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扎实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事关学校特色发展,更事关学校长远发展。文章在“高教强省”的大背景下,以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其存在问题,进而将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分解为立足点、目标点、关键点、借力点、支撑点等不同研究层面进行思考和剖析,以期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師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教强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6-0167-04
一、高教强省视域下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概念的提出
1.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提出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规划的启动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提出,黑龙江省立足于教育大省、教育强省的实际情况,于2008年,审时度势提出了“高教强省”的发展战略。为了深入推进 “高教强省”战略目标,实现高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彰显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2009年10月,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被确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试点院校,这也是黑龙江省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试点实施以来,试点院校紧紧围绕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应用型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为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010年10月,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并“决定继续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扩大建设院校数量,带动全省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此基础上,2011 年6月,黑龙江省通过并实施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方案》在“优化高校类别层次结构”部分中明确指出: “重点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使其达到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水平。”这样,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式提出。根据这一方案,哈尔滨学院、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等8所高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重点建设院校。2011年11月,黑龙江省教育厅在哈尔滨组织召开了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论证会,标志着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2.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
作为落实黑龙江省“高教强省”战略目标的具体措施之一,实施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工程,其办学定位就是要求各本科高校要立足学校实际,服务社会,依托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人才。特色应用型人才要紧密依托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能够熟练掌握某一项技术或管理领域的某项基本技能,同时还应包括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非技术性知识。“培养出的人才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既重视智力因素,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P85)。这既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功能,也是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
二、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也必然决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够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校情,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发展规划,但大部分学校定位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各校办学历史、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决定了当前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从宏观层面来看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是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性问题:总体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比例大体平均在17∶1的程度上;职称结构方面,高职称人数偏少,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占教师队伍的80%以上[2](P85)。而在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教师总数达到30%以上的只有个别院校。在学历结构方面,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人数偏少,平均在10%左右;师资队伍整体核心竞争力薄弱,各院师资队伍中不但缺少像院士、长江学者等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像龙江学者这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也是凤毛麟角。
2.从微观层面来看
在人才引进上存在误区,片面强调“高学位、高职称”,忽视专业对应性;在师资培养上存在盲目性,片面强调学历教育提升,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精湛生产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人才极度匮乏。
上述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也是各学校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三、如何构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1.明确办学定位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立足点
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误区: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情有独钟。个别高校面向海内外、国内外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聘请人才,并承诺提供安家费、子女安置等优厚待遇,实施“重金抢人”,这种做法在短时期内确实使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得到极大改观,但是随着办学的发展,后继问题也随之出现。高投入引进来的人才与本校的实际需求不接轨,或与现行从事的专业不对口,学科专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或与现行从事的专业不匹配,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3](P33)。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来寻找人才,盲目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
随着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传统研究性大学和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界定,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上也出现了巨大差异。这就要求在人才引进方面必须立足办学定位,根据特色专业发展需要,以 “双师型”人才引进和培养为目标,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学校的师资总量由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来决定;师资的专业结构和职称学历结构要由学科与专业的建设需求来决定。 2.“双师型”人才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点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是在职业教育中提出来的,为了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以加强实践性教学,达到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就是通过“双师型”教师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依托专业,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4]。
为此,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全面强化“双师型”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双师型”教师概念在我国提出较晚,学校、教师对其认识比较薄弱。因此,在职称评定、津贴费配等方面应适当倾斜政策,制定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激励制度,培养教师产学研意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自觉性,使得争做“双师型”教师逐步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意识[5](P67);另一方面,要强化外在的培养,学校组织教师到企业、基层生产单位、实验实训基地,通过教师亲自参与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等有效途径,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要创建条件,鼓励教师与企业、行业等生产单位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培养“双师型”人才是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点。以哈尔滨学院为例,2013年,该校提出了实施“100名双师”引进与培训计划,力争在相关学科专业,通过引进与培训的方式,增加100名 “双师”素质教师,逐步确立“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3.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
