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低分不用愁,名校内招随你挑。”
今年7月,正在为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而犯愁的北京家长李峪(化名)接到电话,一位自称是教育中介机构“信大教育”的人,声称可以帮李峪的孩子“上大学”。喜出望外的李峪与对方约在街头见面,对方给了他一份长达数十页的售卖学历文凭的学校名单。
乍一看,这份名单里的许多大学都名头响亮:“北京财经大学、北京城建大学、北京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学院”等等。“信大教育”的工作人员称,只要花费数万元,就可以使李先生的孩子获得其中任意一所学校的文凭,至于来不来上课,看孩子的意愿,“有网上远程教育和实地入学上课两种方式”。
半信半疑的李先生登录了几所学校的网站,发现这些网站内容丰富,不仅有各级领导视察学校、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等内容,而且还有在线报名客服,可以随时交流,网站上还设有专门的学历证书验证检索框。
几乎就在他快要相信的时候,网上一份“百所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的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对照自己手里的名单,其中大多数学校都榜上有名,“这些都是假大学”!
网上有几百所假大学在招生
这份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百所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是今年由教育咨询网站“上大学网”原创发布的。上大学网内容总监谌江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之所以发布这样一个榜单,原因是2012年年中,他们想在“上大学网”上做一个有国内各高校网站链接的页面,结果技术团队在网络搜索中发现了好多“大学”名称相似,比如“首都财贸管理大学”、“首都财经贸易大学”、“北京财贸管理大学”等,把这些大学和教育部当年公布的高招资格名单以及民办教育协会公布的已批准备案的民办学校资质对比,发现好多大学并不在其中,仔细研究才发现,这些大学都是未经教育部审批、不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不能颁发正规学历的假大学。
今年6月26日、7月23日,上大学网分两批公布了150余所假大学名单。
第一批榜单发布后不久,7月8日,教育部发出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预警第1号,提醒广大考生切勿相信网上虚假高校招生宣传,“国家有关部门正采取行动,依法关停有关网站、惩处不法分子”。
“我们公布的这150所假大学,仅是冰山一角,也就占到所有假大学三分之一左右的份额。”谌江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而且,这些假大学‘起死回生’非常容易,经常是换个域名又卷土重来。”
就在今年7月,我国首例因办无资质民办高校而被追责的刑事案件宣判。北京国际金融学院校长获无期徒刑,多名校领导被判刑。这所不具备任何招生资格的学校,在2007—2011年,以包分配、包户口等多种名义骗取了600多名学生3600余万元。
不过真正立案侦查的还是少数。据谌江平介绍,他们发布假大学榜单后,有许多学生和家长向他们求证,自己是否已经被骗。毕竟像北京国际金融学院这样拥有实体学校的假大学还是少数,大多数假大学宣称通过网络教育就可以取得高校学历。也许很多考生和家长本来就有“买文凭”的念头,所以多持一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心态”,这也给从法律意义上惩处这些假大学加大了难度。
假大学的诈骗成本很低
假大学网站上几乎都会有一个检索框,专门用来验证它们“自产自销”的学位证。不过据谌江平提醒,他们最近发现,一些假大学又推出了几个所谓的第三方合作、学历认证网站,专门用来查询其证书的“真实性”。这些打着所谓“经教育部认证”幌子的学历认证网站,让不少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谌江平提醒说,教育部唯一指定的公办和民办高校证书查询网站只有“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www.chsi.com.cn),其他任何可疑网站都不要轻信。
谌江平表示,骗子诈骗的成本很低,经常是注册几十个不同域名的网站,在线进行大肆虚假宣传和行骗,一家被关停了,换个名字重新开张。同时,这些假大学的网站域名后缀大部分都是“.com”,而“中国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和各级依法设立的教育科研机构的通用域名”后缀一般为“.edu.cn”。只有各大互联网域名供应商、工信部和各地网监部门同时联合起来,每年采取行动,才有可能杜绝这些“既不像大学网站,也不像商业网站”的虚假高校网站存在。
有关部门“对此不清楚”
《中国经济周刊》在调查中发现,与设计非常人性化的假大学网站相比,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网站上的学历查询板块显得很不便民,且咨询电话经常长时间处于占线和无人接听的状态。
这一点也得到谌江平的认同。据他介绍,核对假大学名单时,曾经有一家某省的民办高校,他们拿不准其是否具有办学资质,于是打电话向该省的省教委查询,好不容易打通电话,工作人员表示,这种问题属于“属地管理”,即需要咨询该学校具体注册的区;他们登录相关区教委网站后发现,几乎是没有什么内容,在好不容易联系到区教委后,对方给出的答案是“对此也不清楚”。
谌江平表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某些政府机关的信息查询不便捷也无意中为骗子网站行骗创造了有利条件。他认为,相关部门对假大学的监管和打击力度还是不够。比如,一些诈骗网站都明目张胆地宣称可以办理大专、本科、研究生文凭等,甚至明码标价,并长期运行,这就是监管不力的明证。
今年7月,正在为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而犯愁的北京家长李峪(化名)接到电话,一位自称是教育中介机构“信大教育”的人,声称可以帮李峪的孩子“上大学”。喜出望外的李峪与对方约在街头见面,对方给了他一份长达数十页的售卖学历文凭的学校名单。
乍一看,这份名单里的许多大学都名头响亮:“北京财经大学、北京城建大学、北京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学院”等等。“信大教育”的工作人员称,只要花费数万元,就可以使李先生的孩子获得其中任意一所学校的文凭,至于来不来上课,看孩子的意愿,“有网上远程教育和实地入学上课两种方式”。
半信半疑的李先生登录了几所学校的网站,发现这些网站内容丰富,不仅有各级领导视察学校、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等内容,而且还有在线报名客服,可以随时交流,网站上还设有专门的学历证书验证检索框。
几乎就在他快要相信的时候,网上一份“百所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的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对照自己手里的名单,其中大多数学校都榜上有名,“这些都是假大学”!
