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不要说谎,但事实上,很多父母无论是给孩子描述一种奇妙的事物,还是吓唬孩子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他们经常编造非常有创意的“谎言”来欺骗孩子。即使是那些最重视诚实品质的父母,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说谎。
情景1 你是捡来的!
孩子好奇地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啊?”父母互相看看对方,说:“哦……你是我们捡来的。”孩子不放弃:“哪儿捡来的?”父母回答:“你是我们从门口的垃圾堆里捡来的。”孩子歪着脑袋想了想,更好奇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我是不是也能在垃圾堆里捡到小孩呢?”
家长的观点
中国人对待性的态度一向讳莫如深,在面对孩子这方面的问题时,父母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隐瞒了真相。其实,不仅是性,还有暴力、犯罪,父母都会尽量地以美丽的谎言去掩盖事实,不让真相伤害孩子的童心。大多数父母认为,社会的阴暗面那么多,一定要过滤了以后再给孩子看,这种善意的过滤不算撒谎。一位家长曾经说道:“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如果不对社会的阴暗面作必要的删除,怎么保证孩子的纯真?”
情境分析
父母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纯洁的环境,避免他们过早地接触生活的阴暗面,这个动机是好的。可是孩子终究要长大,当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与父母描述的不一致时,他们就会困惑,会无所适从,甚至会觉得这个世界一下子变得肮脏了。所以,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们事情的真相,并正确地引导他们。
情景2 那个不好,这个才好!
每次接孩子回家时,孩子都会眼巴巴地看着小摊上的臭豆腐、炸薯片……这时,妈妈就紧紧地攥着孩子的手,尽可能地快步走开。边走边对孩子说:“那个东西是用老鼠屎做的,吃了会生病!”而在孩子不想吃某种东西时,家长往往又会哄孩子:“来,宝宝,快点吃,这个可好吃了,你看妈妈吃得可香了。”一边说一边还给孩子做示范。
当孩子无所顾忌地跑进一条黑黑的巷子时,妈妈会赶紧拉着孩子,一边表情严肃地告诉孩子:“你千万不要进去。那里面有坏人,你一进去就被他们抓住卖了!”当孩子津津有味地拿起一本漫画书翻看时,爸爸立刻把书夺回去,告诫孩子:“这些书不好看,而且看了之后你会变傻。”
家长的观点
小摊上的东西不卫生,但孩子总是喜欢吃,如果父母告诉他:“这些小作坊生产的东西没有安全保障,吃了会伤肠胃……”可能接下来你还要继续解释“小作坊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正常食用的东西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产”……在孩子挣脱你的怀抱,不顾路上飞驰的汽车而跑到小摊前面时,你根本来不及用科学道理跟孩子细细解释。
情境分析
上述谎言很常见,虽然我们可能都不会在意这种有点可笑的谎言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但父母在替孩子作判断,选择他们认为对孩子有益的事物,将所有他们觉得危险的事物都编造成洪水猛兽,吓唬孩子,不让孩子接触。这样的谎言在孩子小的时候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孩子长大以后,这种谎言就没有多大作用了,而且父母的这种谎言在断绝了孩子与“坏事物”接触时,也扼杀了孩子多方面了解社会的机会。教育专家认为,即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应尽量少用这种善意的谎言,因为当父母用不存在的某种事实让孩子做或不做某件事时,孩子并没有理解其中的道理,下次很可能还会重复过去做过的事。
情景3 你真的很棒!
明明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跟着妈妈,妈妈为了鼓励孩子,每天都说:“明明,你真棒!”明明的字写得歪七扭八的,妈妈虽然不满意。但不想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总是说:“宝宝的字写得真好!”妈妈还经常把孩子叫到自己身边,跟他谈心:“宝宝。你以后肯定能考上很好的大学,会赚很多很多的钱,会成为一个很有用的人,你会比我们生活得更好……”
这样的场景或许有些极端,但很多孩子可能都听过类似的憧憬:“你将采一定会很好,比父母要过得好……”
家长的观点
我们的谎言只是为了鼓励孩子,我们不断地向孩子描述未来美好的生活图景,将自己所期望的种种幸福,比如安宁、富足、成功,添加到孩子的未来中,希望孩子能够以这样的梦想为目标,有奋斗的动力。
情境分析
虽然善意的谎言原则上并无伤大雅,但父母要思考的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否有利于孩子发展,父母对孩子的表扬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为人父母者都会对孩子的将来抱有美好的期望,希望自己所承受的苦难,孩子将来都不会再承受;希望自己所缺少的,孩子将来都能拥有,于是父母反复向孩子灌输他们所认定的美好生活。而实际上,我们实在不应过多地把自己的期望转嫁到孩子身上。
温馨提示
父母编造的故事可能会给孩子探索真实世界造成阻碍。同时,撒谎还有可能损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此外,父母的撒谎行为还有可能让孩子无法好好接受一些生活规范,因为如果父母总是编造一些理由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那么这些孩子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父母可以适当地对孩子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以鼓励他们,如赞美孩子涂鸦的作品、但应谨慎考虑后果,尽量少用这一方法。
情景1 你是捡来的!
