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326-01
一次,在公交车上,坐在我旁边的是一对母女。小孩约有七八岁,瘦瘦的,总低着头。忽然,她微微地抬起头轻轻地问道:“妈妈,我已经参加了四个特长班,我不想再报名参加奥数班了,可以吗?”妈妈一听就火了,“我还没嫌多你就嫌多啦?难道你不想上重点中学,不想考名牌大学了吗?”小女孩撇撇嘴,没说什么,又低下了头。看着委屈的小女孩,我感慨良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是直接影响个体发展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它与子女的学习志向、努力程度和学习成就构成正反馈。然而,万事总有个度,并不是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越高,则子女对自己的成就愿望就越强烈,其学业成绩、品德水平就越高,其他方面的发展就越好。这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那样:“过分的爱、严、温和与急躁,势必给教育带来不利,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成长陷入了过度期望这个误区,并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一、父母過度期望的原因分析及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补偿心理
有些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由子女来圆自己的梦,以满足自己的一种“替代成就感”。其实,高期待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问题在于,中国的父母亲们一旦有了高期待,便总是以压制子女自身愿望及无视子女实际能力的形式而将此期待强加在子女身上,对子女的期待值越高,越容易对子女不满,甚至对孩子犯一点点过错都难以容忍。不难想象,在家长的高压强制下,子女的心理压抑是必然的,代际矛盾及代际冲突也不可避免。研究表明,专断的、紧张的、经常有冲突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气氛,会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生活的愉快和温暖,导致严重的心灵创伤,会使他们变得冷漠、自私、性情暴躁、缺乏同情心。
2、攀比心理
有些父母总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或者是应该比别的孩子更优秀。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别的孩子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必须做到。父母对孩子从小灌输这种以超过他人为目标的生活态度,使得孩子对别人的成绩和进步不能容忍,对别人的失败却幸灾乐祸,把自己的进步建立在别人落后的基础上,这必然会让孩子变得嫉妒心强,心胸狭隘,喜欢斤斤计较。
3、虚荣心强
中国人比较重“脸面”,特别是一些比较有成就的父母,他们害怕子女不如自己会丢脸,所以一开始就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把成名成家作为成功的标志。在早期的被动学习过程中,大人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剥夺了孩子自我兴趣发展的机会,加之在孩子难以企及的目标,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过早、过多地扮演了失败者的角色,产生严重的自卑感,认为“我什么都不行”,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逆反心理,个别严重的甚至发展到弃学、出走、自杀,酿成家庭悲剧。
当前,父母的过度期望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期望上,许多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孩子要有好的学习成绩,要得第一。在他们的观念里只存在文化素质,只强调智商,忽视情商,把孩子的成才等同于智商高,把智商高等同于学习成绩好。在他们的观念里几乎不存在什么社会适应性的教育。自己孩子获得的知识越多、越快,他们越是认为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而事实并非如此,忽略了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过早地把知识点“塞”、“灌”给子女,往往会抹杀儿童的个性差异,阻碍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况且,一个完善的人,智商和情商是一个统一体,是生存于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科学研究早就指出,某一个方面的优越或突出,会造成一个人其他心理功能的下降,因此过分使用和强调心理的某一方面的发展会造成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均衡。父母片面地强调、重视智商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与此同等重要的情商因素的发展,认为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发展智商,而情绪、个性和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却严重滞后,这将会导致孩子的情智分离,其结果是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心理不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地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
二、建议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这种爱是一种无法承受的负荷,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自己心理所需要的期望要求。因此,父母应充分了解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情趣和感受,苦恼与要求,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选择适宜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期望。
1、父母的期望应适宜
父母应该调整好对孩子的期望。期望目标要“情”、智“结合,从子女的实际能力水平与志向爱好出发,应建立在子女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让孩子明确地认识到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由于这样的目标最富有挑战性,实现这个目标,孩子既有一定的把握,又没有充分的把握,要想成功就必须全力以赴,这是最有效地激发孩子内在持久的心理能力,激励和推动孩子努力实现自我,不断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此外,父母的期望还需具备动态发展性,也就是说,父母在具体设置期望目标时必须根据孩子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不断变化,以动态的目标启动期望效应。
2、父母的期望应转化为子女的愿望
父母的期待必须通过子女的努力去实现。父母的期望既可能是给子女带来是奋勇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是不堪忍受的心理压力。只有当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子女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期望才能变为现实。所以,父母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激发和维持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为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是培养和激发孩子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其二,设置适当的目标定向,使孩子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孩子的自我强化,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训练其对学习结果进行积极的、现实的归因。让孩子懂得学习的目标是掌握知识,而不是获得分数。将成功归于能力,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进而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归因;如果将失败归于能力,就容易使孩子放弃努力,久而久之,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变得无助、冷漠,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
其三,让孩子自主选择并鼓励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赛。在父母与孩子的期望发生冲突时,父母不能强迫子女接受其单方面的期望,而应多让子女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以子女的期望为中心来修正父母的期望。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并产生一种要实现愿望的“责任感“。而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赛,只求自己有所进步,可以减轻其过重的心理负担,期望就容易实现。
父母望子女成龙成凤,往往适得其反。正如大诗人雨果所说:“寄托有时候会成为断送。”我想,天下的父母谁都不希望自己美好的期望与寄托,成为断送孩子前程的最终祸根吧?做家长的,要想自己的期望成为有益孩子健康的积极力量,必须调整好你们的期望值,让你们的无法承受的爱变得能够承受,让喘不过气来的孩子呼吸一下外面的清新空气,让孩子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和自强。