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从根本打破制约师资建设的瓶颈,其关键点就是要积极探索构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新模式。
在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确定后,各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为适应新的办学定位,在发展方向和内容的双重层面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大体上形成了“服务一个方向、突破一个重点、培养两个创新点”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1)服务一个方向,即服务于特色应用型本科学院发展方向。以此为基点引进人才,不盲目崇拜师资队伍学历水平、职称高低,更不局限于数量的多寡。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2011年,该校依托园艺专业,成功引进一个社会服务团队,该团队汇集了一批具有良好社会实践能力的专家,不但以“航天育种”为核心开创了果蔬育种的新突破,而且更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推广。几年来,该社会服务团队先后带领园艺专业研究生、本科生300余人,深入实验基地和农户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推广园艺技术知识。一方面,在大庆市周边蔬菜种植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真正地在果蔬种植领域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不但彰显了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服务社会功能,也体现了这一人才引进模式的时效性。
(2)突破一个重点,即把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创新团队作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来突破。大学教师要引领学术前沿、推动学科深入发展,这样才能延伸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水平人才,这是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的规律。几年来,学校始终把学科带头人、学术创新团队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以国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和特色专业为依托平台,扎实推进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在动物医学、计算机科学、药学等专业领域汇集了一批以“龙江学者”、“王震讲座教授”为核心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推动了这些学科深入发展。
(3)培育两个创新点,即一个是在培训内容上的创新突破;另一个是在培训形式上的创新突破。在培训内容上,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学历提高、学术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培训,要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层面上去开辟新的培训内容和新的领域;在培训形式上,也不能局限于攻读学位、研修班、国内外访学等培训形式上,而是要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层面上探索新的培训途径。在这方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做法值得肯定。2009年,该校出台了《教师社会实践实施暂行办法》,这是黑龙江省高校首次对教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性规范的文件。几年来,该校逐步形成了以教师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校企合作、校场合作、挂职锻炼、科研攻关为主要形式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4.依托社会资源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借力点
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其目的就是培養技术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人才,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提供劳动。因此,社会性也是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资源也必然是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基础平台,在这里,社会资源可以定义为事业单位、企业、农村的基层生产单位。在这方面,德国的做法值得学习,德国的一些应用科学大学非常重视大学与企业的联系,提倡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教学工作。社会资源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这种必然联系也决定了社会资源在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作为借力点,其功能体现在两方面:
(1)社会资源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基地。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社会资源定义的范畴又决定了其作为培训基地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社会功能。目前,黑龙江省各高校高度重视依托社会资源来强化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挂职锻炼、技术顾问、科技攻关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工作。
(2)社会资源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来源的重要基地。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两个共性问题:一是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暂时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的现象;二是由于“双师型”教师短缺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由于社会资源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难看出,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师资力量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最佳途径。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等高校已经捷足先登,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从各类行业、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作为学科和专业的建设顾问。邀请这些人才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上述聘请人员经过教师岗位培训后作为该校兼职教师从事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甚至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通过将社会资源融入到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师和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资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P34)。经过试点,这种模式在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操作能力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良好效果已经显现。
5.强化资金扶持力度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撑点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办学的深入发展,资金问题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在人才引进方面,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各高校使劲浑身解数,甚至不惜重金聘人才。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特别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培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鉴于企业生产的周期性,培训时间一般都很长,而且还需要教师脱产培训。农业院校和工程类院校教师还要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和节气变化深入农场、农村以及偏远的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实验、实践;根据特色专业发展需要,还要全面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培训经费、差旅费、岗位津贴、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这些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强化资金扶持力度已成为决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走向的支撑点。
如何协调政府、学校、企业、教师个人等方面因素,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融资渠道来支撑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各高校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201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2011年,哈尔滨市政府下发《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哈尔滨学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地方高校的若干意见》,而后,哈尔滨学院又制定了《哈尔滨学院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在这些文件中都共性地强调要加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立足服务垦区的办学宗旨,积极与垦区的农场、企业沟通,搭建新型教师培养培训平台,由农场或相关的养殖企业分担一部分培训经费,使有限的培训经费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些做法都值得各高校借鉴和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以落实“高教强省”为契机,探索构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2月26 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務会议上确定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将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等方面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职责。
[参 考 文 献]
[1]尹福玖. 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 辽宁工程学院学报,2007(6).
