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怎样才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呢?
一、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节课是否成功,课堂是否有效,首先在于对教学目标能否正确理解,能否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新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我们应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来确立教学目标。
同时,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基本的相关的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列出“知识清单”;确定收集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通过运用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正确地领悟情感;通过创设情境来加强情感培养,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朝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精讲”为主,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则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活动。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讲代替不了学生的活动,同样学生的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提升,活动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只有合理整合两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同时还需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前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进行合理地概括,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等多向互动的、和谐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上《学会调控情绪》时,我按“自学-讨论、质疑-演讲”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把学生提的问题收集归类。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疑难问题,适当地点拨归纳。第三课时:让学生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为题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然后由学生组织演讲,教师做听众,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三、课堂教学活动要清晰、透彻
课堂的知识讲解是否透彻,知识的重难点是否划分清晰,将影响一节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一节课能否成功和有效的保障。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非常贴近于生活的课,它很多的课程内容设计都是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设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听课,自觉学习。
例如,在上《老师伴我成长》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性,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课堂的知识进行挖掘,自主设计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讨论到“老师对自己的小孩有什么期望”这一环节的时候,通过现场采访听课老师这一灵活的教学探讨方法,让学生转变成为课堂的发问者,而现场老师却转变成为一名被提问的“学生”。角色的变化,让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学习探究氛围非常浓厚,知识的讲解非常的“有效”。
四、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促进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最后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优化其心理品质,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据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来诱导学生认知冲突。例如,在上《感受法律的尊严》时,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我创设了问题情境:路上捡到10元钱不归还违法吗?如果违法了,是不是属于犯罪?学生结合了自身的生活经验,发现自己平时也有捡钱不还的时候,难道这就违法了?犯罪了?认知冲突也随之产生了。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积累。希望更多教师参与到有效性教学的探索活动中,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节课是否成功,课堂是否有效,首先在于对教学目标能否正确理解,能否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新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我们应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来确立教学目标。
同时,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基本的相关的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列出“知识清单”;确定收集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通过运用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正确地领悟情感;通过创设情境来加强情感培养,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朝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精讲”为主,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则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活动。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讲代替不了学生的活动,同样学生的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提升,活动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只有合理整合两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同时还需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前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进行合理地概括,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等多向互动的、和谐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上《学会调控情绪》时,我按“自学-讨论、质疑-演讲”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把学生提的问题收集归类。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疑难问题,适当地点拨归纳。第三课时:让学生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为题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然后由学生组织演讲,教师做听众,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三、课堂教学活动要清晰、透彻
课堂的知识讲解是否透彻,知识的重难点是否划分清晰,将影响一节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一节课能否成功和有效的保障。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非常贴近于生活的课,它很多的课程内容设计都是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设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听课,自觉学习。
例如,在上《老师伴我成长》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性,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课堂的知识进行挖掘,自主设计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讨论到“老师对自己的小孩有什么期望”这一环节的时候,通过现场采访听课老师这一灵活的教学探讨方法,让学生转变成为课堂的发问者,而现场老师却转变成为一名被提问的“学生”。角色的变化,让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学习探究氛围非常浓厚,知识的讲解非常的“有效”。
四、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促进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最后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优化其心理品质,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据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来诱导学生认知冲突。例如,在上《感受法律的尊严》时,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我创设了问题情境:路上捡到10元钱不归还违法吗?如果违法了,是不是属于犯罪?学生结合了自身的生活经验,发现自己平时也有捡钱不还的时候,难道这就违法了?犯罪了?认知冲突也随之产生了。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积累。希望更多教师参与到有效性教学的探索活动中,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