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盈余管理具有双面性,如果缺乏科学的盈余管理措施将会导致资本市场的病态发展,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本文首先从盈余管理的概述说起,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并提出了相关的防范策略,旨在于促进投资者对盈余管理跌认识,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保障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动机分析 相关策略
一、盈余管理的概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对市场盈余管理的研究,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会计研究所来研究盈余管理。我国的盈余管理是出现在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在实际的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的盈余管理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盈余管理就是指企业的管理部门与会计人员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漏洞,例如会计法中的漏洞或者法规中未提及的领域,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人为干预,以获取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或者税收缴纳等方面利润的行为。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就是企业为了获取利润的行为,间接性属于利润操纵行为。利润操纵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盈余管理需要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合理的政策进行利益提高。合理利用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利润,进行避税。但如果盈余管理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使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损害企业的信誉,破坏市场的稳定。因此,总体上看盈余管理的负面作用远大于其正面作用。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一)管理者自身利益动机。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实行绩效激励机制,将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都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企业经济利润的提高自然能够使管理者直接获益。企业效益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净利润、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以及营运资本周转率等指标反映。这些指标都需要基于财务报告进行计算。许多管理者会为了自身利益对财务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表现为企业业绩的提高,管理者的收入自然增加。除此以外,管理者为了自身谋取在企业中的地位,也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掩盖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
(二)企业筹资以及纳税方面的动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许多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始终将贷款的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方面。银行在为企业进行贷款的时候,首先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等进行分析,作为评估贷款风险的参考。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直接影响了银行对企业实际状况的判断。当企业遭遇经济危机时,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只能美化财务数据,应付目前的财务危机。除此以外,有的企业为了少缴税,就把会计报告数据进行调整,降低本应缴纳的税额。
(三)契约动机。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采用代理制度。当公司所有者股东与公司的受托經营者之间存在矛盾时,管理者有可能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接手一些对公司长远发展不利的项目,获取短期利益。公司也会采取更完善的激励机制,如注重短期业绩分享,注重长期的股权激励。这样企业的利润提高,管理者即可从中抽取更高的利润,公司股价的升高同时也会带动管理者身价的升高,这是在管理者与公司利益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当管理者与公司盈余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时,管理者有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来提高自身利益。
(四)企业上市和发行股票动机。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即将上市公司在财务方面的要求为:企业在发行前连续三年盈利、三年的累计净利润超过三千万、累计营业收入超过三亿元、过去三年财务报告中无虚假记录。对于国内某些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无法做到连续三年盈利的企业来说,为了尽快的上市或发行股票,有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处理,满足上述要求。除此以外,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要求也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防止企业由于不盈利遭受停盘的处罚。
三、盈余管理的防范策略
(一)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制政策。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较多的会计制度已经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当局管理者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但针对目前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漏洞,相关管理者应当进行修缮,还应当根据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处理措施。相关的管理者应当及时调查关注企业的盈余管理,明确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同时,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也应当与时俱进,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对准则进行修改、完善。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也应当努力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对内部的控制。管理者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应当从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入手,在内部可以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以及总经理,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利机制。通过参与董事会的运作,独立董事会可以发现公司经营的危险信号,及时对不合理的经营行为进行警告。公司也应当给予监事会更大的监督权力,既要保障其有召开董事会的提议权,更要有召集权,当发现有盈余管理的不当行为时,可以及时通过股东大会进行制止,保障广大投资者的权利。除此以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体质,将管理者的目标与企业的利益相统一。
(三)提高外部监管力度。在公司进行上市时,证监会应当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严格的核查,对不符合实际的公司进行严厉的处罚,保障资本市场的稳定性。证监会对企业的非财务指标也应当进行考察,考察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水平。除此以外,监管部门也应当进一步把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程度。对未按照规则进行披露的企业实施严惩,尽可能提高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加强外部审计机构的责任感,可以借助外部审计机构,提高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四、小结
目前,我国市场中出现了较多的盈余管理现象,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与我国的会计制度不完善,证券机构监管不力有密切的关系。盈余管理现象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针对当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从动机即源头上进行管理,对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梅. 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防范策略[J]. 西部皮革,2019,41(14):89-90.
[2] 杨顺华. 中小企业债权融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1.
[3] 江少华. 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动因分析及防范策略[J]. 茂名学院学报,2004,(02):47-49.
