浸其中,真正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情况下这里所说的读是指单篇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都是以单篇阅读为基础的。近年来,群文阅读逐渐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相对于单篇阅读而言,这是一个新的概念,这是面向初中学生开展的新样式语文学习活动,从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到学习方法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同时,由于群文阅读是相对于单篇阅读而言的,所以对群文阅读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将多篇文本放在一起阅读。这样的理解无可非议,但日
期刊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因在阅读和写作中找不到入手点而焦头烂额。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和感悟力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期待他们和成人一样,看到一篇文章便能对其观点进行分析。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通过有限的小学语文阅读量来培养出无限的想象力和感悟,这就凸显出“比较法”在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当中的作用。比较阅读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而且也是一种能够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期刊
群文阅读,是从一篇文章走向与某个议题相关的一系列文章的阅读。其中的“文”,不仅指课本中节选的课文,同时也含与其相关的课内以及课外的文章。“群文”并不仅仅只是把多篇文本简单地毫无秩序地堆积在一起,而是要把多篇相关的文章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自由地展开“群文阅读”。在群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较少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完多个文本,进而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表示的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获得对社会、个
期刊
名著阅读对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掌握和运用阅读方法策略、拓展学生阅读面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名著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实效,使其真正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这是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探索的问题。本文试从三个方面阐述我们的教学实践。一、部编教材编写意图审视及初中名著阅读现状反思  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让人满意。学生多年来在功利学习的驱动下,习惯于浅阅读、伪阅读、碎片化阅读,对整本书的阅读缺乏耐心
期刊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犹如百花园般繁花似锦,所选录的优美文章美不胜收。尤其是散文模块,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而且情感真挚动人,一直备受学生喜爱。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让学生不仅能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能受到熏陶。文章将结合实例,从抓住文体特点、营造优美意境、鉴赏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散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一、抓住文体特点  与其他文体相
期刊
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部编版教材的选材,坚持经典性、文质兼美的原则,只有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学的审美资源,发挥教材的美育价值,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这篇散文时,我们可以通过有梯度的引导,让学生开展一场兴味盎然的审美体验。一、感知美  《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有着散文的共性特点,用词优美,很有画面感。而想要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提升,就得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和审
期刊
游记,就是记游,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因取材范围广泛,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常常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享受。许多优秀的记游选进了教材,《草原》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就以《草原》为例谈游记类教材的处理。一、注重游记的体裁特点  (一)厘清线索  抓住线索,就是把握了文章的骨架。线索不止一条,一般有明暗两条,明线以地点或时间为线,易于发现;暗线以情感的变化为线,隐于文章,难以找出。《草
期刊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藤野先生》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了解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2.文本简析。《藤野先生》一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
期刊
《卖炭翁》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中的一首。在教学《卖炭翁》时,我采用了“走进角色,解读文本”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还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经过实践,我发现该教学方法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也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某一类型的人物。“走进角色”是指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亲密接触,抑或是将自己转换成作品中的人物,
期刊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编排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苏轼的《赤壁赋》、姚鼐的《登泰山记》五篇文章。这五篇文章经过光阴的检验,篇篇经典;作品的气韵与作者彼时的人生处境也有跨越时空的同气相生。恰当组织单元教学任务,发掘其精神内涵、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对高中生有着极深远的引领意义。一、亦诗亦画,意象丰韵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