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过程中,陈传书不时纠正社会上对老龄化问题的一些片面看法,一边提醒记者多呼吁社会要关注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老龄化问题包括发展问题和养老问题,有时媒体把老龄化问题简单说成养老问题,这是不够全面的。”4月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传书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纠正说。
陈传书长期在民政系统工作,2008年9月,陈传书被任命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至今。
曾在共青团中央工作过的陈传书,笑自己是“青年时干青年的工作,临近老年干老年的工作”。陈传书曾参与起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担任立法项目起草领导小组副组长,其还曾担任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
对于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陈传书认为,不仅要解决目前“未富先老”的现实困境,还要做好长远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全国老龄委办公室负责人,请你介绍一下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
陈传书:我们先明确一个问题,我们所讲的老龄问题,它首先包括发展问题,其次是养老问题。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21世纪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总体来看,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以后,人口发展呈现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模式,这种变化过程中,就要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从我们国家来看,上个世纪50-60年代是生育高峰,一年生育2000万-3000万婴儿,现在则下降到每年1200多万婴儿。
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这群人形成了一个高峰,他们进入上学阶段出现上学难,进入就业阶段出现就业难,进入购房阶段出现购房难,进入老年阶段出现了养老难。
高生育向低生育的变化必然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高峰期出生的人进入老龄阶段的时候年轻人比重相对较少,年长的人口较多,这样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世界通常所讲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来看,1999年我们就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从1999年到2013年,这14年,全国老年人口由1.31亿增加到2.02亿,平均每年增加500万,老年人口比重由10%上升到14.9%。平均每年上升0.35个百分点,这属于起始阶段;据预测,今后这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而60岁以下人口平均每年减少500万,老龄化速度将明显加快。
到2033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27%。届时,建国后出生的人陆续进入高龄阶段,老年人口自身的老化、高龄化加速,高龄老人所占比例将进一步增长,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深度发展阶段。预测2053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87亿高峰,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超过三分之一。
到本世纪下半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才能有所缓和。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前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挑战的各项准备。
中国新闻周刊:进入老龄化阶段,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呢?
陈传书: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结构变化将带来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储蓄结构等一系列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变化和发展是全面和深刻的。
人口老龄化是整个社会发展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正如李克强总理报告中所讲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把握人口老龄化进程当中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社会政策各个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和安排。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准备。
这是个发展问题,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问题,必须深刻把握它的特殊矛盾和发展要求。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为突出的矛盾是什么?
陈传书:我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未富先老”的问题。
为了防止人口过快增长,我们国家实行了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所以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未来我们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逐步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平均值。
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物质基础明显比我们强,我们经济基础比较弱,同时人口老龄化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必须跨越两个陷阱:即中等收入陷阱和老龄化陷阱。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领域会带来三个变化:第一个是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格局发生变化;不仅是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劳动力的结构也在变,年轻劳动力显著减少,而中老年人口增加;第二个是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因为社会抚养负担加重,养老成本增加;第三是市场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以前主要面向成年人的消费市场,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后,老年人消费需求增加。房地产、汽车、现代家电等主要消费群体是青年人,老年人的消费则主要体现在是医疗和服务。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在你看来,该如何跨越老龄化陷阱呢?
陈传书:实现全国现代化,必须跨越老龄化陷阱,否则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有可能面临着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高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的双向挤压。
在快速进入老龄化阶段的背景下,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其中,解决办法可采取人口红利向改革红利和人才红利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就有优势。在劳动力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有效,因为资本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只要加大投资,就能够发展,因为有充足的劳动力在那做支撑呢。它吸纳资金的能力也很强。 将来随着劳动力人口的逐步减少,从某种程度讲,劳动力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就逐渐失灵了。所以只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克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李克强报告中就体现了这种前瞻性的战略思考,“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这是在全面分析我们国家国际、国内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变化后,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发展问题之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陈传书:目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存在庞大的非正规就业群体,(这部分群体养老基金社会统筹非常弱,比如农村养老保险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个人缴费,社会统筹资金来源非常有限),也就是存在未富先老这一庞大群体。
所以,我们既要考虑当代养老问题,又要考虑未来人养老问题。我们研究的是公民老年期的生活问题,政策安排、制度设计保障公民老年期的生活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现在年轻人既要解决赡养老人问题,又要去解决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在制度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水平偏低。
毋庸置疑,近十年我们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发展是很快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尤其是农村全覆盖,在美国都没有,美国农村是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的,比如农场主。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
我国老年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超过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发达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已经建立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而我们只有几年时间,就全面建立起来,客观上是很难的。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如何解决养老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呢?
