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浙江大学官方网站,便可发现此前空缺已久的校长一栏写上了原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的名字。这也表示4个多月没有校长,经历了学生毕业证无校长盖章、浙大校友会声明等事件后,浙江大学关于新校长的任免风波就此告一段落。而在6月29日,林建华也以校长的身份出席了浙大今年的毕业典礼,在此前的24日,林建华同样以校长身份出席了重庆大学的毕业典礼。仅仅两天后的26日,中组部便下发了林建华的任命状。这一事件也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浙大和重大的毕业典礼由同一个校长主持、毕业证由同一位校长签发。大学应该是严谨的,而这样的事件却颇有点滑稽,也由此引发了关于高校校长遴选制度的思考。
校友会发表公开声明
今年2月,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调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后,这一职位一直空缺。因为这牵涉到浙大学生毕业问题,这次调动现在看来还有待商榷。3000多名硕士、博士和8000多名本科生的毕业证都需要校长签名。经过长达4个多月的校长空缺,临近6月底,新的校长不得不产生。在谁将成为浙大新校长的猜测声中,6月23日,一份发表在网上的浙大校友会《反对林建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声明打破了平静,掀起了风波。
浙大校友会拥有60万会员,对浙江大学有很深的影响力。这份声明开头如下:“近日获悉浙江大学校长岗位经过长达数月空缺,即将水落石出,将由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调任浙江大学校长。经过了解,广大校友认为林建华先生非常不适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在声明的开头,浙大校友会明确表达了反对立场。为何反对林建华?校友会在声明里也给出了解释。浙大校友会认为,浙大校长应是专业学科领域的学士精英,应拥有国家院士的头衔,或是公认学术团体的领头人和创始人;浙大校长应对本校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或者有丰富的任职经历,学校管理能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浙大校长人选应年富力强,最好能连续担任两届,保证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浙大要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新的校长应有海外留学、教学的经历,有国际化视野,最好有在国外高校担任教授或者管理者的经历。鉴于以上考虑,浙江大学校友会认为林建华不适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声明还指出,经过多种渠道了解到,期间有不少候选人选,更适合校友会的期许。
新校长能力成疑
不仅如此,浙大校友会还将林建华与三任校长路甬祥、潘云鹤以及杨卫作了比较。校友会表示,路甬祥和潘云鹤是浙江大学培养的优秀校友,对浙大大学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杨卫虽然属于“空降”,但在担任校长前,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院士,曾担任清华学术委员会主任,有教育部工作经历,并且其父亲和儿子均是浙大校友,全家对浙大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是调任浙江大学后能迅速获得校友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位校长任校长之职时都正值壮年,这保障了他们能有较长任期,让校长的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林建华已经58岁,以其履历,今后几无评为院士的可能,在校长岗位上也不可能担任太长时间,只能成为一过渡性任务。而浙江大学正在快速上升期,亟需强有力的校长承担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重任,过渡的校长,必然引起学校教职工动荡,不利于学校今后发展,更有可能让浙大今年建立起来的优势消失殆尽。
不只是学术能力,对于林建华的管理能力,浙大校友会也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林建华虽然长期出任北京大学行政领导职务,并且担任北大常务副校长。但在调任重庆大学校长后,掌舵两年余即引发重庆大学教职工的强烈抗议。有重大教师在网络上发布《重大之殇》一文,对林建华在重大主政期间提出种种质疑,且有79岁资深教授因重大不为而跳楼身亡。校友会在声明中说:“经过了解后,我们不认为可以据此评判林建华先生的全部能力,也不认为重大的问题应全部由林先生担责,但作为调任重大的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先生开始理应具备非常好的舆论环境,然而从结果来看,短期内竟能收获如此恶评,我们认为这院不是重大和北大差异所致,而是林先生没有深入研习并制定适合重大发展的战略使然。这是能力问题!北大与浙大差异性更大,浙大数十万海内外校友,绝不希望再有何人政治短视、图谋或者喜好左右浙大的前途。”
声明中所提到的《重大之殇》乃是重庆大学校教师今年3月份在网络上所发。该文总结林建华在重大所作所为,为他列出了“六宗罪”:不顾重大传统,致使学校培养起来的长江学者出走,引进的人才却骄横跋扈地质问校医院,“我是千人,看病还得拿钱吗”;以国外大学没有为名取消伴随师生30余年的锅炉和教员休息室的热水瓶,取而代之的是一台自动售货机,却不顾国外大学随处可见直饮水的事实;引发信任危机,学校对教师的不信任,教师自然也对学校不信任,如教室安装摄像头,随便可以抓老师的问题;校长上任之初,便给自己装修办公室,装修完成的办公室富丽堂皇,门口设置保安两人,凡进出者皆要说明来意并登记;校长的车子在重大前门的红绿灯处强行并道的,正人先正己,自己都不守规则,却一味地要求教师、学生;后勤混乱,关了好几家食堂,新开的食堂没开几天就关门了,给师生生活造成了不便。
