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实以及我国教学水平的进步和发展,现阶段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理念培养和综合素质强化。新课改要求教師“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不但要完成“教书”的任务,更要落实“育人”的思想。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作为一门富有社会性和人文感的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一些具有文学讨论价值的文章,让学生学会表达技巧、明白语文思想,从而塑造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同时,语文课本中题材丰富的文章还能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建立健康的三观,具有极高的德育教学价值。
教师应横向解读,突出语文教学德育性
德育二字包含的内容较为宽泛,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热忱爱国等都可以纳入德育教学,就像对语文教材的解读,一篇文章所展现的内容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单一。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应进行横向解读,注重其中德育理念的发散。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进行知识传授。比如说《精卫填海》这篇课文讲了精卫衔石填海的故事,在学生的固有认知中,“衔石填海”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学生初读课文时难免会觉得故事有点“可笑”。因此,教师要换一个角度去解释:精卫的梦想遥不可及,但是它依旧义无反顾,虽然目标很遥远,但是脚踏实地并非不可能实现。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自身,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例,“同学们刚开始读书时,觉得很多知识学起来很困难,但是现在回头去看,那些曾经觉得复杂困难的知识是不是都变得简单易懂了呢?这个过程就像精卫填海,你们‘填平’了一个个学习的‘海’,最终实现了理想,这是不是更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如果中途放弃,也就没有了现在的你们。”通过横向解读教材,教师让学生能将知识联系自身,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教会学生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这对学生的德育观念培养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师应扩充教学资源,深化学生理解
教学资源的扩充和增补,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学科内容。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课外资源来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语文知识,而增加实例能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学习内容的真实性,使课文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在培养学生德育观念、构建语文德育课堂中采取这种教学手段,能深化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认识。
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教师可以引入杨靖宇、左权等人的事迹,让学生体会这些为革命前仆后继、甘愿牺牲的革命志士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点明:“同学们,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这样来之不易的生活,是因为有这些意志伟大的先烈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今天老师引出的只是那些被人们熟知、铭记的革命义士,还有无数没有留下名字的爱国人士,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他们用鲜血铺就了民族独立的道路。”教师慷慨激昂地进行总结,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德育观念、构建德育课堂的目的,进一步升华语文教学主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积极的帮助。
教师应开展语文课外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存在
除了在课堂上实行德育教育,课外实践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语文这门学科与生活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很多文章都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以文章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
例如,在学习《父爱之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写作,主题为“爸爸的一天”,让学生跟随父亲的脚步,去观察父亲在一天中都做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他们除了要工作养家,还要做饭洗衣,维持家中的大小事宜。这样的实践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对父母的固有看法,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震撼,他们会逐渐学会感恩,这对学生的德育理念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完成相关作品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分享心得体会,从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构建德育课堂,就要在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的课程设计,通过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来发散出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元素,进而促进学生进步和成长。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平市长山镇苑城小学)
教师应横向解读,突出语文教学德育性
德育二字包含的内容较为宽泛,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热忱爱国等都可以纳入德育教学,就像对语文教材的解读,一篇文章所展现的内容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单一。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应进行横向解读,注重其中德育理念的发散。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进行知识传授。比如说《精卫填海》这篇课文讲了精卫衔石填海的故事,在学生的固有认知中,“衔石填海”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学生初读课文时难免会觉得故事有点“可笑”。因此,教师要换一个角度去解释:精卫的梦想遥不可及,但是它依旧义无反顾,虽然目标很遥远,但是脚踏实地并非不可能实现。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自身,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例,“同学们刚开始读书时,觉得很多知识学起来很困难,但是现在回头去看,那些曾经觉得复杂困难的知识是不是都变得简单易懂了呢?这个过程就像精卫填海,你们‘填平’了一个个学习的‘海’,最终实现了理想,这是不是更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如果中途放弃,也就没有了现在的你们。”通过横向解读教材,教师让学生能将知识联系自身,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教会学生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这对学生的德育观念培养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师应扩充教学资源,深化学生理解
教学资源的扩充和增补,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学科内容。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课外资源来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语文知识,而增加实例能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学习内容的真实性,使课文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在培养学生德育观念、构建语文德育课堂中采取这种教学手段,能深化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认识。
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教师可以引入杨靖宇、左权等人的事迹,让学生体会这些为革命前仆后继、甘愿牺牲的革命志士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点明:“同学们,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这样来之不易的生活,是因为有这些意志伟大的先烈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今天老师引出的只是那些被人们熟知、铭记的革命义士,还有无数没有留下名字的爱国人士,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他们用鲜血铺就了民族独立的道路。”教师慷慨激昂地进行总结,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德育观念、构建德育课堂的目的,进一步升华语文教学主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积极的帮助。
教师应开展语文课外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存在
除了在课堂上实行德育教育,课外实践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语文这门学科与生活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很多文章都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以文章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
例如,在学习《父爱之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写作,主题为“爸爸的一天”,让学生跟随父亲的脚步,去观察父亲在一天中都做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他们除了要工作养家,还要做饭洗衣,维持家中的大小事宜。这样的实践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对父母的固有看法,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震撼,他们会逐渐学会感恩,这对学生的德育理念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完成相关作品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分享心得体会,从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构建德育课堂,就要在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的课程设计,通过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来发散出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元素,进而促进学生进步和成长。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平市长山镇苑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