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是指形成宏观调控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互相协调的运行方式,核心是形成促进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发挥的内在力量。对应于宏观调控体系的各环节,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宏观调控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二是调控目标确定和排序的机制化安排;三是调控政策手段搭配的机制化安排;四是政策工具选择的机制化安排;五是政策传导渠道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在实践中完善体系、探索模式,机制化的程度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从各个层面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1)宏观调控决策机制方面,多部门参与决策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影响决策及时性;主要政策手段的决策机制仍不健全;缺少相机抉择和规则间的合理结合运用;(2)宏观调控目标设定方面,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外部均衡目标不够重视,导致外部失衡影响内部均衡的被动状况;总量目标与结构目标未能合理兼顾,存在总量调控恶化结构问题的状况;目标值预测和确定的科学性仍有待提升;(3)政策手段搭配方面,对不同政策手段效果的叠加或抵消效应的重视不够,出现"超调"或效果弱化的问题;(4)政策工具运用方面,自动稳定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行政手段的运用阻碍机制化程度提高;(5)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生产要素市场价格体制未理顺制约政策传导机制形成;信贷传导渠道受银行体系结构影响存在扭曲;中观传导环节的传导机制没有理顺。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处于阶段性转变过程中,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的因素更复杂、变动的不确定性更大,因此对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进一步向机制化方向转变以保障宏观调控在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应变性之间合理权衡,强化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宏观调控决策机制面临加强协调的要求,要处理好相机抉择与规则的关系;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更大,要求宏观调控处理好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的关系;三是宏观经济面临的内外失衡形势可能更加复杂,要求提升宏观调控应对开放条件下经济失衡的能力,处理好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关系;四是财政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可能变化,要求宏观调控更加注重价格杠杆的运用,处理好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的关系;五是宏观调控面临强化传导机制的要求,要处理好宏观决策环节与中观传导环节的关系。为此,建议:(1)通过健全宏观调控决策机制化的法律保障、明晰部门分工并建立综合决策协调机构和机制、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部决策机制、以中期预算的形式为财政政策设置约束规则以及探索货币政策价格规则和宏观审慎管理措施的运用,来完善宏观调控决策机制;(2)通过对目标排序及其调整进行机制化安排、加强宏观调控目标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的衔接、提高目标值设定的科学性以及兼顾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目标,形成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机制化安排;(3)通过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间的协调搭配,以及探索其他政策手段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形成宏观调控政策手段协调搭配的机制化安排;(4)通过形成自动稳定器作用、合理定位行政手段以及提高政策工具运用的精细化程度,形成宏观调控政策工具运用的机制化安排;(5)通过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理顺宏观调控传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