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以至情感的陶冶、思想观点的形成,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未来的高度、时代的高度,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作文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作文。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关系的经验。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条件。对小学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和“读千赋”,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使他们通过更多的阅读来广泛汲取精华,开发和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1、 趁热打铁,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往往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去了解本课以外的知识。这时教师就要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书籍,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了《爱迪生》一课后,向学生推荐《爱迪生的故事》;学习了《寓言两则》,向学生推荐《寓言故事》。通过课内外结合,逐渐使学生形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 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在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要求学生要仔细领会,看别人是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且产生感染效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别人没写的自己要大胆写,别人已写的,自己要创新。如,学了《将相和》一课后,让学生写一篇后续,想象廉颇和蔺相如后来是怎样齐心协力,一起保家卫国的,尽管有些故事学生写的还不太合理,有些牵强附会,但却是他们创造的开始。
3、 督促检查,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还要督促检查,向学生提出坚持写读书笔记的要求。读书笔记要学生每周写一次。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班上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同时举办“我爱读什么样的书”的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上和表达技巧上都得到进步。
二、 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加强积累。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 生活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决定了习作内容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观察、发现、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物,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访问、调查,让学生在活动中搜集写作素材。要经常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如开展班级或校级的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文娱比赛、体育表演等。可以有选择地收看适合儿童的电视节目,如“动画城”、“大风车”、“电视散文”、“东方时空”等,还可以把生活的触角伸及社会,让学生体察新时代的脉搏,教师要学做“有心人”,做好“倡导者”,当好“服务者”,如节日到了,向军烈属问好,为残疾人办实事;同“手拉手”学校进行一次联谊活动,请当地模范人物作报告等等。如果我们经常坚持这样做,小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品格受到陶冶,心灵经受净化,写出作文来就“文思泉涌”,落笔生花。
2、 语言积累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和写作知识是作文的基础。课内阅读主要教会学生理解和品味语言文字的方法。作家巴金十来岁就能背诵《古文观止》中的许多篇文章,他在谈及创作经验时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内容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是怎么回事了。”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将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好的优美语言、片段、写作知识及时记录下来,经过长期积淀,语言自然丰富,当写作需要时,大量恰当的语句就涌向笔端了。
三、 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
有人说:养成良好的习惯,等于在银行里存下一笔巨款,一辈子可以享用他的利息;而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等于欠下一笔高利贷,一辈子还不清它的利息。这话很有道理,小学生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时,应刻意培养学生规范写字的习惯;在作文前理思路、列提纲的习惯;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写好后反复修改的习惯等。
小学作文教学是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与阅读教学积极沟通,注重积累,千方百计的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重视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
一、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作文。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关系的经验。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条件。对小学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和“读千赋”,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使他们通过更多的阅读来广泛汲取精华,开发和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1、 趁热打铁,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往往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去了解本课以外的知识。这时教师就要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书籍,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了《爱迪生》一课后,向学生推荐《爱迪生的故事》;学习了《寓言两则》,向学生推荐《寓言故事》。通过课内外结合,逐渐使学生形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 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在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要求学生要仔细领会,看别人是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且产生感染效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别人没写的自己要大胆写,别人已写的,自己要创新。如,学了《将相和》一课后,让学生写一篇后续,想象廉颇和蔺相如后来是怎样齐心协力,一起保家卫国的,尽管有些故事学生写的还不太合理,有些牵强附会,但却是他们创造的开始。
3、 督促检查,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还要督促检查,向学生提出坚持写读书笔记的要求。读书笔记要学生每周写一次。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班上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同时举办“我爱读什么样的书”的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上和表达技巧上都得到进步。
二、 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加强积累。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 生活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决定了习作内容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观察、发现、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物,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访问、调查,让学生在活动中搜集写作素材。要经常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如开展班级或校级的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文娱比赛、体育表演等。可以有选择地收看适合儿童的电视节目,如“动画城”、“大风车”、“电视散文”、“东方时空”等,还可以把生活的触角伸及社会,让学生体察新时代的脉搏,教师要学做“有心人”,做好“倡导者”,当好“服务者”,如节日到了,向军烈属问好,为残疾人办实事;同“手拉手”学校进行一次联谊活动,请当地模范人物作报告等等。如果我们经常坚持这样做,小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品格受到陶冶,心灵经受净化,写出作文来就“文思泉涌”,落笔生花。
2、 语言积累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和写作知识是作文的基础。课内阅读主要教会学生理解和品味语言文字的方法。作家巴金十来岁就能背诵《古文观止》中的许多篇文章,他在谈及创作经验时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内容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是怎么回事了。”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将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好的优美语言、片段、写作知识及时记录下来,经过长期积淀,语言自然丰富,当写作需要时,大量恰当的语句就涌向笔端了。
三、 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
有人说:养成良好的习惯,等于在银行里存下一笔巨款,一辈子可以享用他的利息;而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等于欠下一笔高利贷,一辈子还不清它的利息。这话很有道理,小学生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时,应刻意培养学生规范写字的习惯;在作文前理思路、列提纲的习惯;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写好后反复修改的习惯等。
小学作文教学是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与阅读教学积极沟通,注重积累,千方百计的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重视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