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职工的消费行为将会因为收入预期不稳而趋于谨慎;就业市场调整或将导致中国职工队伍出现层级分离,为切实保护职工利益,新型工会模式大量出现几率攀升;为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中国职工队伍将会步入技能智能储备时期,劳资关系改善有望获得宝贵契机。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职工 工会 劳资关系
由美国次贷多米诺骨牌倒塌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渐渐淡去,但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却很难在短期内消失。2008年中期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力度有所加大,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率先步入稳定增长轨道。那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职工队伍发展将会呈现出那些鲜明特征呢?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国职工的消费行为将因收入预期不稳而趋于谨慎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全球经济整体下行通过外贸、资本、劳务等多种途径传递到我国,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尽管2009年保八目标顺利实现,同时不少国内外研究机构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更多看好,但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持续上升,未来继续保持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难度较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职工的生存状况很有可能呈现“收入预期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行为更加谨慎”的特征。
1.国际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影响企业职工收入
我国职工工资多年来呈快速增长态势,但最近5年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仅为财政收入增长的1/3,加上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普通职工的收入增长整体上仍不尽人意。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形势下,职工收入要得到明显改善面临着很大的障碍。首先受到冲击的无疑是外向型出口企业,这类型企业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当因欧美等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必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尽管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是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将使中国经济在国外市场消费走软情况下难以独善其身。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尽快转型,再加之国际因素的影响,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有可能二次受阻,中国职工收入增长的动力将会大打折扣。人民网和中国工会新闻网2009年初推出“中国职工十大期待”调查,结果显示,20个被选“期待”中,“实现协商涨工资,工资年年涨,要赶超过物价增长”拔得头筹,83%参与投票的网友都选择了这个选项。
2.职工消费信心短期内快速提升的难度较大
凯恩斯消费理论强调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决定作用,尽管“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问题有望得到更多重视,但职工收入持续增长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必然会传递到消费领域而影响职工消费信心。事实上,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从根本上颠覆了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世界各国的居民消费行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的储蓄率开始大幅下降,至2005年,美国的储蓄率首次成为负数,2006年达到-1%,花明天的钱来过今天的日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过度的消费模式本身就导致金融体系的严重脆弱,再加上金融系统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就使得危机的负面影响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实际上是对这种超前过度消费模式的一种否定。亲身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加之未来收入增长的不稳定预期,未来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更加谨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满意指数和预期指数均呈现出逐月下滑态势,其中消费者信心指数由2007年12月的96.9跌至2008年10月的92.4,从不断攀升的居民储蓄余额来看,短期内很难出现明显的改观。
二、中国职工队伍或将出现层级分离,新型工会模式大量出现几率攀升
1.市场和就业结构调整或将导致职工队伍分层现象
随着市场和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国的职工队伍有可能出现逐步分离的现象。一部分才智突出的员工有望脱颖而出,和管理层一起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并在今后的发展中成为企业信赖和依赖的精英型员工;也有一部分员工尽管个人能力一般,但由于在危机中表现出来的对企业的忠实度而得到企业的照顾,进而成为未来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员工;还有一部分富余员工在企业的调整中被分离出职工队伍,并长时间游离于就业队伍之外,或长期以临时就业方式取得非固定收入,这类员工或以操作型居多。不同阶层人员薪酬涨幅的拉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职工队伍阶层性分离的一种依据。智联招聘薪酬数据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2008年中薪酬调查》显示,尽管“建议涨薪力度继续向一线工人倾斜”是劳动部门有关负责人日前公开发表的薪酬制定意见,但高层管理级薪酬增长率为16.02%,涨幅最大;操作层薪酬增长增长率为10.58%,涨幅最小。这与某些机构所预测的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薪水职工将最先被辞出现背离,资历、能力、企业忠实度等诸多因素都将在企业用人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2.按行业成立工会组织将成为职工新的维权模式
