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扇子在舞蹈中的应用不仅仅只是作为具有美观性的道具表演,更有着深层意义的表达:塑造不同形象、作为情感信物、寄托情感。因此,扇子在汉族民间舞中成为了特有的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和独具民族审美特征的情感表现模式和具有情感意味的艺术符号。
关键词:起源;表演形式;情感媒介;舞台应用
一、扇子的起源
(一)扇子的起源
扇子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最初是一种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而使用的。后来因其轻薄而面积大,或扇风取凉,或遮掩烈日,才慢慢地普及开来,此后,扇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逐渐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的生活用品,慢慢地各种有才华、有想象力的艺术家也加入进来,扇子也就此演变成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
(二)扇子的基本构造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但其它如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也能编成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造型优美的日用工艺扇。
扇子主要构件有扇柄、扇面和装饰附件等。扇柄的材质有竹、木、骨角、玳瑁、象牙等,形制长短工素都有着较大差别。部分扇柄还进行了雕刻、镶嵌等艺术深加工。扇子装饰附件主要是扇坠,在明至清中期使用最多。团扇在制作时,扇柄上通常预留小孔,用以装饰扇坠。
戏剧舞蹈用扇多为绸舞扇、绢面花边折扇,有半绸全绸之分,扇骨以竹为主,也有用檀香木或牛骨的。扇面采用各式丝绸,印上或绘上花草图案,有的还加上闪光铝片,舞动时绚丽多彩,或金光熠熠。也有在扇面沿边外加丝绸花边作装饰,做成女用绢面花边折扇。
(三)舞蹈中扇子的基本持扇法
握扇、五指夹扇、虎口夹扇、扣扇、三指捏扇、反握扇、三指捏合扇、反握合扇、虎口握合扇。
其他舞蹈中也多见扇子的参与,而其持扇法却大抵相通:1.拿扇:以大姆指、食指捏住扇轴以上的部位,中指、无名指紧贴在扇子的大骨上,小指稍翘起,将扇子斜放虎口处.2.捏扇:将扇子打开,大姆指捏住扇轴部位;食指(弯曲)中指、无名指紧贴小骨部位,小指稍翘起.3.指夹扇:将扇子打开,大姆指、食指、中指将扇子大骨夹住,无名指、小指略往后翘,扇子的另一大骨则贴在小臂上.4.抱扇 :将扇子打开,大姆指横放于扇轴上部;食指横贴于扇子的大骨部位,中指、无名指按在扇轴部位,手腕稍向里扣,小指翘起,扇子的右侧大骨贴在小臂上,形成抱状.5.翻扇:先成捏扇状,随即手腕向里翻动一周成手心朝外状,将扇面正中部位贴靠在小臂上。6.压扇 :先成捏扇状,随即自里向外翻腕,顺势大姆指、小指同时向上移动,贴在扇子的大骨上,而其余三指贴在扇子小骨上,顺势姆指、小指同时往上顶,而贴在扇子小骨的三个指头往下压,形成对抗力量。
二、传统民间舞蹈中扇子的表演形式
扇子,小巧美观、张合方便,演员通过它以虚拟写意的手法不仅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塑造不同的环境与情节,表达人物所想表达的。但扇子应用到舞蹈中最早源于朝鲜族传统巫术,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现在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运用的最为广泛,汉族民间舞蹈已经把扇子发展成为以表现情感为主的舞蹈模式和程式。但由于受地域性、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所以扇子在各民间舞蹈中的表演形式有一定的差异。
(一)朝鲜族舞蹈
扇子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最早源于朝鲜族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舞者双手持羽扇,身穿白衣,动作多摹仿白鹇飞翔姿态,优美、柔和,其内容与傣族之孔雀舞相似,系表现宁静、自由的农林生活。
(二)安徽花鼓灯
在安徽花鼓灯中,演员通过不同的翻扇、扣扇、转扇、抖扇等不同的扇花,不仅丰富了舞蹈表演的形式,训练了演员与扇子结合的表演技巧,还在舞蹈表演中把扇子单独拿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标志和审美特征。花鼓灯扇花的表演手法比较细腻,有“砍”、“抖”、“颠”、“扔”、“挽”、“抛”、“遮”、“别”、“贴”、“翻”、“飘”等40多种扇花。这些实际上都与妇女日常生活的表现息息相关,在经过了扇子的表演后,使得日常生活中的一招一势,颇具有了艺术性和观赏性,进而成为了艺术。在花鼓灯中扇子的表演形式不仅很丰富多样,还能延展舞姿,在常用的舞姿“凤凰单展翅”中,演员在拧倾中形成三道弯,扇子在无形中增加了手臂的长度,延展了人体的线条。通过扇尖与足尖的“两头移”,以及身体向右斜后方的倾拧,进一步夸大了体态,扩大了动作幅度。
