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我不说,你也应该明白。”—男友是不是真的爱我?
S的男友在国外留学,两人能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一次男友回国休假一周,本来,对于可以有一周的时间在一起两人都很高兴,但是在这一周中,两人却多次发生冲突,而冲突的原因都很类似。比如男友会邀请S每天到家里和父母一起吃午饭,吃过午饭两人在家里聊聊天、看看电影。S觉得在男友家有些不自在,也不能有太过于亲密的举动,她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仅仅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S这样的愿望本身很好,但是她从始至终也没有和男友表达过自己的这种想法和愿望,一开始她还是默默地期待男友可以和她有共同的想法和做法,到后来的几天,男友依然按照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约会,S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愤怒。男友很惊讶,表示如果她早点说出她的想法,他是愿意按照她喜欢的方式去安排的,但S委屈地说“如果你真的爱我,关心我,你就应该知道我喜欢怎样!”
类似的事情在两个人相处的一周中发生得非常频繁。在男友将要离开的那天,S希望两个人可以去酒店开个房间享受一下私密的二人世界,但是那天男友安排的行程是两人一起去看画展,当男友征求S的意见时,S并没有说出自己想要去酒店,她感觉很不舒服、失望,也很着急,因为眼看时间没剩多少了,男友晚上就要乘飞机离开了。当他们已经到了画展门外,S又一次爆发了强烈的愤怒。男友这时也表示,可以现在去酒店,也可以待好几个小时,但这时S的内心充满了委屈和愤怒,不管男友怎么哄她劝她,都无法平复她的情绪……在咨询中,她反复问我,男友到底是不是真的爱她,如果爱她,怎么会不知道她的想法,怎么会不想要和她单独待在一起,怎么会不想要和她有亲密的接触呢……
案例分析:
在S的内心似乎并不清晰,她和男友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想法,即使是彼此相爱,也是需要去沟通交流的。S的潜意识似乎是期待她什么都不用说,男友就全都懂,男友就像她肚里的蛔虫一样,可以敏锐、准确地感知到她的所有需要,并自动满足她。一旦男友没能满足她期待的、却未曾表达出的愿望,她便会感觉到愤怒和委屈,怀疑男友是否真的爱她。
就我的临床经验来说,像S这样的情况并不少,不一定是表现在恋爱中,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看到类似的现象。比如在工作中会碰到这样的一种领导,TA不会把自己的要求告诉下属,但是当下属提交的工作结果有一点不符合TA的期待时,TA便会大发雷霆,TA觉得下属要完全了解TA的要求,即使TA不说,下属也应该很清楚地知道,并可以一丝不差地做到。
这种“不用我说,你也应该懂”的潜意识信念,与幼儿期的“主观全能感”有关。根据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假设,从怀孕的最后三四个月到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月中,妈妈会暂时悬置自身的需要、自身的感受、自身的舒适,将所有注意力和心力都集中在幼儿的身上,去最大化地满足幼儿的需要,这被称为“原初母性专注”。温尼科特认为,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是可以敏感地感知到幼儿的需要,并且给其带来满足的。当幼儿饿了,妈妈会来喂奶;当幼儿冷了,妈妈会带来温暖;当幼儿难受了,妈妈会带来安抚。在一个理想的养育环境中,妈妈对于幼儿来说,是个全知全能的人,可以满足幼儿的一切需要。这时候的幼儿还没有分化出与外界清晰的边界,无法区分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在幼儿的内心世界里,不会觉得是妈妈的喂养驱散了饥饿和寒冷,降低了不适,而是觉得是自己的想法带来了一切。“我一饿,就有奶喝,饥饿就不见了,是我赶走了饥饿”。幼儿在此体验着一种无所不能的“主观全能感”,即,TA的愿望可以创造一切。
“原初母性专注”是种短暂的疯狂状态,妈妈逐渐会脱离这种状态,开始越来越关注自身,这时,幼儿所获得的即时的、刚刚好的满足的机会逐渐减小,欲望与满足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幼儿感到痛苦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并不是自己的愿望创造了世界,把世界带给自己的不是内心的愿望,而是母亲的反应,自己的愿望并非无所不能。
“我不说你就应该懂”的信念是幼儿期的主观全能感的表现或残余,觉得自己的愿望不用说,不用表达,对方就会懂,并且来满足自己,这时也是无意识地把对方当作了幼儿期全知全能的母亲。为什么幼儿期的表现和残余会延续到成年期呢?一般来说,在幼儿期应该体验主观全能感时未被满足,比如不够敏感的妈妈很可能不能感知到幼儿的需要,也就不能去及时地满足幼儿,或者抑郁的妈妈被自身的情绪所困,面对孩子的需要无能为力,这些都会造成孩子在主观全能感阶段无法得到满足,这部分的感受是缺失的,也就会在以后的成长中继续去寻求满足。
我喜欢将 “我不说你就该懂”看作是一种“懂我”的情结。很多人在找男女朋友的时候都会说“要找一个懂我的人” “最重要的是对方要能懂我”。其实对“懂”的渴望与呼唤,正是源于不曾被“懂”过。
“我不说,你也应该明白。”—男友是不是真的爱我?
