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人,是滋长体内的自己。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的忽略了这些筋脉的融合,而习惯于这样安定的日子。有时,在这样的渗透和蔓延中,还会产生冲突和纠结。然而,当猛然亲人离去,如同陡然被锋利的刀,砍断了手足,先是凝固、后知后觉的巨痛、无法接受的现实、麻木和懊悔。然而,即便伤口慢慢愈合,我们又走入平常的生活,可这种永远的缺失感,将让人无法再如从前那样平衡。
《儿子的房间》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讲述一个心理咨询师突然之间失去了他的儿子,从而整个家庭陷入巨大的悲痛中。意大利导演南尼·莫瑞提以一贯自编自导自演的手法,跳脱以往带有政治狂想的电影风格,以写实平淡的叙述来诠释一个心理医师在面临丧子之痛的家庭悲剧。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这部气质朴素、表演细腻、表现力极强的影片,流淌着看似矛盾的两种情感,彻骨的悲伤和淡淡的温暖,该片剧情并不复杂,却很沉痛,讲述了一个意大利家庭如何逐步走出失去至亲的刻骨疼痛和心理阴霾的,其细致哀伤之处仿佛一曲不急不徐的命题乐章,其于心灵层面的启迪又似迷离间瞥见了冰冷天色下的隐约星光,它引领着人们在狭长而难以承受的悲伤之路上攀爬,在走过一程山水后,它悄然离去,然而,此时的旅人已不会因它的离去而停步……在解除悲伤“魔咒”的过程中,影片被呈现得舒缓有致且极富层次感,精准地再现了人们面对毁灭性打击时的震惊、痛苦、煎熬和无法自拔,特别是细致刻画了那个必定经历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的艰难历程。
影片在儿子安德烈出事之前的节奏是缓慢而几乎停滞的,平凡的生活被稀释地淡、静、闷且涩,即便发生了安德烈戏弄老师偷走化石这样的情节,也没带来多大的涟漪,然而,事实上,那种稀释的素淡生活只是前奏,在溺水事故发生后,这一切都悄然又骤然的改变了,影片也由此进入了越来越捕捉人心的部分。
片中的父亲乔万尼是一位心理医生,理性自制,母亲宝拉美丽娴静,青春期的儿子安德烈内向羞涩,女儿爱琳开朗快乐,抛开滞而闷的家庭气氛,这个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家庭其实过得很幸福和睦,然而其间却充斥着一种倦怠、疲惫、一种周而复始的呢喃,这似乎是影片为达到之后平缓却极具张力的效果而采用的伏笔。
当一系列镜头被接连呈现时,便暗示了一件事——街上,母亲被一个蓝衣人撞了一下,安德烈和同伴们在骑车追逐、前往海边潜水,父亲在给病人做心理治疗,病人神经质地说自己得了癌,父亲在返回途中……继而,电话铃声格外刺耳,父亲得知儿子身亡,女儿在篮球场上比赛,突然看到异于常日的父亲出现,手中的篮球跌落……
接着,有关死亡离别那无以复加的痛苦被直接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母亲和女儿抱头痛哭,棺木中躺着苍白的安德烈,金属板盖上、焊接、木棺盖覆上,镜头特写在每个钉子的嵌入,声效集中在所用工具所发出的最直接最刺耳的声音,伴随着这些的是一个年轻生命的永久尘封……父亲目睹着整个过程,仿佛整个人也被钉入。这组镜头犹如一气呵成般流畅,却在沉稳的画面中翻滚着内心的嘶喊,有触目惊心的效果,我仿佛看到了这家里人的心在泣血。
那种还和原来一样做在餐桌前喝咖啡、吃面包、给杯中加奶,在河岸边散布,再更衣室换装,然而这样平常的举动,却在此时背后呈现出巨大的痛苦。家人用再次进入儿子的房间,约见他秘密的女友,查看以外发生的原因,或者买一张唱片给收不到的他作为礼物,而这一切已经是为时已晚的自我安慰。当那首歌如平淡而无可抗衡的生活之流一样,缓缓的在人的周围环绕时,看着还需继续生活的人们,更多的思考是,如何触摸自己还拥有的亲人和身体,好好的拥抱,在它们还有温度的时候。
不论对信仰的陡然质疑,还是摔碎心爱的茶壶,该受的痛总得受,仿佛任何一个心理哀悼期的结束都需要某个特殊事件的催发一样,曾和安德烈有过短暂夏日之恋的女生安妮的出现,让这家人仿佛触摸到了安德烈那不为他们所知的一面,他们难掩惊讶和欣喜,不辞劳苦地协助安妮及其同行者的法国旅行,把他们送到了他们想要搭顺风车前往的意法边界,仿佛这样的护送是再次触摸安德烈内心世界的捷径,而在这个过程中,已痛成坑洞状的心开始了修复工作。
晨光下,在美丽的意法边界海滨,朝阳遍洒在坐落于海岬上的可爱建筑上,开了一夜车的父亲在海边和母亲漫步,终于微笑着谈论起孩子的恋情,和女儿爱琳一起谈起那个让他们痛的安德烈……安德烈走了,家人的生活还得继续,但匆忙的他并没带走回忆,因那些痛,家人在必须承受的过程中,也让这些回忆更加珍贵。
