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家长的认知偏差在家庭教育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认知偏差的来龙去脉值得深思.家长应该对认知偏差有一个整体的理解:(1)要明确认知偏差的含义及特点.(2)要多角度地对认知偏差予以原因剖析,比如从错误观念、不当期望、不良比较、常识误用等方面分析.(3)总结如何减小认知偏差的措施,例如,预设发展性的期望、掌握孩子更多信息、不随便给孩子施压、借助偏差引发孩子的积极动力等,以尽量使认知偏差的消极作用最小化,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机 构】
:
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泰安 27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的认知偏差在家庭教育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认知偏差的来龙去脉值得深思.家长应该对认知偏差有一个整体的理解:(1)要明确认知偏差的含义及特点.(2)要多角度地对认知偏差予以原因剖析,比如从错误观念、不当期望、不良比较、常识误用等方面分析.(3)总结如何减小认知偏差的措施,例如,预设发展性的期望、掌握孩子更多信息、不随便给孩子施压、借助偏差引发孩子的积极动力等,以尽量使认知偏差的消极作用最小化,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其他文献
来访者是高二学生,主要症状是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大、对康复失望、觉得生活没意思、自杀未遂、常想自杀.咨询师运用叙事疗法,引导来访者找到自己面对危机的力量与资源.多方联动进行危机干预,效果显著,来访者构建了偏好的自我认同,状态越来越好.
[活动背景]rn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逆反心理加重,亲子之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发生矛盾冲突,很多学生因此会非常痛苦,产生离家出走想法,甚至有学生会有自伤的行为及自杀的想法.缓解矛盾冲突的关键是加强沟通,但是很多青春期的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考虑他人的感受,不会跟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为工具测查我校学生家庭环境发现,初二学生在与父母的矛盾性维度上比初一、初三学生更为突出,所以对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亲子沟通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班级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家园.要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班级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载体.以上海市文来高中XX级某班及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创建高中生心理健康团队,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创建对和谐班级形成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分层教养即家长根据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的一种独特且有针对性的教养方式.分层教养以人格阶段论和自我决定论为理论基础,有助于促进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和谐,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监督阶段.
在走向优秀的路上学生容易选择逃避——具体表现为缺乏上进心、害怕失败但又害怕成功.所以,作为一种阻碍自我实现的心理障碍因素,“约那情结”犹如摆动着的钟摆,左端是对优秀的期待,右端是对困难的逃避.可是,这个问题在实践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想要引导学生走上自我发展之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约那情节.结合典型案例,理清约那情结形成的内在机理,可以为学生的个体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实践路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基于疾病谱演变规律,阐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建立以预防为中心、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保障体系演进发展过程.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确立了以预防为中心的医疗保障体系,有效地防治了恶性传染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实现了以治病为中心的人群全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编织起全体社会成员抵御疾病风险的安全网;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慢性病已经成为
基于文献研究,回顾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实施,历经“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梳理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特征,其共性体现为:大师汇聚、学生素质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科研成果卓著、对世界和人类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等;评析了国际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体系;阐释了中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建设路径、取得成就.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并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四个自信”,进而为
两名小学生因一点小矛盾大打出手、互不相让,都认为是对方的过错.班主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首先,分别对两人进行了谈话,引导两人学会换位思考,共情对方,学会控制情绪,用建设性的方法处理矛盾;其次,开展家庭课堂活动,帮助家长们意识到情绪智力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孩子用积极、稳定的情绪面对生活;再次,在班里设立“情绪信箱”,鼓励学生写下“情绪问题”,投进信箱,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提出解决的办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效果良好.
孩子出生以后,我们的角色和身份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仅仅是自己,生活重心会迅速而猛烈地转移到孩子身上.我们努力地去抚养、照料孩子,无时无刻不优先考虑孩子,甚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放弃了自我的需求与成长,比如为了孩子辞职陪着孩子上学,或为了孩子的课外班,放弃自己出差或者外出旅游的机会,或是为了照顾孩子,连朋友、同学聚会也不参加了.我们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这样做对孩子、对自己真的好吗?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需要,我们除了是父母,更是我们自己,同样需要被照料.
一、偶然相遇rn2015年刚工作的时候,我是我们学校唯一一个心理老师.还记得我到学校报到时,学校教导处主任这样跟我说:“小徐啊,按照规定,教导处是要统一给新老师安排听课任务的,但是我们学校没有心理课,该怎么给你安排呢?要不我先来打听打听,小徐你也回去想想.”回去之后,我确实想了很多,没有心理课听、没有师傅带、没有经验可以参照,甚至连上课的教材也没有,这心理课该怎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