一次,在公交车上,坐在我旁边的是一对母女。小孩约有七八岁,瘦瘦的,总低着头。忽然,她微微地抬起头轻轻地问道:“妈妈,我已经参加了四个特长班,我不想再报名参加奥数班了,可以吗?”妈妈一听就火了,“我还没嫌多你就嫌多啦?难道你不想上重点中学,不想考名牌大学了吗?”小女孩撇撇嘴,没说什么,又低下了头。看着委屈的小女孩,我感慨良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是直接影响个体发展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它与子女的学习志向、努力程度和学习成就构成正反馈。然而,万事总有个度,并不是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越高,则子女对自己的成就愿望就越强烈,其学业成绩、品德水平就越高,其他方面的发展就越好。这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那样:“过分的爱、严、温和与急躁,势必给教育带来不利,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成长陷入了过度期望这个误区,并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一、父母過度期望的原因分析及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补偿心理
有些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由子女来圆自己的梦,以满足自己的一种“替代成就感”。其实,高期待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问题在于,中国的父母亲们一旦有了高期待,便总是以压制子女自身愿望及无视子女实际能力的形式而将此期待强加在子女身上,对子女的期待值越高,越容易对子女不满,甚至对孩子犯一点点过错都难以容忍。不难想象,在家长的高压强制下,子女的心理压抑是必然的,代际矛盾及代际冲突也不可避免。研究表明,专断的、紧张的、经常有冲突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气氛,会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生活的愉快和温暖,导致严重的心灵创伤,会使他们变得冷漠、自私、性情暴躁、缺乏同情心。
2、攀比心理
有些父母总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或者是应该比别的孩子更优秀。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别的孩子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必须做到。父母对孩子从小灌输这种以超过他人为目标的生活态度,使得孩子对别人的成绩和进步不能容忍,对别人的失败却幸灾乐祸,把自己的进步建立在别人落后的基础上,这必然会让孩子变得嫉妒心强,心胸狭隘,喜欢斤斤计较。
3、虚荣心强
中国人比较重“脸面”,特别是一些比较有成就的父母,他们害怕子女不如自己会丢脸,所以一开始就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把成名成家作为成功的标志。在早期的被动学习过程中,大人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剥夺了孩子自我兴趣发展的机会,加之在孩子难以企及的目标,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过早、过多地扮演了失败者的角色,产生严重的自卑感,认为“我什么都不行”,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逆反心理,个别严重的甚至发展到弃学、出走、自杀,酿成家庭悲剧。
当前,父母的过度期望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期望上,许多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孩子要有好的学习成绩,要得第一。在他们的观念里只存在文化素质,只强调智商,忽视情商,把孩子的成才等同于智商高,把智商高等同于学习成绩好。在他们的观念里几乎不存在什么社会适应性的教育。自己孩子获得的知识越多、越快,他们越是认为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而事实并非如此,忽略了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过早地把知识点“塞”、“灌”给子女,往往会抹杀儿童的个性差异,阻碍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况且,一个完善的人,智商和情商是一个统一体,是生存于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科学研究早就指出,某一个方面的优越或突出,会造成一个人其他心理功能的下降,因此过分使用和强调心理的某一方面的发展会造成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均衡。父母片面地强调、重视智商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与此同等重要的情商因素的发展,认为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发展智商,而情绪、个性和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却严重滞后,这将会导致孩子的情智分离,其结果是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心理不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地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
二、建议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这种爱是一种无法承受的负荷,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自己心理所需要的期望要求。因此,父母应充分了解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情趣和感受,苦恼与要求,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选择适宜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期望。
1、父母的期望应适宜
父母应该调整好对孩子的期望。期望目标要“情”、智“结合,从子女的实际能力水平与志向爱好出发,应建立在子女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让孩子明确地认识到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由于这样的目标最富有挑战性,实现这个目标,孩子既有一定的把握,又没有充分的把握,要想成功就必须全力以赴,这是最有效地激发孩子内在持久的心理能力,激励和推动孩子努力实现自我,不断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此外,父母的期望还需具备动态发展性,也就是说,父母在具体设置期望目标时必须根据孩子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不断变化,以动态的目标启动期望效应。
2、父母的期望应转化为子女的愿望
父母的期待必须通过子女的努力去实现。父母的期望既可能是给子女带来是奋勇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是不堪忍受的心理压力。只有当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子女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期望才能变为现实。所以,父母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激发和维持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为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是培养和激发孩子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其二,设置适当的目标定向,使孩子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孩子的自我强化,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训练其对学习结果进行积极的、现实的归因。让孩子懂得学习的目标是掌握知识,而不是获得分数。将成功归于能力,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进而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归因;如果将失败归于能力,就容易使孩子放弃努力,久而久之,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变得无助、冷漠,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
其三,让孩子自主选择并鼓励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赛。在父母与孩子的期望发生冲突时,父母不能强迫子女接受其单方面的期望,而应多让子女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以子女的期望为中心来修正父母的期望。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并产生一种要实现愿望的“责任感“。而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赛,只求自己有所进步,可以减轻其过重的心理负担,期望就容易实现。
父母望子女成龙成凤,往往适得其反。正如大诗人雨果所说:“寄托有时候会成为断送。”我想,天下的父母谁都不希望自己美好的期望与寄托,成为断送孩子前程的最终祸根吧?做家长的,要想自己的期望成为有益孩子健康的积极力量,必须调整好你们的期望值,让你们的无法承受的爱变得能够承受,让喘不过气来的孩子呼吸一下外面的清新空气,让孩子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和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