[4] 董栋. 从资本市场角度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D].东华大学,2004.
[5] 崔松.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2.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动机分析 相关策略
一、盈余管理的概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对市场盈余管理的研究,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会计研究所来研究盈余管理。我国的盈余管理是出现在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在实际的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的盈余管理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盈余管理就是指企业的管理部门与会计人员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漏洞,例如会计法中的漏洞或者法规中未提及的领域,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人为干预,以获取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或者税收缴纳等方面利润的行为。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就是企业为了获取利润的行为,间接性属于利润操纵行为。利润操纵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盈余管理需要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合理的政策进行利益提高。合理利用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利润,进行避税。但如果盈余管理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使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损害企业的信誉,破坏市场的稳定。因此,总体上看盈余管理的负面作用远大于其正面作用。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一)管理者自身利益动机。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实行绩效激励机制,将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都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企业经济利润的提高自然能够使管理者直接获益。企业效益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净利润、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以及营运资本周转率等指标反映。这些指标都需要基于财务报告进行计算。许多管理者会为了自身利益对财务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表现为企业业绩的提高,管理者的收入自然增加。除此以外,管理者为了自身谋取在企业中的地位,也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掩盖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
(二)企业筹资以及纳税方面的动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许多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始终将贷款的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方面。银行在为企业进行贷款的时候,首先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等进行分析,作为评估贷款风险的参考。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直接影响了银行对企业实际状况的判断。当企业遭遇经济危机时,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只能美化财务数据,应付目前的财务危机。除此以外,有的企业为了少缴税,就把会计报告数据进行调整,降低本应缴纳的税额。
(三)契约动机。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采用代理制度。当公司所有者股东与公司的受托經营者之间存在矛盾时,管理者有可能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接手一些对公司长远发展不利的项目,获取短期利益。公司也会采取更完善的激励机制,如注重短期业绩分享,注重长期的股权激励。这样企业的利润提高,管理者即可从中抽取更高的利润,公司股价的升高同时也会带动管理者身价的升高,这是在管理者与公司利益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当管理者与公司盈余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时,管理者有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来提高自身利益。
(四)企业上市和发行股票动机。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即将上市公司在财务方面的要求为:企业在发行前连续三年盈利、三年的累计净利润超过三千万、累计营业收入超过三亿元、过去三年财务报告中无虚假记录。对于国内某些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无法做到连续三年盈利的企业来说,为了尽快的上市或发行股票,有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处理,满足上述要求。除此以外,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要求也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防止企业由于不盈利遭受停盘的处罚。
三、盈余管理的防范策略
(一)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制政策。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较多的会计制度已经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当局管理者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但针对目前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漏洞,相关管理者应当进行修缮,还应当根据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处理措施。相关的管理者应当及时调查关注企业的盈余管理,明确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同时,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也应当与时俱进,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对准则进行修改、完善。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也应当努力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对内部的控制。管理者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应当从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入手,在内部可以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以及总经理,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利机制。通过参与董事会的运作,独立董事会可以发现公司经营的危险信号,及时对不合理的经营行为进行警告。公司也应当给予监事会更大的监督权力,既要保障其有召开董事会的提议权,更要有召集权,当发现有盈余管理的不当行为时,可以及时通过股东大会进行制止,保障广大投资者的权利。除此以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体质,将管理者的目标与企业的利益相统一。
(三)提高外部监管力度。在公司进行上市时,证监会应当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严格的核查,对不符合实际的公司进行严厉的处罚,保障资本市场的稳定性。证监会对企业的非财务指标也应当进行考察,考察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水平。除此以外,监管部门也应当进一步把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程度。对未按照规则进行披露的企业实施严惩,尽可能提高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加强外部审计机构的责任感,可以借助外部审计机构,提高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四、小结
目前,我国市场中出现了较多的盈余管理现象,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与我国的会计制度不完善,证券机构监管不力有密切的关系。盈余管理现象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针对当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从动机即源头上进行管理,对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梅. 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防范策略[J]. 西部皮革,2019,41(14):89-90.
[2] 杨顺华. 中小企业债权融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1.
[3] 江少华. 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动因分析及防范策略[J]. 茂名学院学报,2004,(02):47-49.
[4] 董栋. 从资本市场角度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D].东华大学,2004.
[5] 崔松.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2.