如果职工队伍果真出现层级分离,那么,2008年受到大量关注的行业工会模式大规模形成的几率将会攀升。目前国内存在着多种经济所有制成分,其中国有企业工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相当多的私企、外企、合资企业尚未成立代表职工权益的工会组织,在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找不到适当的组织替他们说话,即便在某些企业成立了工会组织,往往容易被资方控制,成为替资方做职工思想工作、为资方作缓冲区的伪工会,甚至发生了不少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例。面对金融危机对职工的威胁,全国各地各级工会组织发挥了积极保护和救助的作用,但除了送温暖活动以外,企业裁员上报制度又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企业手脚,与市场自由运作要求存在冲突,而如果取消这一制度员工的合法权益又可能遭到侵害,而地域性和企业型工会组织在法律援助手段和针对性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按行业成立工会组织,则可以突出不同行业的各自特点,实事求是地维护本行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不同行业的职工待遇有很大差异,劳动的复杂程度、技术含量也不相同,按行业成立工会,就是承认目前存在的差异,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不同程度地逐渐改善职工的劳动环境和待遇。同时,成立行业工会,可以打破同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隔膜,减少和消除国企与非国企之间职工劳动环境的差异,有利于职工在行业内的流动,有利于国企的深化改革。
三、中国职工步入技能智能储备时期,劳资关系改善有望获得宝贵契机
1.“中国制造”仍将支撑技术操作型劳工的较大需求
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由于国内经济基本面尚好,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向型企业在国内寻求市场便成为意料之中的事情。这将导致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企业运营模式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而与其相伴随的必然是职工就业结构的同步调整。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国内市场的消费层次与国际市场存在一定差别,同时受到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可以初步预见的是,那些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和在节能减排领域更具潜力的产业将得到扩展。尽管具体的行业走向目前还不清楚,但金融危机对国内制造业造成的巨大冲击,是否意味着中国更加“优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机遇的到来则值得商榷。今后几年,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放弃“中国制造”实际上不仅是对国际经济发展不负责任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多年的积累。事实上,根据日本和美国的经验,技术的提升完全可以在制造业内部逐步得到实现。考虑到中国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力保“中国制造”将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追求服务业或者所谓高科技产业的比重。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以后,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在多年小幅下调之后又重新呈现回升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型和操作型工人仍将是未来很长时期劳动力需求市场的主要方面。
2.职工技能智能储备为各类培训性机构扩展提供有利时机
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以往异常活跃的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趋势有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一方面,企业试图通过管控人力成本来降低运营的压力,这使得企业希望通过调整人力资源策略,比如裁员、冻结招聘等方式来实现目标;另一方面,市场人才可能增加,员工对薪资增长的预期可能降低,人才离职情况会有所减缓。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市场人才流动频率降低,人员总体上呈现过剩规模增大趋势。但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角来看,这种情况必定是短期性的,随着经济逐步走出低谷而重新进入上升通道,更加频繁的人才流动会再次出现。而这段时期为各种培训机构提供了调整业务、扩充市场的巨大机会:一是技能培训有望大面积铺开。面对难以预知的经济形势,在职员工更愿意用做好现在的工作求得保障替代频繁跳槽,他们会利用业余时间或企业订单减少工作清闲的机会主动学习,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部分失去工作的员工也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充电,提高自身某方面的技能,为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做充分准备。二是法律培训有望得到重视。面对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冲击,无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职工的法律意识都将得到加强,由于企业通常都有自己的法律部门,因此职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法律培训具有更大的市场。三是心理培训市场有望出现难得良机。员工的压力通常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关联,面对员工的焦虑情绪,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都需要给以适当的安抚,但更为重要的是员工自身要具备足够的心理承受和调整能力,这就为心理培训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机遇。
3.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2008年中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裁员潮开始令中国白领人人自危,为了保住饭碗,一些职场女性把怀孕生子计划提早了一两年,试图以此来应对可能到来的裁员风暴,这种做法从长期来看未必对自己有利。因为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是以牺牲企业对员工信任为前提的。相反,有些员工则能够比较冷静地审视当时的局势,他们通过建立相对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来与企业达成互信,同时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以适应企业绩效提升的要求。整体看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在上升,企业发展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中国的职工将会更加理性地思考企业生存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并有望开始朝着企业希望的方向努力。如果这种转变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出现,未来中国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有望得到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吴向宏:放弃“中国制造”将犯历史错误,《中国经济信息》,2008年第22期,P79
[2]闫 坤 鄢晓发:居民消费与财政政策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财政研究》2008年第10期,P30-36
[3]吕 宁:金融危机下员工自谋出路,蛰伏充电准备转行,名城网http://news.2500sz.com,2008.12.11
