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文言文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变成复制课文的工具。近年来许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已经不能从根本意义上让孩子成为热爱学习的主体了,更不用说把学习变为一种乐趣了。为此,我设计的文言文教学考虑了孩子发展的需要(马斯洛教授“5中需要说”中特别提到了孩子的获得尊重和表现的需要),我采用了调动多种感官训练孩子们,由知识的趣味吸收到能力形成的思想大感悟,这样既符合孩子接受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也可以为孩子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基。所以,我认为有很大的可行性。
我的课堂观:特别喜欢叶澜教授对课的评价——有意义的课……扎实 有效率的课……充实 有生成性的课……丰实 常态下的课……平实 有待完善的课……真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间、帛、加”等实词和“之、而”等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品读法;3.情景表演再现法;4.合作探究学习法;5.多角度多层次.训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
(情景熏陶为上课蓄势,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课前三分钟播放音乐《精忠报国》,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背景下感受英雄。
引出话题——“英雄大家谈”
以此环节作为上课的情景感染,让学生在上课之前产生熏陶。
进而引出人物介绍,战国时候的一位英雄——曹刿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师要说曹刿也是英雄,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二、寻
(找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因为历史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依据)
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手中工具或者资料完成,主要培养学生查找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概讲《左传》及其相关内容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春秋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三、读
(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准——读得顺——读得流畅
四、译
(分组讨论,互相质疑)
1、学生个体自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1)加点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并就不明白之处公开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一、查(检查学生知识运用)
l.选出对手进行比较性朗读——小组朗读——自由组合选择性朗读
2.重点字词及句子理解性记忆检测,方法有:问与答形式和练习互改式等等
3、课文信息筛选
抽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内容为文章各段信息提炼),其他学生自行在书上完成、为此板书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见后) 二、问
(合作与竞争,完成此任务,可由三个大组分别准备一题)
1、提问:“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小组讨论并归纳:
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鲁庄公:急躁冒进,孤陋寡闻,紧扣住"鄙"。
但鲁庄公也有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识才,任人惟贤。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 大胆任用人才
战于长勺 自己亲自参战
不因胜而自喜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为真知而求教
2.提问: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小组讨论并归纳:
1)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开头……乃人见 发生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有德)
何以……请从 发展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有识)
公与……齐师 高潮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有才)
既克……逐之 结局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有学问)
3、这篇课文又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它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也正是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三、演
抽出富有表现力的学生当场表演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情景(学生可以自由组合选择表演,最好用白话文表演)
四、评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学生评价语展示
五、结束语
今天我引领你们了解了一位在战斗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曹刿,他在国难当头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值得我们敬仰。作为华夏子民,我们是热血如涛,还是心灰意冷?我们是抗民族希望为己任,还是顾个人得失为追求?
同学们,天下兴旺——谁的责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最后,我为同学们推荐阅读名著《英雄人物故事》,让我们读好书,做好人吧!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紧扣文本的特点,进扣新课标,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突破了农村中学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种始终围绕翻译的路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融听、说、读、写、思为一体,整合阅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由认知到理解和表达创造得到了很好的彰显。不过具体教学时一定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法。多层次教学在农村学校中应得到很好体现才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文言文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变成复制课文的工具。近年来许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已经不能从根本意义上让孩子成为热爱学习的主体了,更不用说把学习变为一种乐趣了。为此,我设计的文言文教学考虑了孩子发展的需要(马斯洛教授“5中需要说”中特别提到了孩子的获得尊重和表现的需要),我采用了调动多种感官训练孩子们,由知识的趣味吸收到能力形成的思想大感悟,这样既符合孩子接受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也可以为孩子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基。所以,我认为有很大的可行性。
我的课堂观:特别喜欢叶澜教授对课的评价——有意义的课……扎实 有效率的课……充实 有生成性的课……丰实 常态下的课……平实 有待完善的课……真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间、帛、加”等实词和“之、而”等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品读法;3.情景表演再现法;4.合作探究学习法;5.多角度多层次.训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
(情景熏陶为上课蓄势,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课前三分钟播放音乐《精忠报国》,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背景下感受英雄。
引出话题——“英雄大家谈”
以此环节作为上课的情景感染,让学生在上课之前产生熏陶。
进而引出人物介绍,战国时候的一位英雄——曹刿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师要说曹刿也是英雄,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二、寻
(找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因为历史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依据)
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手中工具或者资料完成,主要培养学生查找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概讲《左传》及其相关内容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春秋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三、读
(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准——读得顺——读得流畅
四、译
(分组讨论,互相质疑)
1、学生个体自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1)加点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并就不明白之处公开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一、查(检查学生知识运用)
l.选出对手进行比较性朗读——小组朗读——自由组合选择性朗读
2.重点字词及句子理解性记忆检测,方法有:问与答形式和练习互改式等等
3、课文信息筛选
抽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内容为文章各段信息提炼),其他学生自行在书上完成、为此板书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见后) 二、问
(合作与竞争,完成此任务,可由三个大组分别准备一题)
1、提问:“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小组讨论并归纳:
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鲁庄公:急躁冒进,孤陋寡闻,紧扣住"鄙"。
但鲁庄公也有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识才,任人惟贤。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 大胆任用人才
战于长勺 自己亲自参战
不因胜而自喜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为真知而求教
2.提问: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小组讨论并归纳:
1)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开头……乃人见 发生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有德)
何以……请从 发展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有识)
公与……齐师 高潮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有才)
既克……逐之 结局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有学问)
3、这篇课文又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它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也正是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三、演
抽出富有表现力的学生当场表演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情景(学生可以自由组合选择表演,最好用白话文表演)
四、评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学生评价语展示
五、结束语
今天我引领你们了解了一位在战斗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曹刿,他在国难当头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值得我们敬仰。作为华夏子民,我们是热血如涛,还是心灰意冷?我们是抗民族希望为己任,还是顾个人得失为追求?
同学们,天下兴旺——谁的责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最后,我为同学们推荐阅读名著《英雄人物故事》,让我们读好书,做好人吧!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紧扣文本的特点,进扣新课标,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突破了农村中学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种始终围绕翻译的路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融听、说、读、写、思为一体,整合阅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由认知到理解和表达创造得到了很好的彰显。不过具体教学时一定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法。多层次教学在农村学校中应得到很好体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