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摩洛哥,这个被撒哈拉沙漠环绕的古老国度,除了那曲折幽深的小巷、气势恢弘的宫殿与隐秘精致的花园诱惑世人外,源于柏柏人的传统食物couscous(库斯库斯)更是不可抵挡的美味。在2006年的《米其林美食指南》中,couscous被评为法国人最钟情的食物。不仅如此,这种金黄米粒还以其比普通小米更健康的高纤碳水化合物,成了全球闻名的百搭食材。
源于柏柏人的北非料理
Couscous俗称为“北非米”,是一种由杜兰小麦(Durum wheat)制成的粗麦制品,由于杜兰小麦硬质、高密度、高蛋白质、高筋度,必须用石臼研磨成一粒一粒的样子才便于烹饪。而真正把couscous当做主要食物,则要归功于柏柏人,这个最早定居于摩洛哥的民族可谓天生的烹饪大师。起初,由于产量稀少,couscous一直被北非居民奉为“黄金米”。以荤食为主的柏柏人创造性地把少量的couscous用水蒸熟,混合薄荷叶,以缓解牛羊肉的油腻感。之后,阿拉伯伊斯兰大军的入侵,带来了许多迥异于传统的新特色,比如多种香料的混合、将水果蔬菜与肉类一同炖煮、在烹饪时大量使用坚果等。同时也带来了更为科学有效的农业种植技术,使得couscous的产量开始稳步增长。而近代法国的殖民统治加入了更多欧洲饮食习惯,这些不断的革新让couscous逐渐由配角变成头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做法和曼妙复杂的口感。
真正道地的couscous,一般需要酱汁混拌以各种肉类和蔬菜,通俗说就是“阿拉伯盖浇饭”。同时也可以原味或加点其他调味料后作为配餐、甜点或沙拉头盘,冷热相宜。单就口感而言,原味的couscous像是禽类饲料,没有谷类的结实口感,入口有些松散,风味倒是独树一帜。但它的特色就在于每一粒都能够饱满地吸收酱汁,汇聚各类食材的精华,因而香气扑鼻、留味良久。
漫步市集,寻找传统味道的烹饪秘笈
大概是受了法国口味的影响,摩洛哥菜整体感觉比较清爽,大部分用焖、煮、蒸而成,配以很多天然花草香料,算是相当绿色健康的食品。通常情况下,couscous是与辛辣或浓厚肉汁烹饪的蔬菜一起食用的,十分注重颜色和营养搭配的自然协调。
在历史古城马拉喀什(Marrakech)清真寺附近的老市集中,便能寻觅到些许来自古代烹饪法的奥秘。从小茴香、辣椒粉,到藏红花、橄榄,老市集里每袋香料都堆积成山,斑斓的色彩同香味一样迷人。如果说酱汁决定着couscous的口感,那香料就是决定酱汁成败的关键,它的存在,让couscous最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摩洛哥人可谓是天生的味觉大师,这些孜孜不倦的食客们能轻而易举地用肉眼打量桂皮的年份,用鼻子鉴定一小撮茴香的浓度,用手指测定番红花雌蕊的含量,依靠它们的神奇来提味增香。当地居民会选取上好的羔羊颈部、小腿等部位的肉,再放入大量融合了芥末、麝香、龙涎香和桂皮味道的藏红花,搭配着新鲜蔬菜,无比耐心地慢慢焖炖,直到肉骨脱离,变得滑嫩绵软,透出诱人心脾的香味——藏红花汁、蕃茄酱汁、咖喱酱汁、牛肉酱汁、白豆酱汁,总有一款合你味。
Fez couscous,最地道的杂烩饭
摩纳哥有句俗语:一百种人就有一百种嘴,这句话同样适用于couscous。在摩洛哥旅行,游客或许会很快适应撒哈拉沙漠的一成不变,但几乎没人能品尝到两种味道相同的couscous。在传统美食圣地费斯(Fez)的众多餐厅里,特色招牌菜品不下百种,但最受欢迎的还要属Fez couscous。这种看似简单的传统“烩饭”,其中的配料却异常复杂,在基本的鸡肉(羊肉)、葡萄干和陈年羊奶黄油之外,还需要七种香料:胡椒、孜然、生姜、肉豆蔻、芫荽籽、姜黄、藏红花,七种蔬菜:洋葱、南瓜、节瓜、芜青、胡萝卜、西红柿、茄子。但若想品尝到最美味的couscous,仅仅把这些庞杂的食材来个大杂烩可不行,要让couscous米吸足各种肉类、蔬菜和香料的味道,还得使用一种特制的烹器。
制作couscous的烹器体型相当臃肿,有陶制的、也有铜制的,通常是下部一个深锅(tanjra),上部一个蒸架(kska),有点类似中国的蒸锅。不同的是,深锅用来炖肉,借助炖肉的水气把蒸架上的couscous米蒸熟。奇怪的是,摩洛哥人是打开盖子蒸的!这让我怀疑他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保持最原始的肉香?就这样连续蒸个数十分钟,松软而喷香的couscous便宣告出炉。据说,最传统的吃法应该是这样的——先用陶瓷或木制的大圆盘(gsaa)盛出couscous米,然后把配合多种香料的肉汁、蔬菜一股脑浇灌在上面,这样本地食客们可以围起来,一块儿用手抓着吃,延伸出一派豪迈粗犷的模样。
