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困局是一个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局势,对海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市场原因展开分析,提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市场功能建设,以期改善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保障体系 市场功能
一、研究背景
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人,海南省大学毕业生达到4.4万人。这一规模相对于2003年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时期的全国212万大学毕业生和海南省的5846名大学毕业生而言,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年增长近50万人,海南省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年增长近 4000 人。大学毕业生的飞速增长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快速转变,这样的发展局面与缓慢稳步进入大众化教育的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仍然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尤其是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还极度缺乏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局面已然成为当今时代背景下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此有的学者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局归结为高校扩招,也有学者归结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期望值过高。事实上,在打破了传统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逐步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局的形成背后有着更为复杂且深层次的市场化原因。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市场原因分析
1.劳动力就业市场建设不足
首先,就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二元特征来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状况有其独特性。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与教育水平高低有关,教育水平高的人,有能力占有待遇好且稳定的工作,而教育水平低的人则相反,只能从事待遇差、工作条件恶劣、临时性的工作。较大的收入差距和较高的工作转换成本导致了我国二元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分割,且劳动力就业市场之间流动困难,由此导致了表面上我国大学毕业生看似总量饱和供过于求,但在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却人才匮乏。就海南省目前劳动力就业市场发展状况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海南省的海口和三亚地区相对发达,各类用人单位集中于此,使之成为各个高校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就业工作地。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不愿去回到农村或艰苦的地方就业,都选择寻找在海口或三亚的工作岗位,甚至前往更远的其他省份沿海城市或中心城市工作。而这些地方的对人才而到需求量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扩招后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有为数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为能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而被迫选择与自己知识技能相比要求较低、甚至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大量挤占低层次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空间,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隐性失业现象。
其次,劳动力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求职者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也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南省作为我国最南部也是最年轻的岛屿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还落后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加之二元的经济结构更使得海南省劳动力市场被分割开来,劳动力在分割的市场之间很难流动,更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通畅。未来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缺乏信息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使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巨大的机会成本影响顺利就业。有的大学毕业生甚至会因为一时间没有合适理想的工作而成为自愿失业者,信息的不畅通使得大学生毕业一段时间后更难找到工作,会越等待越不理想。
2.劳动力就业市场发展不均
目前海南省的海口和三亚地区分别以省会城市和旅游城市的发展契机其经济发展大大领先其他地区,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大学毕业生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毕竟有限,两座城市对人才的容纳量跟不上大学毕业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同时海南省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次级劳动力就业市场因经济相对落后条件艰苦而被禁锢,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向这些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困难程度。有些大学毕业生为了留在海口或三亚这样的大城市或前往其他发达地区省份及沿海城市,宁可选择低于自己受教育水平的工作,更助长了这些相对发达地区和城市的部分企业盲目攀高对人才的要求,造成大学毕业生隐蔽失业。相比之下,海南省众多的相对落后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人才缺乏,大学毕业生高素质人才人力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这对于海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3.劳动力就业市场观念误区
我国实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到现在也不过十四年的时间,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也是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剧增才出现的趋势,大学生是“天之娇子”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还依稀尚存。事实上随着大学生的连年扩招,就业情况已大不如从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已经没有多少优势了。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但人们的就业观念的转变却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依然是把经济发达地区和相对稳定的用人单位作为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这样单一而固化的就业观念势必会影响毕业生的供需均衡,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选择上还是倾向于具有保障性的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对更加灵活的私营企业、基层单位、欠发达地区以及广大的农村往往是避而远之。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市场功能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处于“政府引导型”,即较多由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引导和推动毕业生到市场择业。但随着毕业生的逐渐增多,就业市场需要逐步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中介组织机构、劳动力市场等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分工协作,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共同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1.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就业成本较高,缺乏良好的就业市场秩序。因此,海南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当务之急是优化劳动力就业市场环境。首先要统筹海南省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推进等进行经济战略转移,使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得到缓解;其次,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能,疏通大学毕业生在城乡之间、城际之间的合理流动的渠道,通过价格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合理配置;再者,要调整管理机构以改变当前劳动力就业市场部门分割管理的现象,整合行政资源,填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真空地带”,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使大学毕业生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2.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平台
目前海南省正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起开放的、共享的、准确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就业市场信息平台,努力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局面。首先要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能够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均衡实现提供最多的机遇,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对海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动态跟踪,把握市场需求脉搏,有利于用人单位及时发现人才信息,大学生及时了解到市场需求动态和企业用工信息。其次,要建立统一的完全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与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相协调,在区域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所有制结构调整政策、城镇化政策等宏观决策中,都要把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重要因素考虑,打破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
3.规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
目前海南省内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介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职业介绍所,甚至有非法中介侵害大学生的利益。制定相应的执业标准,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鼓励社会中介机构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与帮助,已成为促进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工作。首先,应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职业中介机构登记管理工作,明确开办职业中介机构的条件标准,保证就业中介组织的经营服务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严格监督管理,树立职业中介的诚信理念,对口碑差、业绩不好、违规失信的中介机构予以严查;最后,建立就业中介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中介机构的经营方式、市场规模、用人体制、经济效益和社会满意度等项进行综合考评,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介机构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何瑞.新环境下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就业保障机制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146
[2]陶纪坤.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症结——从社会保障视角的审视[J].人民论坛,2012(18):54-55