(三)胶州秧歌
在胶州秧歌十分独特的女性持扇动作中,一个有别于其他地区汉族民间舞蹈的手臂动律就是抻。舞台表演中,手臂抻划动作给人以柔美、大气之感,体现了胶州女性耿直娇柔的气质特点。不同的女性角色手持折扇或团扇的方法也不同:翠花折扇持法有攥扇、提扇、握扇、捏扇;扇女的折扇持法是立扇;小嫚团扇的持法是捏扇,不同持扇方法在表演中需要依靠手腕的力量,开、合、撇、摇,变化多样。
三、舞蹈中情感的媒介
人们通过道具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丰富演员的肢体动态表现、延长夸大演员的动作幅度。而且还能非常巧妙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活动,抒发了人物情感的变化。扇子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性道具,无疑也可以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扇子能恰到好处地将人物的喜、怒、悲、羞、急等种种情绪表达的更深层次,使许多单凭肢体动作很难完美体现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个人情感得到充分的挥发,还能拓展表演的空间、烘托舞蹈主题。
四、扇子在舞台上的发展
在舞台表演时,扇子的作用更是多方面的,要虚拟出故事的情节情景,带给人们想象的天地,这对艺人的表演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
舞台美术是舞台表演内容的外延,对演出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舞台美术深深烙有扇子的印记,以扇子作为舞台背景或舞台装饰的设计可谓十分普遍,又新意层出,趣味无穷。
扇子近年来不仅是在舞蹈的情感表达上有很大变化,扇子的形状、颜色、大小还会根据舞蹈的主题、表达的内容随之变化。
时代无止步,艺术也永无止境,一把小小的扇子可以表现艺术,也可以发展艺术,在以后的舞蹈中也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五、结语
现如今扇子在很多汉族民间舞蹈专业的教学中是必要的道具,与手巾花相结合经常出现在舞台上。扇子在汉族民间舞蹈中的变化丰富多样,不同的扇花、不同的表达、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外形,运用到舞蹈中可将舞蹈的主题、感情、内容的转变表现的活灵活现,要用活扇子,就必须对演员手腕部位的柔韧性、灵活性、控制能力加以训练,这是扇子具有舞台表现力和观赏性的必要条件。在今后汉族舞蹈的发展中,扇子的运用会一直传承下去,它不仅有助于舞蹈的表达,还具有观赏性、美观性,还是汉族民族民间舞蹈的特色。
扇子,作為一种道具,一种情感寄托,是美的依附和宣泄。作为新时期的舞蹈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要传承古老的传统,因为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艺术都是人们一个永恒的追求,而艺术的道具,也必将随着艺术而诠释它新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铁春,田露.国汉族民间舞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7.
[2] 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28-31.
[3]张蔚.闹节—山东三大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性[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63-291.
[4]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论中国民间舞艺术-中国民间舞毕业生论文集2[C].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118-121.
[5] 曹丽娜.道具在汉族民间舞中的功能.百度百科,2010.
[6] 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78-183.
[7] 王克芬,刘恩伯,徐尔充等.中国舞蹈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59-65.