[2]尹宁伟.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3]蔡敬明.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5]黄惠霖.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责任编辑 张 峰]
[关键词]高教强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6-0167-04
一、高教强省视域下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概念的提出
1.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提出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规划的启动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提出,黑龙江省立足于教育大省、教育强省的实际情况,于2008年,审时度势提出了“高教强省”的发展战略。为了深入推进 “高教强省”战略目标,实现高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彰显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2009年10月,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被确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试点院校,这也是黑龙江省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试点实施以来,试点院校紧紧围绕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应用型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为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010年10月,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并“决定继续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扩大建设院校数量,带动全省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此基础上,2011 年6月,黑龙江省通过并实施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方案》在“优化高校类别层次结构”部分中明确指出: “重点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使其达到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水平。”这样,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式提出。根据这一方案,哈尔滨学院、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等8所高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重点建设院校。2011年11月,黑龙江省教育厅在哈尔滨组织召开了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论证会,标志着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2.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
作为落实黑龙江省“高教强省”战略目标的具体措施之一,实施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工程,其办学定位就是要求各本科高校要立足学校实际,服务社会,依托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人才。特色应用型人才要紧密依托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能够熟练掌握某一项技术或管理领域的某项基本技能,同时还应包括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非技术性知识。“培养出的人才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既重视智力因素,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P85)。这既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功能,也是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
二、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也必然决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够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校情,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发展规划,但大部分学校定位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各校办学历史、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决定了当前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从宏观层面来看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是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性问题:总体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比例大体平均在17∶1的程度上;职称结构方面,高职称人数偏少,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占教师队伍的80%以上[2](P85)。而在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教师总数达到30%以上的只有个别院校。在学历结构方面,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人数偏少,平均在10%左右;师资队伍整体核心竞争力薄弱,各院师资队伍中不但缺少像院士、长江学者等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像龙江学者这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也是凤毛麟角。
2.从微观层面来看
在人才引进上存在误区,片面强调“高学位、高职称”,忽视专业对应性;在师资培养上存在盲目性,片面强调学历教育提升,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精湛生产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人才极度匮乏。
上述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也是各学校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三、如何构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1.明确办学定位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立足点
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误区: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情有独钟。个别高校面向海内外、国内外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聘请人才,并承诺提供安家费、子女安置等优厚待遇,实施“重金抢人”,这种做法在短时期内确实使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得到极大改观,但是随着办学的发展,后继问题也随之出现。高投入引进来的人才与本校的实际需求不接轨,或与现行从事的专业不对口,学科专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或与现行从事的专业不匹配,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3](P33)。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来寻找人才,盲目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
随着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传统研究性大学和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界定,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上也出现了巨大差异。这就要求在人才引进方面必须立足办学定位,根据特色专业发展需要,以 “双师型”人才引进和培养为目标,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学校的师资总量由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来决定;师资的专业结构和职称学历结构要由学科与专业的建设需求来决定。 2.“双师型”人才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点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是在职业教育中提出来的,为了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以加强实践性教学,达到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就是通过“双师型”教师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依托专业,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4]。
为此,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全面强化“双师型”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双师型”教师概念在我国提出较晚,学校、教师对其认识比较薄弱。因此,在职称评定、津贴费配等方面应适当倾斜政策,制定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激励制度,培养教师产学研意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自觉性,使得争做“双师型”教师逐步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意识[5](P67);另一方面,要强化外在的培养,学校组织教师到企业、基层生产单位、实验实训基地,通过教师亲自参与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等有效途径,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要创建条件,鼓励教师与企业、行业等生产单位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培养“双师型”人才是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点。以哈尔滨学院为例,2013年,该校提出了实施“100名双师”引进与培训计划,力争在相关学科专业,通过引进与培训的方式,增加100名 “双师”素质教师,逐步确立“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3.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
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从根本打破制约师资建设的瓶颈,其关键点就是要积极探索构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新模式。