[4]金融危机让企业与员工理性看待薪酬,有才网http://www.51youcai.com,2007.11.28
[5]国企第一高管薪酬涨幅最大,《中国经济信息》,2008年第18期,P68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职工 工会 劳资关系
由美国次贷多米诺骨牌倒塌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渐渐淡去,但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却很难在短期内消失。2008年中期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力度有所加大,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率先步入稳定增长轨道。那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职工队伍发展将会呈现出那些鲜明特征呢?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国职工的消费行为将因收入预期不稳而趋于谨慎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全球经济整体下行通过外贸、资本、劳务等多种途径传递到我国,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尽管2009年保八目标顺利实现,同时不少国内外研究机构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更多看好,但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持续上升,未来继续保持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难度较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职工的生存状况很有可能呈现“收入预期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行为更加谨慎”的特征。
1.国际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影响企业职工收入
我国职工工资多年来呈快速增长态势,但最近5年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仅为财政收入增长的1/3,加上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普通职工的收入增长整体上仍不尽人意。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形势下,职工收入要得到明显改善面临着很大的障碍。首先受到冲击的无疑是外向型出口企业,这类型企业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当因欧美等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必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尽管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是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将使中国经济在国外市场消费走软情况下难以独善其身。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尽快转型,再加之国际因素的影响,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有可能二次受阻,中国职工收入增长的动力将会大打折扣。人民网和中国工会新闻网2009年初推出“中国职工十大期待”调查,结果显示,20个被选“期待”中,“实现协商涨工资,工资年年涨,要赶超过物价增长”拔得头筹,83%参与投票的网友都选择了这个选项。
2.职工消费信心短期内快速提升的难度较大
凯恩斯消费理论强调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决定作用,尽管“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问题有望得到更多重视,但职工收入持续增长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必然会传递到消费领域而影响职工消费信心。事实上,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从根本上颠覆了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世界各国的居民消费行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的储蓄率开始大幅下降,至2005年,美国的储蓄率首次成为负数,2006年达到-1%,花明天的钱来过今天的日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过度的消费模式本身就导致金融体系的严重脆弱,再加上金融系统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就使得危机的负面影响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实际上是对这种超前过度消费模式的一种否定。亲身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加之未来收入增长的不稳定预期,未来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更加谨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满意指数和预期指数均呈现出逐月下滑态势,其中消费者信心指数由2007年12月的96.9跌至2008年10月的92.4,从不断攀升的居民储蓄余额来看,短期内很难出现明显的改观。
二、中国职工队伍或将出现层级分离,新型工会模式大量出现几率攀升
1.市场和就业结构调整或将导致职工队伍分层现象
随着市场和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国的职工队伍有可能出现逐步分离的现象。一部分才智突出的员工有望脱颖而出,和管理层一起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并在今后的发展中成为企业信赖和依赖的精英型员工;也有一部分员工尽管个人能力一般,但由于在危机中表现出来的对企业的忠实度而得到企业的照顾,进而成为未来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员工;还有一部分富余员工在企业的调整中被分离出职工队伍,并长时间游离于就业队伍之外,或长期以临时就业方式取得非固定收入,这类员工或以操作型居多。不同阶层人员薪酬涨幅的拉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职工队伍阶层性分离的一种依据。智联招聘薪酬数据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2008年中薪酬调查》显示,尽管“建议涨薪力度继续向一线工人倾斜”是劳动部门有关负责人日前公开发表的薪酬制定意见,但高层管理级薪酬增长率为16.02%,涨幅最大;操作层薪酬增长增长率为10.58%,涨幅最小。这与某些机构所预测的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薪水职工将最先被辞出现背离,资历、能力、企业忠实度等诸多因素都将在企业用人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2.按行业成立工会组织将成为职工新的维权模式