片中没有过多激烈的画面和声嘶力竭的哭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渗透在生活中的筋脉被砍断后,默默流淌悲哀的画面。一切都无声的迸发着,用类似生活纪实的手法更真实的表现了人们无法承受的悲哀,和无法挽回的懊悔。
《儿子的房间》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讲述一个心理咨询师突然之间失去了他的儿子,从而整个家庭陷入巨大的悲痛中。意大利导演南尼·莫瑞提以一贯自编自导自演的手法,跳脱以往带有政治狂想的电影风格,以写实平淡的叙述来诠释一个心理医师在面临丧子之痛的家庭悲剧。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这部气质朴素、表演细腻、表现力极强的影片,流淌着看似矛盾的两种情感,彻骨的悲伤和淡淡的温暖,该片剧情并不复杂,却很沉痛,讲述了一个意大利家庭如何逐步走出失去至亲的刻骨疼痛和心理阴霾的,其细致哀伤之处仿佛一曲不急不徐的命题乐章,其于心灵层面的启迪又似迷离间瞥见了冰冷天色下的隐约星光,它引领着人们在狭长而难以承受的悲伤之路上攀爬,在走过一程山水后,它悄然离去,然而,此时的旅人已不会因它的离去而停步……在解除悲伤“魔咒”的过程中,影片被呈现得舒缓有致且极富层次感,精准地再现了人们面对毁灭性打击时的震惊、痛苦、煎熬和无法自拔,特别是细致刻画了那个必定经历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的艰难历程。
影片在儿子安德烈出事之前的节奏是缓慢而几乎停滞的,平凡的生活被稀释地淡、静、闷且涩,即便发生了安德烈戏弄老师偷走化石这样的情节,也没带来多大的涟漪,然而,事实上,那种稀释的素淡生活只是前奏,在溺水事故发生后,这一切都悄然又骤然的改变了,影片也由此进入了越来越捕捉人心的部分。
片中的父亲乔万尼是一位心理医生,理性自制,母亲宝拉美丽娴静,青春期的儿子安德烈内向羞涩,女儿爱琳开朗快乐,抛开滞而闷的家庭气氛,这个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家庭其实过得很幸福和睦,然而其间却充斥着一种倦怠、疲惫、一种周而复始的呢喃,这似乎是影片为达到之后平缓却极具张力的效果而采用的伏笔。
当一系列镜头被接连呈现时,便暗示了一件事——街上,母亲被一个蓝衣人撞了一下,安德烈和同伴们在骑车追逐、前往海边潜水,父亲在给病人做心理治疗,病人神经质地说自己得了癌,父亲在返回途中……继而,电话铃声格外刺耳,父亲得知儿子身亡,女儿在篮球场上比赛,突然看到异于常日的父亲出现,手中的篮球跌落……
接着,有关死亡离别那无以复加的痛苦被直接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母亲和女儿抱头痛哭,棺木中躺着苍白的安德烈,金属板盖上、焊接、木棺盖覆上,镜头特写在每个钉子的嵌入,声效集中在所用工具所发出的最直接最刺耳的声音,伴随着这些的是一个年轻生命的永久尘封……父亲目睹着整个过程,仿佛整个人也被钉入。这组镜头犹如一气呵成般流畅,却在沉稳的画面中翻滚着内心的嘶喊,有触目惊心的效果,我仿佛看到了这家里人的心在泣血。
那种还和原来一样做在餐桌前喝咖啡、吃面包、给杯中加奶,在河岸边散布,再更衣室换装,然而这样平常的举动,却在此时背后呈现出巨大的痛苦。家人用再次进入儿子的房间,约见他秘密的女友,查看以外发生的原因,或者买一张唱片给收不到的他作为礼物,而这一切已经是为时已晚的自我安慰。当那首歌如平淡而无可抗衡的生活之流一样,缓缓的在人的周围环绕时,看着还需继续生活的人们,更多的思考是,如何触摸自己还拥有的亲人和身体,好好的拥抱,在它们还有温度的时候。
不论对信仰的陡然质疑,还是摔碎心爱的茶壶,该受的痛总得受,仿佛任何一个心理哀悼期的结束都需要某个特殊事件的催发一样,曾和安德烈有过短暂夏日之恋的女生安妮的出现,让这家人仿佛触摸到了安德烈那不为他们所知的一面,他们难掩惊讶和欣喜,不辞劳苦地协助安妮及其同行者的法国旅行,把他们送到了他们想要搭顺风车前往的意法边界,仿佛这样的护送是再次触摸安德烈内心世界的捷径,而在这个过程中,已痛成坑洞状的心开始了修复工作。
晨光下,在美丽的意法边界海滨,朝阳遍洒在坐落于海岬上的可爱建筑上,开了一夜车的父亲在海边和母亲漫步,终于微笑着谈论起孩子的恋情,和女儿爱琳一起谈起那个让他们痛的安德烈……安德烈走了,家人的生活还得继续,但匆忙的他并没带走回忆,因那些痛,家人在必须承受的过程中,也让这些回忆更加珍贵。
片中没有过多激烈的画面和声嘶力竭的哭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渗透在生活中的筋脉被砍断后,默默流淌悲哀的画面。一切都无声的迸发着,用类似生活纪实的手法更真实的表现了人们无法承受的悲哀,和无法挽回的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