陈传书:我认为,下一个阶段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就得向改革要动力,必须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
李克强总理报告提到“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照这样要求,加强养老制度顶层设计,发挥养老保障最大效率,更好体现公平正义。按照“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的要求来审视和设计未来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老年期生活面临哪些风险呢?
陈传书:通过调查研究,我认为,目前老年期生活面临三个风险:一、贫困风险。老年人没有劳动能力,存在收入保障问题;二、疾病风险。老年人最怕的是生病,如果一生病,养老金存在不够用的风险;三、失能风险。如果失能,老年人将生活不能治理,人生到了最困难的阶段,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是自己无法抗拒的困难。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才能够化解失能风险呢?
陈传书:现实是,单纯依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不能完全解决失能老人的生活困难。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金是不够支付养老机构费用的。
尤其是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失能护理保障需要尽快做制度安排,但目前失能护理保障制度存在“碎片化”状态,比如临时给补贴、临时救助等措施,还没形成统一的保障制度。
现在有个现象,过春节期间,有的家庭将老年人送到医院,让医院承担了老年人的护理功能,有的老年人甚至在医院一住就是几年时间,耗费很多医疗资源。所以,护理保障制度不健全,就会导致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扭曲,这项制度的缺失,也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
我认为,建立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有利于化解失能风险。形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障制度的互相配合的格局,有利于发挥各项制度的基本功能。
中国新闻周刊: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思想观念上,我们存在哪些错误认识?
陈传书: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年人的社会主体地位讨论养老问题,对老年人自身发展重视不够,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增长,未来社会老年人占三分之一,老年群体由传统的家庭依附群体转变为社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应当尊重老年人参与积极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老龄问题有很大惯性,一旦问题形成后,往往也就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老龄化问题包括发展问题和养老问题,有时媒体把老龄化问题简单说成养老问题,这是不够全面的。”4月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传书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纠正说。
陈传书长期在民政系统工作,2008年9月,陈传书被任命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至今。
曾在共青团中央工作过的陈传书,笑自己是“青年时干青年的工作,临近老年干老年的工作”。陈传书曾参与起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担任立法项目起草领导小组副组长,其还曾担任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
对于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陈传书认为,不仅要解决目前“未富先老”的现实困境,还要做好长远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全国老龄委办公室负责人,请你介绍一下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
陈传书:我们先明确一个问题,我们所讲的老龄问题,它首先包括发展问题,其次是养老问题。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21世纪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总体来看,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以后,人口发展呈现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模式,这种变化过程中,就要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从我们国家来看,上个世纪50-60年代是生育高峰,一年生育2000万-3000万婴儿,现在则下降到每年1200多万婴儿。
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这群人形成了一个高峰,他们进入上学阶段出现上学难,进入就业阶段出现就业难,进入购房阶段出现购房难,进入老年阶段出现了养老难。
高生育向低生育的变化必然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高峰期出生的人进入老龄阶段的时候年轻人比重相对较少,年长的人口较多,这样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世界通常所讲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来看,1999年我们就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从1999年到2013年,这14年,全国老年人口由1.31亿增加到2.02亿,平均每年增加500万,老年人口比重由10%上升到14.9%。平均每年上升0.35个百分点,这属于起始阶段;据预测,今后这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而60岁以下人口平均每年减少500万,老龄化速度将明显加快。
到2033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27%。届时,建国后出生的人陆续进入高龄阶段,老年人口自身的老化、高龄化加速,高龄老人所占比例将进一步增长,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深度发展阶段。预测2053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87亿高峰,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超过三分之一。
到本世纪下半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才能有所缓和。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前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挑战的各项准备。
中国新闻周刊:进入老龄化阶段,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呢?
