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吉林市城区,于1992年11月由国务院批准成立。近年来,吉林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坚持集约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效益发展,着力建设创新高新区、实力高新区、和谐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地处“内陆老工业基地城市”的高新区率先发展、带动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产业结构渐趋优化、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切实发挥了国家高新在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高新区、全国实施火炬计划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确立科学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国家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是促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几年来,吉林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理念。首先在思想上要处理好区域发展和全局发展、规模发展和创新发展、项目推进和达产增效、土地资源供给和吸引投资以及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这“五个关系”。高新区要服务于全市加快发展的大局,集约使用土地、提高达产率和工业经济效益,又要面对国内开发区竞相发展的局面,抢占部分高新技术制高点,做大做精优势特色科技产业,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吉林高新区确定了坚持“四个发展”、推动“三区建设”的发展理念。即坚持集约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效益发展,建设创新高新区、实力高新区、和谐高新区。集约发展就是走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节约型的路子,优化土地等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特色发展就是依托龙头企业,打造汽车及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科技立区,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贡献水平:效益发展就是坚持工业强区,充分挖掘区内企业潜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上规模、创效益。
这一发展理念为高新区实现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想基础。从近几年的实践成果看,吉林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财政收入、可用财力年均增长均在30%以上。这是一个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主要指标绝对数值均实现了翻两番以上,在全市“奋斗三年、总量翻番”的实践中做出了高新区应有的贡献。
二、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快速扩大总量、增强实力
在吉林市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吉林高新区必须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的引擎。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打造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聚,确定主导产业,从而实现特色发展和效益发展。
近几年,吉林高新区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扩总量、增实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避免了盲目拉网式走访招商,实施产业链招商、产业园区招商、以商引商。引进了上海凯赛集团生物丁醇、中国生物集团生物诊疗制品、昊宇石化核电设备、广东明阳风电设备等一批投资额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高新技术项目,有些产业将具备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2005-2008年共引进开工建设项目187个,计划投资21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19个,计划投资152亿元:有69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今年有41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1l亿元。上述项目全部达产后,将为高新区新增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不仅经济总量实现快速攀升,也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及化工等6个优势产业。培育和生成了华微股份、永大集团、东升伟业、大通重工、东光瑞宝车灯、科伦制药等一批骨干企业。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到90户。同时,吉林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步伐。2008年,组织一汽吉林汽车公司等企业申报并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项目补贴及贷款贴息支持2.5亿元;组织永大集团、麦吉柯半导体公司、大仝数码公司等企业获得国债无偿支持2710万元:对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进行政策性税收抵扣,共给企业退税1.2亿元。通过这些政策的落实。使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质量,实现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国家高新区必须在这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吉林高新区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并重原则,建立并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吉林市建立了区域发展的科技高地和人才高地。
吉林高新区以“孵化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建成5.8万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形成了创业中心(国家级)、电力电子工业园(国家级)、软件园(国家级)、民营科技园等一心多园的孵化格局。通过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办公、研发、中试场地、信息支持和企业管理引导,使孵化器内600多户小企业受益。引导资金投放到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科技项目上。4年共有155个项目列入各级各类发展计划,获得扶持资金1.4亿元。每年高新技术企业和孵化企业的R&D投入均占总销售额的3.5%以上。近几年,先后有大仝数码股份公司、光大电力设备公司、华达微电子公司、金赛科技公司等20余户中小企业走出孵化器,自行建厂扩产,企业的净资产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资本运作实力明显提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近几年,吉林高新区建立并完善了人才高地。报请国家人事部批准建设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总站和2个分站、6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入站工作、创业的博士14人。还建立了留学生创业园、北华大学科技园、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给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发展的平台,营造发现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和储备人才的良好环境。目前,留学生创办、领办企业88户,大学教授创办企业22户,有18个人才资助项目获得了国家、省的人才资金支持。
四、优化创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追求经济与社会、人文与自然、传统与创新的和谐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吉林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吉林高新区加大了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削山平地,填滩造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对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设周期进行严格控制,努力实现土地效用最大化。近3年累计投入13亿元,拆迁房屋4880多户,拆平土地482公顷:投入资金3.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为项目的进区和企业的发展扩张提供了空间,为高新区经济和社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加强城市管理,强化了城区和工业区的净化、美化、绿化和亮化,打造公园、广场、回迁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合理布局的人性化、适宜创新创业的新城区环境。
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着力民众安居乐业。规划了3个回迁区,建成49栋、28万平方米的农民新居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回迁安置3560户。对失地农民给足征地拆迁补偿费,并出台企业用工优先、子女上学免费等政策,推进社保、医保和新农合工作。减轻城市居民和失地农民负担。近3年财政出资300多万元培训失地农民2800多人,每年出资200万元为年迈失地农民发放生活补助金,安置就业3400余人。高新区的发展给予失地农民有力的反哺。农民创业、再就业能力稳步提高,生活水平有效改善。享受到发展成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工农”和谐发展。
吉林高新区在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软环境的构建和创业文化的培育。不断完善高新区政务大厅职能,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全天候办公”。高新区管委会和驻区机构的工作人员,勤政廉政、高效工作,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为项目建设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已经形成了以创业为目标,以创新为核心,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根本的工作机制和文化内涵,激发了每个人的工作激情和创造潜力。