作者简介:肖瑶(1984-),男,湖南岳阳人,海口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吴灵均(1980-),女,四川阆中人,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劳动经济学;向维杰(1987-),男,四川绵阳人,海口星火联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保障体系 市场功能
一、研究背景
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人,海南省大学毕业生达到4.4万人。这一规模相对于2003年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时期的全国212万大学毕业生和海南省的5846名大学毕业生而言,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年增长近50万人,海南省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年增长近 4000 人。大学毕业生的飞速增长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快速转变,这样的发展局面与缓慢稳步进入大众化教育的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仍然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尤其是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还极度缺乏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局面已然成为当今时代背景下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此有的学者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局归结为高校扩招,也有学者归结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期望值过高。事实上,在打破了传统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逐步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局的形成背后有着更为复杂且深层次的市场化原因。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市场原因分析
1.劳动力就业市场建设不足
首先,就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二元特征来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状况有其独特性。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与教育水平高低有关,教育水平高的人,有能力占有待遇好且稳定的工作,而教育水平低的人则相反,只能从事待遇差、工作条件恶劣、临时性的工作。较大的收入差距和较高的工作转换成本导致了我国二元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分割,且劳动力就业市场之间流动困难,由此导致了表面上我国大学毕业生看似总量饱和供过于求,但在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却人才匮乏。就海南省目前劳动力就业市场发展状况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海南省的海口和三亚地区相对发达,各类用人单位集中于此,使之成为各个高校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就业工作地。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不愿去回到农村或艰苦的地方就业,都选择寻找在海口或三亚的工作岗位,甚至前往更远的其他省份沿海城市或中心城市工作。而这些地方的对人才而到需求量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扩招后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有为数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为能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而被迫选择与自己知识技能相比要求较低、甚至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大量挤占低层次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空间,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隐性失业现象。
其次,劳动力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求职者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也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南省作为我国最南部也是最年轻的岛屿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还落后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加之二元的经济结构更使得海南省劳动力市场被分割开来,劳动力在分割的市场之间很难流动,更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通畅。未来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缺乏信息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使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巨大的机会成本影响顺利就业。有的大学毕业生甚至会因为一时间没有合适理想的工作而成为自愿失业者,信息的不畅通使得大学生毕业一段时间后更难找到工作,会越等待越不理想。
2.劳动力就业市场发展不均
目前海南省的海口和三亚地区分别以省会城市和旅游城市的发展契机其经济发展大大领先其他地区,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大学毕业生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毕竟有限,两座城市对人才的容纳量跟不上大学毕业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同时海南省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次级劳动力就业市场因经济相对落后条件艰苦而被禁锢,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向这些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困难程度。有些大学毕业生为了留在海口或三亚这样的大城市或前往其他发达地区省份及沿海城市,宁可选择低于自己受教育水平的工作,更助长了这些相对发达地区和城市的部分企业盲目攀高对人才的要求,造成大学毕业生隐蔽失业。相比之下,海南省众多的相对落后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人才缺乏,大学毕业生高素质人才人力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这对于海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3.劳动力就业市场观念误区
我国实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到现在也不过十四年的时间,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也是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剧增才出现的趋势,大学生是“天之娇子”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还依稀尚存。事实上随着大学生的连年扩招,就业情况已大不如从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已经没有多少优势了。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但人们的就业观念的转变却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依然是把经济发达地区和相对稳定的用人单位作为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这样单一而固化的就业观念势必会影响毕业生的供需均衡,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选择上还是倾向于具有保障性的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对更加灵活的私营企业、基层单位、欠发达地区以及广大的农村往往是避而远之。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市场功能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处于“政府引导型”,即较多由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引导和推动毕业生到市场择业。但随着毕业生的逐渐增多,就业市场需要逐步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中介组织机构、劳动力市场等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分工协作,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共同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1.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就业成本较高,缺乏良好的就业市场秩序。因此,海南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当务之急是优化劳动力就业市场环境。首先要统筹海南省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推进等进行经济战略转移,使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得到缓解;其次,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能,疏通大学毕业生在城乡之间、城际之间的合理流动的渠道,通过价格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合理配置;再者,要调整管理机构以改变当前劳动力就业市场部门分割管理的现象,整合行政资源,填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真空地带”,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使大学毕业生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2.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平台
目前海南省正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起开放的、共享的、准确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就业市场信息平台,努力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局面。首先要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能够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均衡实现提供最多的机遇,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对海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动态跟踪,把握市场需求脉搏,有利于用人单位及时发现人才信息,大学生及时了解到市场需求动态和企业用工信息。其次,要建立统一的完全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与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相协调,在区域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所有制结构调整政策、城镇化政策等宏观决策中,都要把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重要因素考虑,打破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
3.规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
目前海南省内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介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职业介绍所,甚至有非法中介侵害大学生的利益。制定相应的执业标准,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鼓励社会中介机构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与帮助,已成为促进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工作。首先,应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职业中介机构登记管理工作,明确开办职业中介机构的条件标准,保证就业中介组织的经营服务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严格监督管理,树立职业中介的诚信理念,对口碑差、业绩不好、违规失信的中介机构予以严查;最后,建立就业中介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中介机构的经营方式、市场规模、用人体制、经济效益和社会满意度等项进行综合考评,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介机构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何瑞.新环境下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就业保障机制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146
[2]陶纪坤.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症结——从社会保障视角的审视[J].人民论坛,2012(18):54-55
作者简介:肖瑶(1984-),男,湖南岳阳人,海口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吴灵均(1980-),女,四川阆中人,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劳动经济学;向维杰(1987-),男,四川绵阳人,海口星火联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