孩子好奇地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啊?”父母互相看看对方,说:“哦……你是我们捡来的。”孩子不放弃:“哪儿捡来的?”父母回答:“你是我们从门口的垃圾堆里捡来的。”孩子歪着脑袋想了想,更好奇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我是不是也能在垃圾堆里捡到小孩呢?”
家长的观点
中国人对待性的态度一向讳莫如深,在面对孩子这方面的问题时,父母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隐瞒了真相。其实,不仅是性,还有暴力、犯罪,父母都会尽量地以美丽的谎言去掩盖事实,不让真相伤害孩子的童心。大多数父母认为,社会的阴暗面那么多,一定要过滤了以后再给孩子看,这种善意的过滤不算撒谎。一位家长曾经说道:“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如果不对社会的阴暗面作必要的删除,怎么保证孩子的纯真?”
情境分析
父母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纯洁的环境,避免他们过早地接触生活的阴暗面,这个动机是好的。可是孩子终究要长大,当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与父母描述的不一致时,他们就会困惑,会无所适从,甚至会觉得这个世界一下子变得肮脏了。所以,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们事情的真相,并正确地引导他们。
情景2 那个不好,这个才好!
每次接孩子回家时,孩子都会眼巴巴地看着小摊上的臭豆腐、炸薯片……这时,妈妈就紧紧地攥着孩子的手,尽可能地快步走开。边走边对孩子说:“那个东西是用老鼠屎做的,吃了会生病!”而在孩子不想吃某种东西时,家长往往又会哄孩子:“来,宝宝,快点吃,这个可好吃了,你看妈妈吃得可香了。”一边说一边还给孩子做示范。
当孩子无所顾忌地跑进一条黑黑的巷子时,妈妈会赶紧拉着孩子,一边表情严肃地告诉孩子:“你千万不要进去。那里面有坏人,你一进去就被他们抓住卖了!”当孩子津津有味地拿起一本漫画书翻看时,爸爸立刻把书夺回去,告诫孩子:“这些书不好看,而且看了之后你会变傻。”
家长的观点
小摊上的东西不卫生,但孩子总是喜欢吃,如果父母告诉他:“这些小作坊生产的东西没有安全保障,吃了会伤肠胃……”可能接下来你还要继续解释“小作坊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正常食用的东西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产”……在孩子挣脱你的怀抱,不顾路上飞驰的汽车而跑到小摊前面时,你根本来不及用科学道理跟孩子细细解释。
情境分析
上述谎言很常见,虽然我们可能都不会在意这种有点可笑的谎言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但父母在替孩子作判断,选择他们认为对孩子有益的事物,将所有他们觉得危险的事物都编造成洪水猛兽,吓唬孩子,不让孩子接触。这样的谎言在孩子小的时候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孩子长大以后,这种谎言就没有多大作用了,而且父母的这种谎言在断绝了孩子与“坏事物”接触时,也扼杀了孩子多方面了解社会的机会。教育专家认为,即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应尽量少用这种善意的谎言,因为当父母用不存在的某种事实让孩子做或不做某件事时,孩子并没有理解其中的道理,下次很可能还会重复过去做过的事。
情景3 你真的很棒!
明明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跟着妈妈,妈妈为了鼓励孩子,每天都说:“明明,你真棒!”明明的字写得歪七扭八的,妈妈虽然不满意。但不想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总是说:“宝宝的字写得真好!”妈妈还经常把孩子叫到自己身边,跟他谈心:“宝宝。你以后肯定能考上很好的大学,会赚很多很多的钱,会成为一个很有用的人,你会比我们生活得更好……”
这样的场景或许有些极端,但很多孩子可能都听过类似的憧憬:“你将采一定会很好,比父母要过得好……”
家长的观点
我们的谎言只是为了鼓励孩子,我们不断地向孩子描述未来美好的生活图景,将自己所期望的种种幸福,比如安宁、富足、成功,添加到孩子的未来中,希望孩子能够以这样的梦想为目标,有奋斗的动力。
情境分析
虽然善意的谎言原则上并无伤大雅,但父母要思考的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否有利于孩子发展,父母对孩子的表扬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为人父母者都会对孩子的将来抱有美好的期望,希望自己所承受的苦难,孩子将来都不会再承受;希望自己所缺少的,孩子将来都能拥有,于是父母反复向孩子灌输他们所认定的美好生活。而实际上,我们实在不应过多地把自己的期望转嫁到孩子身上。
温馨提示
父母编造的故事可能会给孩子探索真实世界造成阻碍。同时,撒谎还有可能损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此外,父母的撒谎行为还有可能让孩子无法好好接受一些生活规范,因为如果父母总是编造一些理由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那么这些孩子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父母可以适当地对孩子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以鼓励他们,如赞美孩子涂鸦的作品、但应谨慎考虑后果,尽量少用这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