总之,吉林高新区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改善民生民利、构建和谐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一、确立科学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国家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是促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几年来,吉林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理念。首先在思想上要处理好区域发展和全局发展、规模发展和创新发展、项目推进和达产增效、土地资源供给和吸引投资以及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这“五个关系”。高新区要服务于全市加快发展的大局,集约使用土地、提高达产率和工业经济效益,又要面对国内开发区竞相发展的局面,抢占部分高新技术制高点,做大做精优势特色科技产业,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吉林高新区确定了坚持“四个发展”、推动“三区建设”的发展理念。即坚持集约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效益发展,建设创新高新区、实力高新区、和谐高新区。集约发展就是走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节约型的路子,优化土地等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特色发展就是依托龙头企业,打造汽车及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科技立区,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贡献水平:效益发展就是坚持工业强区,充分挖掘区内企业潜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上规模、创效益。
这一发展理念为高新区实现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想基础。从近几年的实践成果看,吉林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财政收入、可用财力年均增长均在30%以上。这是一个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主要指标绝对数值均实现了翻两番以上,在全市“奋斗三年、总量翻番”的实践中做出了高新区应有的贡献。
二、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快速扩大总量、增强实力
在吉林市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吉林高新区必须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的引擎。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打造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聚,确定主导产业,从而实现特色发展和效益发展。
近几年,吉林高新区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扩总量、增实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避免了盲目拉网式走访招商,实施产业链招商、产业园区招商、以商引商。引进了上海凯赛集团生物丁醇、中国生物集团生物诊疗制品、昊宇石化核电设备、广东明阳风电设备等一批投资额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高新技术项目,有些产业将具备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2005-2008年共引进开工建设项目187个,计划投资21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19个,计划投资152亿元:有69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今年有41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1l亿元。上述项目全部达产后,将为高新区新增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不仅经济总量实现快速攀升,也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及化工等6个优势产业。培育和生成了华微股份、永大集团、东升伟业、大通重工、东光瑞宝车灯、科伦制药等一批骨干企业。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到90户。同时,吉林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步伐。2008年,组织一汽吉林汽车公司等企业申报并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项目补贴及贷款贴息支持2.5亿元;组织永大集团、麦吉柯半导体公司、大仝数码公司等企业获得国债无偿支持2710万元:对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进行政策性税收抵扣,共给企业退税1.2亿元。通过这些政策的落实。使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质量,实现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国家高新区必须在这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吉林高新区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并重原则,建立并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吉林市建立了区域发展的科技高地和人才高地。
吉林高新区以“孵化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建成5.8万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形成了创业中心(国家级)、电力电子工业园(国家级)、软件园(国家级)、民营科技园等一心多园的孵化格局。通过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办公、研发、中试场地、信息支持和企业管理引导,使孵化器内600多户小企业受益。引导资金投放到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科技项目上。4年共有155个项目列入各级各类发展计划,获得扶持资金1.4亿元。每年高新技术企业和孵化企业的R&D投入均占总销售额的3.5%以上。近几年,先后有大仝数码股份公司、光大电力设备公司、华达微电子公司、金赛科技公司等20余户中小企业走出孵化器,自行建厂扩产,企业的净资产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资本运作实力明显提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近几年,吉林高新区建立并完善了人才高地。报请国家人事部批准建设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总站和2个分站、6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入站工作、创业的博士14人。还建立了留学生创业园、北华大学科技园、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给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发展的平台,营造发现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和储备人才的良好环境。目前,留学生创办、领办企业88户,大学教授创办企业22户,有18个人才资助项目获得了国家、省的人才资金支持。
四、优化创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追求经济与社会、人文与自然、传统与创新的和谐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吉林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吉林高新区加大了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削山平地,填滩造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对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设周期进行严格控制,努力实现土地效用最大化。近3年累计投入13亿元,拆迁房屋4880多户,拆平土地482公顷:投入资金3.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为项目的进区和企业的发展扩张提供了空间,为高新区经济和社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加强城市管理,强化了城区和工业区的净化、美化、绿化和亮化,打造公园、广场、回迁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合理布局的人性化、适宜创新创业的新城区环境。
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着力民众安居乐业。规划了3个回迁区,建成49栋、28万平方米的农民新居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回迁安置3560户。对失地农民给足征地拆迁补偿费,并出台企业用工优先、子女上学免费等政策,推进社保、医保和新农合工作。减轻城市居民和失地农民负担。近3年财政出资300多万元培训失地农民2800多人,每年出资200万元为年迈失地农民发放生活补助金,安置就业3400余人。高新区的发展给予失地农民有力的反哺。农民创业、再就业能力稳步提高,生活水平有效改善。享受到发展成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工农”和谐发展。
吉林高新区在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软环境的构建和创业文化的培育。不断完善高新区政务大厅职能,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全天候办公”。高新区管委会和驻区机构的工作人员,勤政廉政、高效工作,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为项目建设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已经形成了以创业为目标,以创新为核心,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根本的工作机制和文化内涵,激发了每个人的工作激情和创造潜力。
总之,吉林高新区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改善民生民利、构建和谐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