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我们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教育青少年一代了解、认识、规范武德的内容,有目的、有意义地将武德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把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和“八荣八耻”有机结合起来十分必要,这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一、武德的精品内容
武德,最早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宣公十二年》一书中。他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虽然这是讲的对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但与武林中的“武德”仍有渊源关系。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武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以、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在古代是指干戈军旅之事,主萧杀之气,显英雄本色,壮人之体魄,提人之精神,是一个人的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德是指有所得,即认识“道”的人,内得于己,外施于人。随着中国传统道德和哲学思想对武术文化的渗透,德又泛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品格等。武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以德服人”就是要以道德力量、道德的形象去说服人、影响人、凝聚人、吸引人,德高才能望重,“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武德是意识、意志、行为和武德语言的统一体,其本身具有知与行的统一。武德是从道德之中分化而来的一种职业道德,他们之间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道德之中蕴含武德,武德又丰富了道德的内容,亦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服务于社会道德。
武德是东方文化的璀璨明珠,是武术的灵魂,武术依赖于武德而发展、发扬光大,并逐渐走向成熟,走向世界;武德则依赖于武术而产生和存在。没有武术,就无从谈起武德,同样,没有武德的武术,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传承武德,有利于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成为源于中国、造福于人类的一项体育项目。
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武德,是摈弃那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树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八荣八耻”的标准为准绳的武德思想。大力宣传“武以德先”、“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指导思想,要求习武者要有宽广的心胸,对同志要以诚相待,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要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虚心好学,做文武双全、品学兼优的新一代武术人才。
二、传承武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结合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行为关系的规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受一定的政治因素所制约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
武德教育也称武德修养。就是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准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以致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武术人才。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今天,我们不仅要传承武德的精华,还要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武德教育只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把武德修养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传承武德与爱国主义
列宁曾精辟地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的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
武德深层内涵中最宝贵的就是爱国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传统美德在武林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每当山河破碎、神州沉沦时,凡是具有民族感的武林人士皆悲国土之沦亡,痛异族之凌侵,敌忾同仇,击戢中流,仗剑抵御,舍身保家卫国。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年幼时,母亲在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成就了一个文武兼备的爱国将领。当金兵进犯中原时,他率师抵抗,收复中原,使金兵闻风丧胆,以自己的行动报效了祖国和人民。明代武林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来表达他不为功名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大振了中华民族的国威。如今,虽然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同,但武德教育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武术发展至今,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要将体现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下去,为弘扬中华武术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武德教育与精湛的武艺
尚武崇德,德以艺生,艺以德显。武技精湛,、是习武者在武术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反映,也是从武者敬业精神的表现。没有一身好功夫和渊博的知识,从业动机再纯,也难达到理想的彼岸,还可能误业、误人、误己。同样,武功再好,武德不正,也可能败坏武林的门风,成为人民的罪人。只有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训练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
“未曾习武先修德”。开始从事武术学习的人,首先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武术是为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掌握本领、增长才干。否则,就没有理想和目标,学习既无动力,又无毅力,即便是学了一些本事,也是前途渺茫,无所事事,显不出自身技艺的应有价值,也有可能迷失方向走上邪路,前功尽弃,徒劳无功。有些人只想学些武术,掌握一两手格斗技术,能防身自卫,一旦碰到学习困难,就吃不消,打退堂鼓,半途而废。有些人甚至想学点搏斗技术恃武伤人,这些人不但学不好武术,还会走向人民的反面,成为社会的败类。因此,在武德修养中提出“五不传”的要求:人品不端者不传,人无恒心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外露者不传。习武者还应当戒骄傲自满,永远保持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对技术精益求精,要博采众长。只有如此,方能传承武德,遵纪守法,济困扶弱,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治安,尊师重道,乐于助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如此,才能接过武术前辈手中的火炬,传承武德,让武术走向世界,造福于人类,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一、武德的精品内容
武德,最早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宣公十二年》一书中。他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虽然这是讲的对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但与武林中的“武德”仍有渊源关系。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武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以、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在古代是指干戈军旅之事,主萧杀之气,显英雄本色,壮人之体魄,提人之精神,是一个人的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德是指有所得,即认识“道”的人,内得于己,外施于人。随着中国传统道德和哲学思想对武术文化的渗透,德又泛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品格等。武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以德服人”就是要以道德力量、道德的形象去说服人、影响人、凝聚人、吸引人,德高才能望重,“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武德是意识、意志、行为和武德语言的统一体,其本身具有知与行的统一。武德是从道德之中分化而来的一种职业道德,他们之间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道德之中蕴含武德,武德又丰富了道德的内容,亦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服务于社会道德。
武德是东方文化的璀璨明珠,是武术的灵魂,武术依赖于武德而发展、发扬光大,并逐渐走向成熟,走向世界;武德则依赖于武术而产生和存在。没有武术,就无从谈起武德,同样,没有武德的武术,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传承武德,有利于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成为源于中国、造福于人类的一项体育项目。
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武德,是摈弃那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树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八荣八耻”的标准为准绳的武德思想。大力宣传“武以德先”、“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指导思想,要求习武者要有宽广的心胸,对同志要以诚相待,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要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虚心好学,做文武双全、品学兼优的新一代武术人才。
二、传承武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结合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行为关系的规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受一定的政治因素所制约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
武德教育也称武德修养。就是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准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以致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武术人才。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今天,我们不仅要传承武德的精华,还要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武德教育只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把武德修养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传承武德与爱国主义
列宁曾精辟地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的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
武德深层内涵中最宝贵的就是爱国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传统美德在武林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每当山河破碎、神州沉沦时,凡是具有民族感的武林人士皆悲国土之沦亡,痛异族之凌侵,敌忾同仇,击戢中流,仗剑抵御,舍身保家卫国。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年幼时,母亲在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成就了一个文武兼备的爱国将领。当金兵进犯中原时,他率师抵抗,收复中原,使金兵闻风丧胆,以自己的行动报效了祖国和人民。明代武林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来表达他不为功名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大振了中华民族的国威。如今,虽然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同,但武德教育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武术发展至今,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要将体现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下去,为弘扬中华武术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武德教育与精湛的武艺
尚武崇德,德以艺生,艺以德显。武技精湛,、是习武者在武术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反映,也是从武者敬业精神的表现。没有一身好功夫和渊博的知识,从业动机再纯,也难达到理想的彼岸,还可能误业、误人、误己。同样,武功再好,武德不正,也可能败坏武林的门风,成为人民的罪人。只有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训练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
“未曾习武先修德”。开始从事武术学习的人,首先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武术是为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掌握本领、增长才干。否则,就没有理想和目标,学习既无动力,又无毅力,即便是学了一些本事,也是前途渺茫,无所事事,显不出自身技艺的应有价值,也有可能迷失方向走上邪路,前功尽弃,徒劳无功。有些人只想学些武术,掌握一两手格斗技术,能防身自卫,一旦碰到学习困难,就吃不消,打退堂鼓,半途而废。有些人甚至想学点搏斗技术恃武伤人,这些人不但学不好武术,还会走向人民的反面,成为社会的败类。因此,在武德修养中提出“五不传”的要求:人品不端者不传,人无恒心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外露者不传。习武者还应当戒骄傲自满,永远保持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对技术精益求精,要博采众长。只有如此,方能传承武德,遵纪守法,济困扶弱,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治安,尊师重道,乐于助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如此,才能接过武术前辈手中的火炬,传承武德,让武术走向世界,造福于人类,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