熊丙奇:推进校长公选已刻不容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此次浙大事件,反映出学校的教授、校友们希望对校长任命有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的需求。在很多国家,选择校长需要组成校长遴选委员会,按照学校标准进行公开选拔。在选拔的过程中,教授和学生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国大部分的校长由行政单位来任命。这样选拔,具有行政标准,而不是学术标准。候选人要有行政级别,也要符合上级心意。因此校长是官员,而非教育家。另外,校长到岗后,主要对上负责,而不是对教师和学生负责。因为这样选拔出来的校长,追求的是行政办学的政绩,这也导致中国大学办学非常严重的行政化问题。虽然教育部门也意识到去行政化的迫切性,但在推进中还有问题。浙大的情况也反映出,推进校长公选制已经刻不容缓。有的人希望大学校长应该是院士或者是长江学者,这是不对的。反对校长和院士互为福利。大学校长关键是要懂教育、懂管理、有社会管理能力,是CEO,对学术不要强求。不能把学术作为遴选校长的标准。 不管浙江大学校友会的声明如何言之凿凿,林建华出任浙大新校长已不可逆转。在如此巨大的反对声中,林建华还能如期赴任,这也激发了外界对中国大学校长遴选的再次关注。
链接:高校校长如何产生
“内部升迁”思维占主流
从2012年底开始,教育部分两批公选校长,开启了校长选拔方式的新渠道。但毕竟海选只是凤毛麟角,目前中国大学校长仍多由上级任命。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中,几乎一半正局级高校校长由教育部直接任命。
“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源于上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的干部选拔都要求符合“四化”建设标准。当时,大学校长采用任命制,其遴选依据选拔党政干部的标准。约定俗成的选拔方式便是校长至少是一个学术带头人。
如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学术成果众多,曾主持过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此前,董奇已任北师大副校长3年时间。
今年3月,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恩哥升任该校校长。此前他已为中科院院士,并为多家全球知名高校的国际学术顾问。董奇、王恩哥不过是“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中,从本校内部上升的就有38人,其中包括34人由副校长升任校长。
官员“空降”数量减少
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5位现任校长来自政府行政部门。其中,2位来自教育部,分别是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和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
这两人有极为相似的经历。即在出任校长前,先后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杨玉良2009年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后,张尧学接替杨玉良以上两个职务。
“教育部官员熟悉教育决策和宏观信息,他们出任校长后,往往更能领会和贯彻高层的教育理念。”教育部一位官员解释。这种“空降”往往被教育系统内部称为“交流”。现任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中,25位有教育部工作经历或兼职。
高校跨地区“换血”
现任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校长,34位为“外来户”,除5人为行政部门“空降”外,29人来自其他学校和科研机构。其中,12人此前为他校校长,属于平行调动;14人由其他学校的副校长升任;另有3人来自科研机构,分别是中科院和铁道科学研究院。
今年走马上任的8位教育部直属高校“掌门人”中,5位是从其他高校调任的,只有3位从本校内部升迁。这种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换血”的现象在近年尤为明显,从理论上说,实现了南北、东西的人才流动。
“‘换血’能突破此前学校内部的传统思维束缚,或者更直白一点说,能打破此前学校内部的条条框框。”教育系统一位内部人士称,对于近年来新招收的普通教师,很多高校也更愿意要外校的毕业生而不选择本校的。
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直属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交流任职达到144人。其中,直属高校之间交流51人。
公开选拔仅限于专业型高校
高校校长遴选制度也一直在改进,公开选拔是方向之一。从2002年起,教育部就开始在一些高校实行副校长职务公开选拔。2012年,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在校长任用制度上寻求“破冰”,开展直属高校校长公开选拔改革试点,由“任命制”向“选拔制”转变,分两批在全国公开选拔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校长等5所高校校长。
