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I 文言文阅读

来源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716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简评
  全国卷I的文言文阅读题,命题材料仍为史传文,篇幅与往年大致相当。出人意料的是,今年命题选材的传主是考生特别熟悉的作家苏轼。虽然考生对苏轼的生平事迹、思想性格有所了解,但命题材料中的多数内容考生并不熟悉。近两年高考全国卷I文言文阅读题选材,传主均为考生熟悉的著名作家(去年是贾谊),体现了高考命题对经典人物的重视,同时也提醒我们:高考不一定避开考生已经见过或者熟悉的文本,课外阅读不必一味寻觅冷僻的东西,扩展一下熟悉的领域也许更好。
  从设题来看,命题点与前几年相同,试题难度均不大。翻译题,要求翻译的句子虽然包含生僻字词,但考生根据已有知识基本可以推测出大意。文化常识题,考查考生应知应会的文化常识,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理解重要文化常识的能力。
  高考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祜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祜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祜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確的一项是( )(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缓解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译文:_______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译文:_______
  试题精讲
  10.【解析】文言断句题,考查考生的文言语感、文言阅读经验和文意理解能力。敞此类题,首先,观察四个选项中停顿相同的地方,这些地方停顿无误,可以帮助我们大致理解句意。接着,比较四个选项的差异在哪里,多读几遍,凭借语感,初步判断哪种停顿读起来更符合文言表达习惯。最后,根据语境,揣摩不同的停顿在语意上有何差别,哪一种更符合语境和情理,并把整个句子的大意顺一下。
  “坐庭中”“噤未能言”的主语均为“士”,“噤未能言”语意完整,不可断开;“轼宽其禁约”句子结构完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
  “巡辅内侍”是“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昕以“技”后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
  【参考答案】A
  1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情况。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殿试后,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通常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文化常识主要靠日积月累,做题时需要调取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结合语境进行推断。试题选取的考查内容一般不会太偏太难,即使其中个别词语不太常见,通常也不会设为错误项。本题三个正确选项中的词语,虽然稍显陌生,但根据词语的字面意思和语境,也可大致推断无误。
  【参考答案】B
  12.【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人物形象、筛选整合信息等能力。命题着眼于对传主的形象分析,先概括其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如传主的言行事迹,他人对传主的评价、态度等进行分析印证。选项设错,多在后面的分析部分,主要包括信息错位(如混淆与事件相关的人物,弄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等)、关键词理解错误、信息的无中生有或重要信息的遗漏等。
  C项中,“同时又……防备疫病”错误。由原文“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是苏轼到杭州后第二年春天做的事。考生如果疏忽“同时”一词,便不容易判断。
  【参考答案】C
  1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文意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第(1)句中,“粜”的意思是“出售”,根据字形和语境,可以推断出。“挟”的意思是“带着”,也容易推断出来。“活”这里是动词,“救活”的意思。这是三个得分点。
  第(2)句中,“其体”,联系后文“有文章以来”,自然指的是“苏轼的文章”。“浑涵”,稍显生僻,不过联系“浑大”“内涵”“包涵”等词语,以及对苏轼文章风格的了解,大致可推断出是“博大深沉”之类的意思。“鲜”是“少”的意思。这是三个得分点。
  【参考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輝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总是能说出其要害。
  嘉祜二年,苏轼到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因见到他的文章而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
  苏洵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的身份任职。王安石开创、实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借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
  苏轼被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按违反制度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论罪,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恐地说:“您暂且慢点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废除了它。
  元祜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
  元祜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战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元祐四年,因多次在奏议中表达不同政见,苏轼被当权的人憎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苏轼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逐渐积聚钱粮来应对疫病。
  徽宗即位,苏轼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
  苏轼学父亲苏洵写文章,不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他曾说自己:“写文章就像行走的云和流动的水,开始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是云或水常常在该行的时候行,在不得不停的时候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辞,他都可以写成文章并诵读它们。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其他文献
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现以之作为出发点来说明农业处境的特性和在这个处境里发生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处境的特性之一是匮乏经济,正和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相对照。匮乏和丰裕,并不单指生活程度的高下,而是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经济不但生活程度低,而且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经济是指不断的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在这两种经济中所养成的基本
期刊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
期刊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正式开通  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郑重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由我国建成的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上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  30万人,接力奋斗26年,北斗系统以每300万年误差1秒、定位精度7万公里测距精度达到厘米级的水准,见证了从“中国精度”到“中国速度”的独立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之路。目前,全世
期刊
“为什么?我喜欢吃日本料理,为什么要去吃牛排?你连这都忘了?”  我将耳机音量调到最大,不想再听他们吵架。“吃个饭都要挑三拣四的,还吃什么吃?回家!”父亲暴躁的声音居然穿透了音乐直达耳鼓。我无奈地翻了个白眼,实在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为这种小事都能吵起来。  一个小时前,父亲皱着眉头从单位回到家中,接上我和妈妈外出吃饭。今天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一路上,父亲阴沉的脸上从未展开过笑颜。面对母亲的质问,他终于
期刊
赵温叔丞相,形体魁梧,进趋甚伟,阜陵素喜之。且闻其饮啖数倍常人。会史忠惠③进玉海,可容酒三升。一日召对便殿,从容问之曰:“闻卿健啖,朕欲作小点心相请,如何?”赵悚然起谢。遂命中贵人④捧玉海,赐酒至六七,皆饮釅⑤。继以金柈⑥捧笼炊⑦百枚,遂食其半。上笑曰:“卿可尽之。”于是复尽其余。上为之一笑。  其后于役③荆南⑨,暇日欲求一客伴食不可得。偶有以本州兵马监押某人为荐者,遂召之燕⑩饮。自早达暮,宾主各
期刊
【释义】  意思是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故事】  语出晉·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
期刊
“奧雷里亚诺,马孔多在下雨。”  当这个充斥着伤感的句子在曾经无数次决定战争进程与千万条鲜活生命的发报机上赫然跃出之时,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才发现,往昔意气风发时一度认为至高无上的追求,已不知不觉地在现实的孤独中腐烂。  “镜城”马孔多中的布恩迪亚家族,以祖辈相传的名字言说着挥之不去的孤独。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理解这种宿命,于是只能任凭自己孤独的心灵流浪在远方,从何塞。阿尔卡蒂奧环游世界到阿玛
期刊
试题简评  浙江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材料摘编自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短篇小说《雪》,这是浙江卷自2011年高考选用外国小说《第九车厢》后,再次以外国小说为命题语料。  《雪》写于1943年,以苏联卫国战争为背景,写大后方一座寂寥而美丽的小城中发生的爱情故事。小说以女歌唱家和海军中尉为主人公。女主人公年轻美丽,心地善良,性格温和,感情细腻丰富,积极而富有热情;男主人公思乡念亲,作战勇敢,充满高尚
期刊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內”,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
期刊
2019年5月17日,“语文教育与读书”热点问题研讨会暨《温儒敏谈读书》(商务印书馆)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高校及中小学教师所讨论的话题,无一不关乎当下的教育热点。  如何看待课程改革与语文教材“加重”阅读量?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认为,新教材增加阅读量是值得肯定的。读书不应该单单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我们要清楚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读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从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