网上有几百所假大学在招生
这份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百所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是今年由教育咨询网站“上大学网”原创发布的。上大学网内容总监谌江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之所以发布这样一个榜单,原因是2012年年中,他们想在“上大学网”上做一个有国内各高校网站链接的页面,结果技术团队在网络搜索中发现了好多“大学”名称相似,比如“首都财贸管理大学”、“首都财经贸易大学”、“北京财贸管理大学”等,把这些大学和教育部当年公布的高招资格名单以及民办教育协会公布的已批准备案的民办学校资质对比,发现好多大学并不在其中,仔细研究才发现,这些大学都是未经教育部审批、不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不能颁发正规学历的假大学。
今年6月26日、7月23日,上大学网分两批公布了150余所假大学名单。
第一批榜单发布后不久,7月8日,教育部发出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预警第1号,提醒广大考生切勿相信网上虚假高校招生宣传,“国家有关部门正采取行动,依法关停有关网站、惩处不法分子”。
“我们公布的这150所假大学,仅是冰山一角,也就占到所有假大学三分之一左右的份额。”谌江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而且,这些假大学‘起死回生’非常容易,经常是换个域名又卷土重来。”
就在今年7月,我国首例因办无资质民办高校而被追责的刑事案件宣判。北京国际金融学院校长获无期徒刑,多名校领导被判刑。这所不具备任何招生资格的学校,在2007—2011年,以包分配、包户口等多种名义骗取了600多名学生3600余万元。
不过真正立案侦查的还是少数。据谌江平介绍,他们发布假大学榜单后,有许多学生和家长向他们求证,自己是否已经被骗。毕竟像北京国际金融学院这样拥有实体学校的假大学还是少数,大多数假大学宣称通过网络教育就可以取得高校学历。也许很多考生和家长本来就有“买文凭”的念头,所以多持一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心态”,这也给从法律意义上惩处这些假大学加大了难度。
假大学的诈骗成本很低
假大学网站上几乎都会有一个检索框,专门用来验证它们“自产自销”的学位证。不过据谌江平提醒,他们最近发现,一些假大学又推出了几个所谓的第三方合作、学历认证网站,专门用来查询其证书的“真实性”。这些打着所谓“经教育部认证”幌子的学历认证网站,让不少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谌江平提醒说,教育部唯一指定的公办和民办高校证书查询网站只有“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www.chsi.com.cn),其他任何可疑网站都不要轻信。
谌江平表示,骗子诈骗的成本很低,经常是注册几十个不同域名的网站,在线进行大肆虚假宣传和行骗,一家被关停了,换个名字重新开张。同时,这些假大学的网站域名后缀大部分都是“.com”,而“中国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和各级依法设立的教育科研机构的通用域名”后缀一般为“.edu.cn”。只有各大互联网域名供应商、工信部和各地网监部门同时联合起来,每年采取行动,才有可能杜绝这些“既不像大学网站,也不像商业网站”的虚假高校网站存在。
有关部门“对此不清楚”
《中国经济周刊》在调查中发现,与设计非常人性化的假大学网站相比,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网站上的学历查询板块显得很不便民,且咨询电话经常长时间处于占线和无人接听的状态。
这一点也得到谌江平的认同。据他介绍,核对假大学名单时,曾经有一家某省的民办高校,他们拿不准其是否具有办学资质,于是打电话向该省的省教委查询,好不容易打通电话,工作人员表示,这种问题属于“属地管理”,即需要咨询该学校具体注册的区;他们登录相关区教委网站后发现,几乎是没有什么内容,在好不容易联系到区教委后,对方给出的答案是“对此也不清楚”。
谌江平表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某些政府机关的信息查询不便捷也无意中为骗子网站行骗创造了有利条件。他认为,相关部门对假大学的监管和打击力度还是不够。比如,一些诈骗网站都明目张胆地宣称可以办理大专、本科、研究生文凭等,甚至明码标价,并长期运行,这就是监管不力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