作者简介:
刘佳佳(1983.07--);性别:男,籍贯:河南省安阳,学历: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现有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关键词:起源;表演形式;情感媒介;舞台应用
一、扇子的起源
(一)扇子的起源
扇子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最初是一种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而使用的。后来因其轻薄而面积大,或扇风取凉,或遮掩烈日,才慢慢地普及开来,此后,扇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逐渐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的生活用品,慢慢地各种有才华、有想象力的艺术家也加入进来,扇子也就此演变成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
(二)扇子的基本构造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但其它如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也能编成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造型优美的日用工艺扇。
扇子主要构件有扇柄、扇面和装饰附件等。扇柄的材质有竹、木、骨角、玳瑁、象牙等,形制长短工素都有着较大差别。部分扇柄还进行了雕刻、镶嵌等艺术深加工。扇子装饰附件主要是扇坠,在明至清中期使用最多。团扇在制作时,扇柄上通常预留小孔,用以装饰扇坠。
戏剧舞蹈用扇多为绸舞扇、绢面花边折扇,有半绸全绸之分,扇骨以竹为主,也有用檀香木或牛骨的。扇面采用各式丝绸,印上或绘上花草图案,有的还加上闪光铝片,舞动时绚丽多彩,或金光熠熠。也有在扇面沿边外加丝绸花边作装饰,做成女用绢面花边折扇。
(三)舞蹈中扇子的基本持扇法
握扇、五指夹扇、虎口夹扇、扣扇、三指捏扇、反握扇、三指捏合扇、反握合扇、虎口握合扇。
其他舞蹈中也多见扇子的参与,而其持扇法却大抵相通:1.拿扇:以大姆指、食指捏住扇轴以上的部位,中指、无名指紧贴在扇子的大骨上,小指稍翘起,将扇子斜放虎口处.2.捏扇:将扇子打开,大姆指捏住扇轴部位;食指(弯曲)中指、无名指紧贴小骨部位,小指稍翘起.3.指夹扇:将扇子打开,大姆指、食指、中指将扇子大骨夹住,无名指、小指略往后翘,扇子的另一大骨则贴在小臂上.4.抱扇 :将扇子打开,大姆指横放于扇轴上部;食指横贴于扇子的大骨部位,中指、无名指按在扇轴部位,手腕稍向里扣,小指翘起,扇子的右侧大骨贴在小臂上,形成抱状.5.翻扇:先成捏扇状,随即手腕向里翻动一周成手心朝外状,将扇面正中部位贴靠在小臂上。6.压扇 :先成捏扇状,随即自里向外翻腕,顺势大姆指、小指同时向上移动,贴在扇子的大骨上,而其余三指贴在扇子小骨上,顺势姆指、小指同时往上顶,而贴在扇子小骨的三个指头往下压,形成对抗力量。
二、传统民间舞蹈中扇子的表演形式
扇子,小巧美观、张合方便,演员通过它以虚拟写意的手法不仅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塑造不同的环境与情节,表达人物所想表达的。但扇子应用到舞蹈中最早源于朝鲜族传统巫术,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现在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运用的最为广泛,汉族民间舞蹈已经把扇子发展成为以表现情感为主的舞蹈模式和程式。但由于受地域性、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所以扇子在各民间舞蹈中的表演形式有一定的差异。
(一)朝鲜族舞蹈
扇子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最早源于朝鲜族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舞者双手持羽扇,身穿白衣,动作多摹仿白鹇飞翔姿态,优美、柔和,其内容与傣族之孔雀舞相似,系表现宁静、自由的农林生活。
(二)安徽花鼓灯
在安徽花鼓灯中,演员通过不同的翻扇、扣扇、转扇、抖扇等不同的扇花,不仅丰富了舞蹈表演的形式,训练了演员与扇子结合的表演技巧,还在舞蹈表演中把扇子单独拿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标志和审美特征。花鼓灯扇花的表演手法比较细腻,有“砍”、“抖”、“颠”、“扔”、“挽”、“抛”、“遮”、“别”、“贴”、“翻”、“飘”等40多种扇花。这些实际上都与妇女日常生活的表现息息相关,在经过了扇子的表演后,使得日常生活中的一招一势,颇具有了艺术性和观赏性,进而成为了艺术。在花鼓灯中扇子的表演形式不仅很丰富多样,还能延展舞姿,在常用的舞姿“凤凰单展翅”中,演员在拧倾中形成三道弯,扇子在无形中增加了手臂的长度,延展了人体的线条。通过扇尖与足尖的“两头移”,以及身体向右斜后方的倾拧,进一步夸大了体态,扩大了动作幅度。