有教育部官员曾公开宣称,目前中国公开选拔校长仍不具备经验,还需要通过多次“试验”,并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尝试。此前两次试点的高校均为专业型高校,学科结构较为单一,校长的选拔也相对简单。而类似于浙江大学的综合类大学,则需要一定的经验后才能尝试。
校友会发表公开声明
今年2月,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调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后,这一职位一直空缺。因为这牵涉到浙大学生毕业问题,这次调动现在看来还有待商榷。3000多名硕士、博士和8000多名本科生的毕业证都需要校长签名。经过长达4个多月的校长空缺,临近6月底,新的校长不得不产生。在谁将成为浙大新校长的猜测声中,6月23日,一份发表在网上的浙大校友会《反对林建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声明打破了平静,掀起了风波。
浙大校友会拥有60万会员,对浙江大学有很深的影响力。这份声明开头如下:“近日获悉浙江大学校长岗位经过长达数月空缺,即将水落石出,将由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调任浙江大学校长。经过了解,广大校友认为林建华先生非常不适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在声明的开头,浙大校友会明确表达了反对立场。为何反对林建华?校友会在声明里也给出了解释。浙大校友会认为,浙大校长应是专业学科领域的学士精英,应拥有国家院士的头衔,或是公认学术团体的领头人和创始人;浙大校长应对本校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或者有丰富的任职经历,学校管理能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浙大校长人选应年富力强,最好能连续担任两届,保证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浙大要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新的校长应有海外留学、教学的经历,有国际化视野,最好有在国外高校担任教授或者管理者的经历。鉴于以上考虑,浙江大学校友会认为林建华不适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声明还指出,经过多种渠道了解到,期间有不少候选人选,更适合校友会的期许。
新校长能力成疑
不仅如此,浙大校友会还将林建华与三任校长路甬祥、潘云鹤以及杨卫作了比较。校友会表示,路甬祥和潘云鹤是浙江大学培养的优秀校友,对浙大大学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杨卫虽然属于“空降”,但在担任校长前,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院士,曾担任清华学术委员会主任,有教育部工作经历,并且其父亲和儿子均是浙大校友,全家对浙大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是调任浙江大学后能迅速获得校友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位校长任校长之职时都正值壮年,这保障了他们能有较长任期,让校长的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林建华已经58岁,以其履历,今后几无评为院士的可能,在校长岗位上也不可能担任太长时间,只能成为一过渡性任务。而浙江大学正在快速上升期,亟需强有力的校长承担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重任,过渡的校长,必然引起学校教职工动荡,不利于学校今后发展,更有可能让浙大今年建立起来的优势消失殆尽。
不只是学术能力,对于林建华的管理能力,浙大校友会也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林建华虽然长期出任北京大学行政领导职务,并且担任北大常务副校长。但在调任重庆大学校长后,掌舵两年余即引发重庆大学教职工的强烈抗议。有重大教师在网络上发布《重大之殇》一文,对林建华在重大主政期间提出种种质疑,且有79岁资深教授因重大不为而跳楼身亡。校友会在声明中说:“经过了解后,我们不认为可以据此评判林建华先生的全部能力,也不认为重大的问题应全部由林先生担责,但作为调任重大的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先生开始理应具备非常好的舆论环境,然而从结果来看,短期内竟能收获如此恶评,我们认为这院不是重大和北大差异所致,而是林先生没有深入研习并制定适合重大发展的战略使然。这是能力问题!北大与浙大差异性更大,浙大数十万海内外校友,绝不希望再有何人政治短视、图谋或者喜好左右浙大的前途。”
声明中所提到的《重大之殇》乃是重庆大学校教师今年3月份在网络上所发。该文总结林建华在重大所作所为,为他列出了“六宗罪”:不顾重大传统,致使学校培养起来的长江学者出走,引进的人才却骄横跋扈地质问校医院,“我是千人,看病还得拿钱吗”;以国外大学没有为名取消伴随师生30余年的锅炉和教员休息室的热水瓶,取而代之的是一台自动售货机,却不顾国外大学随处可见直饮水的事实;引发信任危机,学校对教师的不信任,教师自然也对学校不信任,如教室安装摄像头,随便可以抓老师的问题;校长上任之初,便给自己装修办公室,装修完成的办公室富丽堂皇,门口设置保安两人,凡进出者皆要说明来意并登记;校长的车子在重大前门的红绿灯处强行并道的,正人先正己,自己都不守规则,却一味地要求教师、学生;后勤混乱,关了好几家食堂,新开的食堂没开几天就关门了,给师生生活造成了不便。