陈传书: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结构变化将带来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储蓄结构等一系列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变化和发展是全面和深刻的。
人口老龄化是整个社会发展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正如李克强总理报告中所讲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把握人口老龄化进程当中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社会政策各个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和安排。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准备。
这是个发展问题,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问题,必须深刻把握它的特殊矛盾和发展要求。
“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为突出的矛盾是什么?
陈传书:我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未富先老”的问题。
为了防止人口过快增长,我们国家实行了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所以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未来我们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逐步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平均值。
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物质基础明显比我们强,我们经济基础比较弱,同时人口老龄化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必须跨越两个陷阱:即中等收入陷阱和老龄化陷阱。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领域会带来三个变化:第一个是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格局发生变化;不仅是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劳动力的结构也在变,年轻劳动力显著减少,而中老年人口增加;第二个是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因为社会抚养负担加重,养老成本增加;第三是市场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以前主要面向成年人的消费市场,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后,老年人消费需求增加。房地产、汽车、现代家电等主要消费群体是青年人,老年人的消费则主要体现在是医疗和服务。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在你看来,该如何跨越老龄化陷阱呢?
陈传书:实现全国现代化,必须跨越老龄化陷阱,否则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有可能面临着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高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的双向挤压。
在快速进入老龄化阶段的背景下,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其中,解决办法可采取人口红利向改革红利和人才红利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就有优势。在劳动力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有效,因为资本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只要加大投资,就能够发展,因为有充足的劳动力在那做支撑呢。它吸纳资金的能力也很强。 将来随着劳动力人口的逐步减少,从某种程度讲,劳动力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就逐渐失灵了。所以只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克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李克强报告中就体现了这种前瞻性的战略思考,“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这是在全面分析我们国家国际、国内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变化后,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的制度设计”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发展问题之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陈传书:目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存在庞大的非正规就业群体,(这部分群体养老基金社会统筹非常弱,比如农村养老保险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个人缴费,社会统筹资金来源非常有限),也就是存在未富先老这一庞大群体。
所以,我们既要考虑当代养老问题,又要考虑未来人养老问题。我们研究的是公民老年期的生活问题,政策安排、制度设计保障公民老年期的生活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现在年轻人既要解决赡养老人问题,又要去解决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在制度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水平偏低。
毋庸置疑,近十年我们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发展是很快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尤其是农村全覆盖,在美国都没有,美国农村是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的,比如农场主。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
我国老年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超过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发达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已经建立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而我们只有几年时间,就全面建立起来,客观上是很难的。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如何解决养老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呢?
陈传书:我认为,下一个阶段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就得向改革要动力,必须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
李克强总理报告提到“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照这样要求,加强养老制度顶层设计,发挥养老保障最大效率,更好体现公平正义。按照“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的要求来审视和设计未来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老年期生活面临哪些风险呢?
陈传书:通过调查研究,我认为,目前老年期生活面临三个风险:一、贫困风险。老年人没有劳动能力,存在收入保障问题;二、疾病风险。老年人最怕的是生病,如果一生病,养老金存在不够用的风险;三、失能风险。如果失能,老年人将生活不能治理,人生到了最困难的阶段,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是自己无法抗拒的困难。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才能够化解失能风险呢?
陈传书:现实是,单纯依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不能完全解决失能老人的生活困难。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金是不够支付养老机构费用的。
尤其是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失能护理保障需要尽快做制度安排,但目前失能护理保障制度存在“碎片化”状态,比如临时给补贴、临时救助等措施,还没形成统一的保障制度。
现在有个现象,过春节期间,有的家庭将老年人送到医院,让医院承担了老年人的护理功能,有的老年人甚至在医院一住就是几年时间,耗费很多医疗资源。所以,护理保障制度不健全,就会导致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扭曲,这项制度的缺失,也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
我认为,建立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有利于化解失能风险。形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障制度的互相配合的格局,有利于发挥各项制度的基本功能。
中国新闻周刊: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思想观念上,我们存在哪些错误认识?
陈传书: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年人的社会主体地位讨论养老问题,对老年人自身发展重视不够,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增长,未来社会老年人占三分之一,老年群体由传统的家庭依附群体转变为社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应当尊重老年人参与积极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老龄问题有很大惯性,一旦问题形成后,往往也就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我们必须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