(三)胶州秧歌
在胶州秧歌十分独特的女性持扇动作中,一个有别于其他地区汉族民间舞蹈的手臂动律就是抻。舞台表演中,手臂抻划动作给人以柔美、大气之感,体现了胶州女性耿直娇柔的气质特点。不同的女性角色手持折扇或团扇的方法也不同:翠花折扇持法有攥扇、提扇、握扇、捏扇;扇女的折扇持法是立扇;小嫚团扇的持法是捏扇,不同持扇方法在表演中需要依靠手腕的力量,开、合、撇、摇,变化多样。
三、舞蹈中情感的媒介
人们通过道具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丰富演员的肢体动态表现、延长夸大演员的动作幅度。而且还能非常巧妙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活动,抒发了人物情感的变化。扇子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性道具,无疑也可以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扇子能恰到好处地将人物的喜、怒、悲、羞、急等种种情绪表达的更深层次,使许多单凭肢体动作很难完美体现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个人情感得到充分的挥发,还能拓展表演的空间、烘托舞蹈主题。
四、扇子在舞台上的发展
在舞台表演时,扇子的作用更是多方面的,要虚拟出故事的情节情景,带给人们想象的天地,这对艺人的表演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
舞台美术是舞台表演内容的外延,对演出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舞台美术深深烙有扇子的印记,以扇子作为舞台背景或舞台装饰的设计可谓十分普遍,又新意层出,趣味无穷。
扇子近年来不仅是在舞蹈的情感表达上有很大变化,扇子的形状、颜色、大小还会根据舞蹈的主题、表达的内容随之变化。
时代无止步,艺术也永无止境,一把小小的扇子可以表现艺术,也可以发展艺术,在以后的舞蹈中也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五、结语
现如今扇子在很多汉族民间舞蹈专业的教学中是必要的道具,与手巾花相结合经常出现在舞台上。扇子在汉族民间舞蹈中的变化丰富多样,不同的扇花、不同的表达、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外形,运用到舞蹈中可将舞蹈的主题、感情、内容的转变表现的活灵活现,要用活扇子,就必须对演员手腕部位的柔韧性、灵活性、控制能力加以训练,这是扇子具有舞台表现力和观赏性的必要条件。在今后汉族舞蹈的发展中,扇子的运用会一直传承下去,它不仅有助于舞蹈的表达,还具有观赏性、美观性,还是汉族民族民间舞蹈的特色。
扇子,作為一种道具,一种情感寄托,是美的依附和宣泄。作为新时期的舞蹈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要传承古老的传统,因为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艺术都是人们一个永恒的追求,而艺术的道具,也必将随着艺术而诠释它新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铁春,田露.国汉族民间舞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7.
[2] 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28-31.
[3]张蔚.闹节—山东三大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性[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63-291.
[4]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论中国民间舞艺术-中国民间舞毕业生论文集2[C].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118-121.
[5] 曹丽娜.道具在汉族民间舞中的功能.百度百科,2010.
[6] 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78-183.
[7] 王克芬,刘恩伯,徐尔充等.中国舞蹈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59-65.
作者简介:
刘佳佳(1983.07--);性别:男,籍贯:河南省安阳,学历: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现有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