熊丙奇:推进校长公选已刻不容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此次浙大事件,反映出学校的教授、校友们希望对校长任命有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的需求。在很多国家,选择校长需要组成校长遴选委员会,按照学校标准进行公开选拔。在选拔的过程中,教授和学生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国大部分的校长由行政单位来任命。这样选拔,具有行政标准,而不是学术标准。候选人要有行政级别,也要符合上级心意。因此校长是官员,而非教育家。另外,校长到岗后,主要对上负责,而不是对教师和学生负责。因为这样选拔出来的校长,追求的是行政办学的政绩,这也导致中国大学办学非常严重的行政化问题。虽然教育部门也意识到去行政化的迫切性,但在推进中还有问题。浙大的情况也反映出,推进校长公选制已经刻不容缓。有的人希望大学校长应该是院士或者是长江学者,这是不对的。反对校长和院士互为福利。大学校长关键是要懂教育、懂管理、有社会管理能力,是CEO,对学术不要强求。不能把学术作为遴选校长的标准。 不管浙江大学校友会的声明如何言之凿凿,林建华出任浙大新校长已不可逆转。在如此巨大的反对声中,林建华还能如期赴任,这也激发了外界对中国大学校长遴选的再次关注。
链接:高校校长如何产生
“内部升迁”思维占主流
从2012年底开始,教育部分两批公选校长,开启了校长选拔方式的新渠道。但毕竟海选只是凤毛麟角,目前中国大学校长仍多由上级任命。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中,几乎一半正局级高校校长由教育部直接任命。
“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源于上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的干部选拔都要求符合“四化”建设标准。当时,大学校长采用任命制,其遴选依据选拔党政干部的标准。约定俗成的选拔方式便是校长至少是一个学术带头人。
如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学术成果众多,曾主持过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此前,董奇已任北师大副校长3年时间。
今年3月,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恩哥升任该校校长。此前他已为中科院院士,并为多家全球知名高校的国际学术顾问。董奇、王恩哥不过是“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中,从本校内部上升的就有38人,其中包括34人由副校长升任校长。
官员“空降”数量减少
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5位现任校长来自政府行政部门。其中,2位来自教育部,分别是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和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
这两人有极为相似的经历。即在出任校长前,先后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杨玉良2009年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后,张尧学接替杨玉良以上两个职务。
“教育部官员熟悉教育决策和宏观信息,他们出任校长后,往往更能领会和贯彻高层的教育理念。”教育部一位官员解释。这种“空降”往往被教育系统内部称为“交流”。现任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中,25位有教育部工作经历或兼职。
高校跨地区“换血”
现任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校长,34位为“外来户”,除5人为行政部门“空降”外,29人来自其他学校和科研机构。其中,12人此前为他校校长,属于平行调动;14人由其他学校的副校长升任;另有3人来自科研机构,分别是中科院和铁道科学研究院。
今年走马上任的8位教育部直属高校“掌门人”中,5位是从其他高校调任的,只有3位从本校内部升迁。这种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换血”的现象在近年尤为明显,从理论上说,实现了南北、东西的人才流动。
“‘换血’能突破此前学校内部的传统思维束缚,或者更直白一点说,能打破此前学校内部的条条框框。”教育系统一位内部人士称,对于近年来新招收的普通教师,很多高校也更愿意要外校的毕业生而不选择本校的。
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直属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交流任职达到144人。其中,直属高校之间交流51人。
公开选拔仅限于专业型高校
高校校长遴选制度也一直在改进,公开选拔是方向之一。从2002年起,教育部就开始在一些高校实行副校长职务公开选拔。2012年,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在校长任用制度上寻求“破冰”,开展直属高校校长公开选拔改革试点,由“任命制”向“选拔制”转变,分两批在全国公开选拔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校长等5所高校校长。
有教育部官员曾公开宣称,目前中国公开选拔校长仍不具备经验,还需要通过多次“试验”,并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尝试。此前两次试点的高校均为专业型高校,学科结构较为单一,校长的选拔也相对简单。而类似于浙江大学的综合类大学,则需要一定的经验后才能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