当然,你也可以像个现代人那样找个僻静的地方“独食”,但千万不要拒绝摩洛哥人为你奉上精心调制的辣椒酱(Harissa)。当你把这些鲜红火辣的酱料跟金黄灿灿的couscous米粒混拌在一起时,不仅食欲要蠢蠢欲动,恐怕连视觉也会产生颠覆性的错觉。
源于柏柏人的北非料理
Couscous俗称为“北非米”,是一种由杜兰小麦(Durum wheat)制成的粗麦制品,由于杜兰小麦硬质、高密度、高蛋白质、高筋度,必须用石臼研磨成一粒一粒的样子才便于烹饪。而真正把couscous当做主要食物,则要归功于柏柏人,这个最早定居于摩洛哥的民族可谓天生的烹饪大师。起初,由于产量稀少,couscous一直被北非居民奉为“黄金米”。以荤食为主的柏柏人创造性地把少量的couscous用水蒸熟,混合薄荷叶,以缓解牛羊肉的油腻感。之后,阿拉伯伊斯兰大军的入侵,带来了许多迥异于传统的新特色,比如多种香料的混合、将水果蔬菜与肉类一同炖煮、在烹饪时大量使用坚果等。同时也带来了更为科学有效的农业种植技术,使得couscous的产量开始稳步增长。而近代法国的殖民统治加入了更多欧洲饮食习惯,这些不断的革新让couscous逐渐由配角变成头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做法和曼妙复杂的口感。
真正道地的couscous,一般需要酱汁混拌以各种肉类和蔬菜,通俗说就是“阿拉伯盖浇饭”。同时也可以原味或加点其他调味料后作为配餐、甜点或沙拉头盘,冷热相宜。单就口感而言,原味的couscous像是禽类饲料,没有谷类的结实口感,入口有些松散,风味倒是独树一帜。但它的特色就在于每一粒都能够饱满地吸收酱汁,汇聚各类食材的精华,因而香气扑鼻、留味良久。
漫步市集,寻找传统味道的烹饪秘笈
大概是受了法国口味的影响,摩洛哥菜整体感觉比较清爽,大部分用焖、煮、蒸而成,配以很多天然花草香料,算是相当绿色健康的食品。通常情况下,couscous是与辛辣或浓厚肉汁烹饪的蔬菜一起食用的,十分注重颜色和营养搭配的自然协调。
在历史古城马拉喀什(Marrakech)清真寺附近的老市集中,便能寻觅到些许来自古代烹饪法的奥秘。从小茴香、辣椒粉,到藏红花、橄榄,老市集里每袋香料都堆积成山,斑斓的色彩同香味一样迷人。如果说酱汁决定着couscous的口感,那香料就是决定酱汁成败的关键,它的存在,让couscous最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摩洛哥人可谓是天生的味觉大师,这些孜孜不倦的食客们能轻而易举地用肉眼打量桂皮的年份,用鼻子鉴定一小撮茴香的浓度,用手指测定番红花雌蕊的含量,依靠它们的神奇来提味增香。当地居民会选取上好的羔羊颈部、小腿等部位的肉,再放入大量融合了芥末、麝香、龙涎香和桂皮味道的藏红花,搭配着新鲜蔬菜,无比耐心地慢慢焖炖,直到肉骨脱离,变得滑嫩绵软,透出诱人心脾的香味——藏红花汁、蕃茄酱汁、咖喱酱汁、牛肉酱汁、白豆酱汁,总有一款合你味。
Fez couscous,最地道的杂烩饭
摩纳哥有句俗语:一百种人就有一百种嘴,这句话同样适用于couscous。在摩洛哥旅行,游客或许会很快适应撒哈拉沙漠的一成不变,但几乎没人能品尝到两种味道相同的couscous。在传统美食圣地费斯(Fez)的众多餐厅里,特色招牌菜品不下百种,但最受欢迎的还要属Fez couscous。这种看似简单的传统“烩饭”,其中的配料却异常复杂,在基本的鸡肉(羊肉)、葡萄干和陈年羊奶黄油之外,还需要七种香料:胡椒、孜然、生姜、肉豆蔻、芫荽籽、姜黄、藏红花,七种蔬菜:洋葱、南瓜、节瓜、芜青、胡萝卜、西红柿、茄子。但若想品尝到最美味的couscous,仅仅把这些庞杂的食材来个大杂烩可不行,要让couscous米吸足各种肉类、蔬菜和香料的味道,还得使用一种特制的烹器。
制作couscous的烹器体型相当臃肿,有陶制的、也有铜制的,通常是下部一个深锅(tanjra),上部一个蒸架(kska),有点类似中国的蒸锅。不同的是,深锅用来炖肉,借助炖肉的水气把蒸架上的couscous米蒸熟。奇怪的是,摩洛哥人是打开盖子蒸的!这让我怀疑他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保持最原始的肉香?就这样连续蒸个数十分钟,松软而喷香的couscous便宣告出炉。据说,最传统的吃法应该是这样的——先用陶瓷或木制的大圆盘(gsaa)盛出couscous米,然后把配合多种香料的肉汁、蔬菜一股脑浇灌在上面,这样本地食客们可以围起来,一块儿用手抓着吃,延伸出一派豪迈粗犷的模样。
当然,你也可以像个现代人那样找个僻静的地方“独食”,但千万不要拒绝摩洛哥人为你奉上精心调制的辣椒酱(Harissa)。当你把这些鲜红火辣的酱料跟金黄灿灿的couscous米粒混拌在一起时,不仅食欲要蠢蠢欲动,恐怕连视觉也会产生颠覆性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