S的男友在国外留学,两人能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一次男友回国休假一周,本来,对于可以有一周的时间在一起两人都很高兴,但是在这一周中,两人却多次发生冲突,而冲突的原因都很类似。比如男友会邀请S每天到家里和父母一起吃午饭,吃过午饭两人在家里聊聊天、看看电影。S觉得在男友家有些不自在,也不能有太过于亲密的举动,她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仅仅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S这样的愿望本身很好,但是她从始至终也没有和男友表达过自己的这种想法和愿望,一开始她还是默默地期待男友可以和她有共同的想法和做法,到后来的几天,男友依然按照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约会,S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愤怒。男友很惊讶,表示如果她早点说出她的想法,他是愿意按照她喜欢的方式去安排的,但S委屈地说“如果你真的爱我,关心我,你就应该知道我喜欢怎样!”
类似的事情在两个人相处的一周中发生得非常频繁。在男友将要离开的那天,S希望两个人可以去酒店开个房间享受一下私密的二人世界,但是那天男友安排的行程是两人一起去看画展,当男友征求S的意见时,S并没有说出自己想要去酒店,她感觉很不舒服、失望,也很着急,因为眼看时间没剩多少了,男友晚上就要乘飞机离开了。当他们已经到了画展门外,S又一次爆发了强烈的愤怒。男友这时也表示,可以现在去酒店,也可以待好几个小时,但这时S的内心充满了委屈和愤怒,不管男友怎么哄她劝她,都无法平复她的情绪……在咨询中,她反复问我,男友到底是不是真的爱她,如果爱她,怎么会不知道她的想法,怎么会不想要和她单独待在一起,怎么会不想要和她有亲密的接触呢……
案例分析:
在S的内心似乎并不清晰,她和男友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想法,即使是彼此相爱,也是需要去沟通交流的。S的潜意识似乎是期待她什么都不用说,男友就全都懂,男友就像她肚里的蛔虫一样,可以敏锐、准确地感知到她的所有需要,并自动满足她。一旦男友没能满足她期待的、却未曾表达出的愿望,她便会感觉到愤怒和委屈,怀疑男友是否真的爱她。
就我的临床经验来说,像S这样的情况并不少,不一定是表现在恋爱中,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看到类似的现象。比如在工作中会碰到这样的一种领导,TA不会把自己的要求告诉下属,但是当下属提交的工作结果有一点不符合TA的期待时,TA便会大发雷霆,TA觉得下属要完全了解TA的要求,即使TA不说,下属也应该很清楚地知道,并可以一丝不差地做到。
这种“不用我说,你也应该懂”的潜意识信念,与幼儿期的“主观全能感”有关。根据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假设,从怀孕的最后三四个月到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月中,妈妈会暂时悬置自身的需要、自身的感受、自身的舒适,将所有注意力和心力都集中在幼儿的身上,去最大化地满足幼儿的需要,这被称为“原初母性专注”。温尼科特认为,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是可以敏感地感知到幼儿的需要,并且给其带来满足的。当幼儿饿了,妈妈会来喂奶;当幼儿冷了,妈妈会带来温暖;当幼儿难受了,妈妈会带来安抚。在一个理想的养育环境中,妈妈对于幼儿来说,是个全知全能的人,可以满足幼儿的一切需要。这时候的幼儿还没有分化出与外界清晰的边界,无法区分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在幼儿的内心世界里,不会觉得是妈妈的喂养驱散了饥饿和寒冷,降低了不适,而是觉得是自己的想法带来了一切。“我一饿,就有奶喝,饥饿就不见了,是我赶走了饥饿”。幼儿在此体验着一种无所不能的“主观全能感”,即,TA的愿望可以创造一切。
“原初母性专注”是种短暂的疯狂状态,妈妈逐渐会脱离这种状态,开始越来越关注自身,这时,幼儿所获得的即时的、刚刚好的满足的机会逐渐减小,欲望与满足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幼儿感到痛苦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并不是自己的愿望创造了世界,把世界带给自己的不是内心的愿望,而是母亲的反应,自己的愿望并非无所不能。
“我不说你就应该懂”的信念是幼儿期的主观全能感的表现或残余,觉得自己的愿望不用说,不用表达,对方就会懂,并且来满足自己,这时也是无意识地把对方当作了幼儿期全知全能的母亲。为什么幼儿期的表现和残余会延续到成年期呢?一般来说,在幼儿期应该体验主观全能感时未被满足,比如不够敏感的妈妈很可能不能感知到幼儿的需要,也就不能去及时地满足幼儿,或者抑郁的妈妈被自身的情绪所困,面对孩子的需要无能为力,这些都会造成孩子在主观全能感阶段无法得到满足,这部分的感受是缺失的,也就会在以后的成长中继续去寻求满足。
我喜欢将 “我不说你就该懂”看作是一种“懂我”的情结。很多人在找男女朋友的时候都会说“要找一个懂我的人” “最重要的是对方要能懂我”。其实对“懂”的渴望与呼唤,正是源于不曾被“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