如果职工队伍果真出现层级分离,那么,2008年受到大量关注的行业工会模式大规模形成的几率将会攀升。目前国内存在着多种经济所有制成分,其中国有企业工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相当多的私企、外企、合资企业尚未成立代表职工权益的工会组织,在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找不到适当的组织替他们说话,即便在某些企业成立了工会组织,往往容易被资方控制,成为替资方做职工思想工作、为资方作缓冲区的伪工会,甚至发生了不少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例。面对金融危机对职工的威胁,全国各地各级工会组织发挥了积极保护和救助的作用,但除了送温暖活动以外,企业裁员上报制度又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企业手脚,与市场自由运作要求存在冲突,而如果取消这一制度员工的合法权益又可能遭到侵害,而地域性和企业型工会组织在法律援助手段和针对性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按行业成立工会组织,则可以突出不同行业的各自特点,实事求是地维护本行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不同行业的职工待遇有很大差异,劳动的复杂程度、技术含量也不相同,按行业成立工会,就是承认目前存在的差异,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不同程度地逐渐改善职工的劳动环境和待遇。同时,成立行业工会,可以打破同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隔膜,减少和消除国企与非国企之间职工劳动环境的差异,有利于职工在行业内的流动,有利于国企的深化改革。
三、中国职工步入技能智能储备时期,劳资关系改善有望获得宝贵契机
1.“中国制造”仍将支撑技术操作型劳工的较大需求
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由于国内经济基本面尚好,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向型企业在国内寻求市场便成为意料之中的事情。这将导致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企业运营模式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而与其相伴随的必然是职工就业结构的同步调整。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国内市场的消费层次与国际市场存在一定差别,同时受到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可以初步预见的是,那些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和在节能减排领域更具潜力的产业将得到扩展。尽管具体的行业走向目前还不清楚,但金融危机对国内制造业造成的巨大冲击,是否意味着中国更加“优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机遇的到来则值得商榷。今后几年,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放弃“中国制造”实际上不仅是对国际经济发展不负责任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多年的积累。事实上,根据日本和美国的经验,技术的提升完全可以在制造业内部逐步得到实现。考虑到中国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力保“中国制造”将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追求服务业或者所谓高科技产业的比重。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以后,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在多年小幅下调之后又重新呈现回升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型和操作型工人仍将是未来很长时期劳动力需求市场的主要方面。
2.职工技能智能储备为各类培训性机构扩展提供有利时机
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以往异常活跃的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趋势有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一方面,企业试图通过管控人力成本来降低运营的压力,这使得企业希望通过调整人力资源策略,比如裁员、冻结招聘等方式来实现目标;另一方面,市场人才可能增加,员工对薪资增长的预期可能降低,人才离职情况会有所减缓。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市场人才流动频率降低,人员总体上呈现过剩规模增大趋势。但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角来看,这种情况必定是短期性的,随着经济逐步走出低谷而重新进入上升通道,更加频繁的人才流动会再次出现。而这段时期为各种培训机构提供了调整业务、扩充市场的巨大机会:一是技能培训有望大面积铺开。面对难以预知的经济形势,在职员工更愿意用做好现在的工作求得保障替代频繁跳槽,他们会利用业余时间或企业订单减少工作清闲的机会主动学习,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部分失去工作的员工也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充电,提高自身某方面的技能,为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做充分准备。二是法律培训有望得到重视。面对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冲击,无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职工的法律意识都将得到加强,由于企业通常都有自己的法律部门,因此职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法律培训具有更大的市场。三是心理培训市场有望出现难得良机。员工的压力通常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关联,面对员工的焦虑情绪,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都需要给以适当的安抚,但更为重要的是员工自身要具备足够的心理承受和调整能力,这就为心理培训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机遇。
3.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2008年中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裁员潮开始令中国白领人人自危,为了保住饭碗,一些职场女性把怀孕生子计划提早了一两年,试图以此来应对可能到来的裁员风暴,这种做法从长期来看未必对自己有利。因为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是以牺牲企业对员工信任为前提的。相反,有些员工则能够比较冷静地审视当时的局势,他们通过建立相对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来与企业达成互信,同时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以适应企业绩效提升的要求。整体看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在上升,企业发展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中国的职工将会更加理性地思考企业生存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并有望开始朝着企业希望的方向努力。如果这种转变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出现,未来中国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有望得到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吴向宏:放弃“中国制造”将犯历史错误,《中国经济信息》,2008年第22期,P79
[2]闫 坤 鄢晓发:居民消费与财政政策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财政研究》2008年第10期,P30-36
[3]吕 宁:金融危机下员工自谋出路,蛰伏充电准备转行,名城网http://news.2500sz.com,2008.12.11
[4]金融危机让企业与员工理性看待薪酬,有才网http://www.51youcai.com,2007.11.28
[5]国企第一高管薪酬涨幅最大,《中国经济信息》,2008年第18期,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