在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确定后,各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为适应新的办学定位,在发展方向和内容的双重层面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大体上形成了“服务一个方向、突破一个重点、培养两个创新点”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1)服务一个方向,即服务于特色应用型本科学院发展方向。以此为基点引进人才,不盲目崇拜师资队伍学历水平、职称高低,更不局限于数量的多寡。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2011年,该校依托园艺专业,成功引进一个社会服务团队,该团队汇集了一批具有良好社会实践能力的专家,不但以“航天育种”为核心开创了果蔬育种的新突破,而且更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推广。几年来,该社会服务团队先后带领园艺专业研究生、本科生300余人,深入实验基地和农户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推广园艺技术知识。一方面,在大庆市周边蔬菜种植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真正地在果蔬种植领域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不但彰显了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服务社会功能,也体现了这一人才引进模式的时效性。
(2)突破一个重点,即把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创新团队作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来突破。大学教师要引领学术前沿、推动学科深入发展,这样才能延伸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水平人才,这是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的规律。几年来,学校始终把学科带头人、学术创新团队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以国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和特色专业为依托平台,扎实推进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在动物医学、计算机科学、药学等专业领域汇集了一批以“龙江学者”、“王震讲座教授”为核心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推动了这些学科深入发展。
(3)培育两个创新点,即一个是在培训内容上的创新突破;另一个是在培训形式上的创新突破。在培训内容上,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学历提高、学术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培训,要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层面上去开辟新的培训内容和新的领域;在培训形式上,也不能局限于攻读学位、研修班、国内外访学等培训形式上,而是要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层面上探索新的培训途径。在这方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做法值得肯定。2009年,该校出台了《教师社会实践实施暂行办法》,这是黑龙江省高校首次对教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性规范的文件。几年来,该校逐步形成了以教师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校企合作、校场合作、挂职锻炼、科研攻关为主要形式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4.依托社会资源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借力点
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其目的就是培養技术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人才,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提供劳动。因此,社会性也是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资源也必然是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基础平台,在这里,社会资源可以定义为事业单位、企业、农村的基层生产单位。在这方面,德国的做法值得学习,德国的一些应用科学大学非常重视大学与企业的联系,提倡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教学工作。社会资源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这种必然联系也决定了社会资源在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作为借力点,其功能体现在两方面:
(1)社会资源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基地。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社会资源定义的范畴又决定了其作为培训基地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社会功能。目前,黑龙江省各高校高度重视依托社会资源来强化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挂职锻炼、技术顾问、科技攻关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工作。
(2)社会资源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来源的重要基地。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两个共性问题:一是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暂时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的现象;二是由于“双师型”教师短缺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由于社会资源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难看出,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师资力量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最佳途径。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等高校已经捷足先登,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从各类行业、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作为学科和专业的建设顾问。邀请这些人才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上述聘请人员经过教师岗位培训后作为该校兼职教师从事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甚至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通过将社会资源融入到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师和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资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P34)。经过试点,这种模式在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操作能力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良好效果已经显现。
5.强化资金扶持力度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撑点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办学的深入发展,资金问题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在人才引进方面,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各高校使劲浑身解数,甚至不惜重金聘人才。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特别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培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鉴于企业生产的周期性,培训时间一般都很长,而且还需要教师脱产培训。农业院校和工程类院校教师还要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和节气变化深入农场、农村以及偏远的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实验、实践;根据特色专业发展需要,还要全面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培训经费、差旅费、岗位津贴、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这些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强化资金扶持力度已成为决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走向的支撑点。
如何协调政府、学校、企业、教师个人等方面因素,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融资渠道来支撑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各高校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201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2011年,哈尔滨市政府下发《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哈尔滨学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地方高校的若干意见》,而后,哈尔滨学院又制定了《哈尔滨学院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在这些文件中都共性地强调要加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立足服务垦区的办学宗旨,积极与垦区的农场、企业沟通,搭建新型教师培养培训平台,由农场或相关的养殖企业分担一部分培训经费,使有限的培训经费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些做法都值得各高校借鉴和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以落实“高教强省”为契机,探索构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2月26 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務会议上确定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将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等方面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职责。
[参 考 文 献]
[1]尹福玖. 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 辽宁工程学院学报,2007(6).
[2]尹宁伟.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3]蔡敬明.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5]黄惠霖.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责任编辑 张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